摘 要:文章梳理國內外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現狀,總結理論研究發展的三個階段:要素識別階段、關系構建階段以及視角引入階段,并基于服務主體、服務客體和服務方式介紹實踐中常見的三大服務模式。由此分析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的發展趨勢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完善科學數據服務的生態系統、構建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特色服務體系以及探索融合創新技術的智能化服務模式。
關鍵詞:科學數據;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科學數據也稱科研數據、研究數據,指在科研活動中形成的數據。它是科學研究過程產生的重要成果,將為后續研究提供重要支持與有力保障。近年來,隨著數據驅動型科學、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的發展,科學數據的重要性日益突顯,研究人員在科學數據的存儲、檢索、利用、共享以及版權保護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推動了科學數據服務的持續發展與完善。為了進一步提升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有必要對其服務模式從理論研究、實踐探索、發展趨勢和存在的問題四個層面展開深入研究,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一、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的理論研究
1.要素識別階段
要素識別階段是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研究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聚焦于明確科學數據服務模式所需的基本構成要素,但尚未深入探討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者羅列出服務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奠定了后續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國外最早的成果之一是Lewis提出了圖書館科學數據管理金字塔模型,隨后Corrall補充完善了Lewis的金字塔模型,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依次是國家政策、地方支持、人員與服務,然而該模式對圖書館內部環境描述尚不夠具體。李曉輝從技術支持、科研組織、科研數據服務、用戶信息素養教育以及機構與配置五個框架,以樹狀圖的格式構建了模式。這三者較早地展開了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理論研究,但仍局限于模式的要素構成,尚未寫清各要素間的影響關系。要素識別階段通過明確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靜態框架。這一階段的研究強調模式“是什么”,為后續階段分析“為什么”和“怎么做”奠定了理論基礎。
2.關系構建階段
關系構建階段是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研究的深化階段。在完成識別要素的基礎上,該階段的研究重點轉向探討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關聯,旨在建立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的要素關系網絡,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這一階段不僅關注模式的組成,還注重模式的結構和運行機制。Pinfield新提出的圖書館導向的科學數據服務模式,較早地引入利益相關者概念,從“為什么是這些服務種類、科學數據管理項目組件是什么、影響因素如何影響以及利益相關者是誰”這四個層面去論述服務,且進一步描述了四個層面如何相互影響,但沒能體現單個層面中具體要素之間的關聯,而Blask構建的鉆石模型解決了這一問題,從研究過程、功能視角和組織視角三個方面對照說明服務內容、研究概念和信息單元等要素,并體現了各要素之間的指向關系。孫奇以數據管理計劃統領數據組織、存儲、維護以及共享四大模塊,并將政策、平臺、素養教育和服務機制作為保障機制構建模式,詳細論述了要素間的影響情況。耿寒冰繪制了科學數據服務元素之間的關系圖,將服務主體、環境等要素組合構建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進一步豐富了模式的內涵。這些研究較為完整地分析了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的內外部環境,并具體梳理了各要素的影響關系,為后續的模式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系構建階段是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研究的重要進展,它突破了要素識別的靜態分析,系統研究了要素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形成了科學數據服務模式關系網絡,為科學數據服務的理論發展和實踐創新提供了關鍵支持。
3.視角引入階段
視角引入階段是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研究的深化與拓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相關研究者基于已有的要素識別與關系構建成果,引入諸如數據生命周期理論、協同理論、嵌入式服務理念和個性化視角等創新性研究視角,進一步完善模式框架,將服務模式從共性分析轉向多樣化、場景化的實踐研究,推動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在科學數據服務發展初期,學者發現科研生命周期是數據生命周期的來源,從而對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的全流程展開了較為清晰地劃分,并對基于數據生命周期模型開展的圖書館服務進行了各有側重的研究。此外,尹春曉在模式中引入協同理論和嵌入式服務理念,黃鑫借助“互聯網+”視角,從服務、平臺、資源以及設備設施四個方面強調了協同與融合。馬麗麗從科學數據管理的供需匹配視角,構建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目標為中心的圖書館學科化科學數據管理服務模式。還包括選擇具體案例研究的個性化視角,李子昕選取具體的機構,構建北京大學科學數據管理服務模式、復旦大學社會科學數據平臺服務模式。陳媛媛則構建一種類似乘法表的對應模式,內容更加細致、全面,并將構建的模式與具體服務情況相結合,構建特色化的北京大學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至此實現了模式的研究向個性化轉變。視角引入階段標志著研究工作已從圍繞要素與關系的理論構建階段,進一步過渡至理論融合與實踐深化相結合的新階段,推動了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從共性框架到個性化場景的轉變,為學術界和圖書館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二、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的實踐探索
1.基于服務主體的服務模式
基于服務主體的服務模式強調圖書館與科學數據服務相關利益主體的合作與聯絡,具體包括圖書館與科研機構、數據中心、企業以及其他圖書館的合作。2012年杜克大學醫學研究所與研究管理團隊基于合作構建模型,其中圖書館尚且處于被聯絡的其他研究實體地位或承擔監督職責,如今,在多主體合作中,圖書館的作用增強,逐漸形成了以圖書館為中心,高校各科研工作組以及各機構數據庫共同協作的服務方式。目前,國內24所高校共建“高校數據共享應用平臺”,以完善高校數據要素資源體系,國外高校同樣共建數據存儲庫合作項目,以存儲不同學科的數據集。在具體人員配置上可以構建“學科館員—技術人員—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四維的協同機制和“多團隊、網絡化”的協同體系,或者由圖書館提供科學數據服務具體聯絡人,與其他高校產生合作并提供服務支持。
2.基于服務客體的服務模式
基于服務客體的服務模式強調以用戶為核心,精準把握用戶需求,及時調整服務以優化用戶體驗。由于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的主要對象是來自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研究人員,因而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具體需求,圖書館會提供個性化服務。在一般情況下,圖書館為用戶提供專業的科學數據服務,協助其開展數據的規范化管理與分析,并為其提供高效的科學數據管理資源導航、通識教育和學科專題培訓。在具體實踐中,圖書館面對不同學科的用戶開展學科化服務。面對項目研究用戶,圖書館積極指導科研團隊的數據管理計劃制訂,支持科研項目的開展。面對學生時,圖書館提供跨學科合作、全科學數據生命周期教育、MOOC在線課程教育和滲透教育等方式。
3.基于服務方式的服務模式
基于服務方式的服務模式強調圖書館根據不同需求場景,采用靈活多樣的服務手段和方法。常見的服務方式包括線上服務、線下服務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嵌入式服務。目前,更加貼合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發展趨勢的是嵌入式服務。嵌入式可以表現為學科館員的多學科協作、過程參與、虛擬空間嵌入以及嵌入課題組等方式。其中,嵌入虛擬空間的效果尤為持久穩定,具體表現為嵌入圖書館網頁。例如,在圖書館的網址中提供科學數據服務的介紹頁面、服務指南,使用戶和潛在用戶可以快速理解科學數據服務的概念,這種嵌入式網頁服務在國外高校較為普及,一般檢索路徑為“圖書館官網—研究支持—研究數據管理”。我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往往可以通過“圖書館—研究支持”頁面查詢到科學數據服務及服務平臺,如北京大學開放研究數據平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數據平臺。
三、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研究趨勢與問題
1.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的未來發展
基于服務主體的服務模式呈現協同服務趨勢。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正越來越多地依賴跨學科、跨領域的協作,以促進科學數據關聯與融合。圖書館應與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和企業等主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協同創新的服務模式,共同開展科學數據服務的生態體系建設。基于服務客體的服務模式呈現特色服務趨勢。隨著科學研究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也變得更加個性化與精細化,圖書館需要根據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階段以及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特點,提供更具針對性和特色化的科學數據服務。基于服務方式的服務模式呈現智能服務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的方式將逐步向智能化轉型。
2.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多方合作關系中,圖書館面臨著溝通成本高、合作模式不完善等問題,各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和資源配置差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協同服務的難度。在科學數據關聯與融合方面,圖書館需面對不同領域的數據標準和管理規范的差異,這使得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多主體協同的整體效能受到制約。其次,學科間的差異性使得通用的服務模式難以滿足專業化需求,不同領域科學數據存在數據格式和結構差異,使圖書館難以建立一個適用于所有學科或所有研究階段的標準化服務機制。最后,AI技術在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中已經從數據分析擴展到數據關聯、知識挖掘等服務,但目前其智能支持服務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科學數據AI助手、科學數據抽取與融合等功能的落實與推廣仍面臨困難。
四、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發展建議
1.完善科學數據服務的生態系統
圖書館作為服務主體,需要著眼于內外的協同合作,構建高效、互動的科學數據服務網絡,實現科學數據服務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需要對外加強協同合作,對內增強專業館員培養。具體而言,圖書館應主動與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利益主體合作,形成資源共建共享、利益共贏的長效機制。推動建立統一的科學數據管理標準,確保不同領域之間的數據能夠有效關聯與融合。加強與數據企業合作,購買AI問答系統、共同推廣開放科學數據科普。同時,加強圖書館員的技術服務培訓,增強自身對技術的理解與應用,提高館員的技術能力和跨學科素養,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科研需求。
2.構建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特色服務體系
圖書館需要根據不同學科、不同科研階段及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提供更為精準、專業的服務,以提升服務的精準度和用戶滿意度。在學科領域方面,圖書館可以仿照哈佛醫學院的生物醫學數據生命周期,針對不同學科或具體院校形成特色服務模式,滿足多樣化需求。在科研階段方面,圖書館可以細化全生命周期服務中的具體要素。正如理論研究中的視角引入階段,未來諸如元數據、資助模式、版權和隱私等相關要素也可以成為重要的研究內容和視角,實現由點及面的針對性服務。在用戶需求方面,圖書館可以加強用戶互動反饋,通過定期的調研和座談會,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提供與時俱進的個性化服務,確保其在使用圖書館資源時能夠獲得最佳支持。
3.探索融合創新技術的智能化服務模式
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與技術的結合越發緊密,尤其在基于服務方式的服務模式中,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嵌入式服務將成為提升服務質量的關鍵。首先,為了進一步提高服務效能,圖書館應引入并升級大模型問答系統,拓展其在科學數據層面的智能問答和引導推薦功能。其次,圖書館應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特別是在資金、設備設施和人才方面,確保智能服務能夠順利推廣并落地實施。最后,圖書館需要關注智能服務的實際效果。例如,常態化舉辦科普活動、技術培訓和科學數據素養教育等,加強社會各界對圖書館智能數據服務的認知與支持,提高科研工作者的智能服務使用能力,并通過這些活動展示服務成果,爭取更多的社會資金和資源投入。
參考文獻:
[1]LEWIS M J.Librari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data[J/OL].2010[2023-12-20].https://eprints.whiterose.ac.uk/11171/.
[2]CORRALL S.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Libraries,librarians and data[J].Managing research data,2012:105-133.
[3]李曉輝.圖書館科研數據管理與服務模式探討[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7(05):46–52.
[4]PINFIELD S,COX A M,SMITH J.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and libraries: Relationships,activities,drivers and influences[J].PLoS one,2014,9(12):e114734.
[5]BLASK K,F?RSTER A.Designing an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Introducing the DIAMANT model[J/OL].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20,52(02):592-600.
[6]孫 奇,賈東琴.基于用戶需求的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 2019.
[7]耿寒冰.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式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20.
[8]師榮華,劉細文.基于數據生命周期的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01):39-42.
[9]張培風,張連分.全球科研范式變革下的圖書館科學數據管理服務創新——基于數據管理生命周期的視角[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05):39-48.
[10]尹春曉.高校科學數據管理嵌入式服務模式探索[J].情報資料工作,2017(02):77–82.
[11]黃 鑫,鄧仲華.“互聯網+”視角下的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模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03):75-80.
[12]馬麗麗,李羅娜,胡梅梅,等.學科化服務需求導向的圖書館科學數據管理供給與服務模式研究[J/OL].晉圖學刊,1-14[2025-02-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022.G2.20240102.1423.002.html.
[13]李子昕,陳 晉.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管理服務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14]陳媛媛,林安潔.高校圖書館科研數據管理服務模式搭建和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3,46(05):99-106.
作者單位:1.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2.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基于利益主體互動關系的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研究”(項目編號:22BTQ024),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編號:2023NSFSC19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俞萱(2000—),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陸穎(1982—),男,漢族,四川遂寧人,博士,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學科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