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基礎是意象,有人借物以達意,有人借景以抒情,意象構成意境,意境又體現詩情。因此,古詩詞教學要善于捕捉意象與意境的關系,重視意象、意境及詩情三者的關系,在意象營造出的渾然境界中品讀詩味,感受情感,使學生既能在品讀過程中把握詩詞主旨,又能擁有別樣的審美體驗。本文以五首古詩詞為例,探討詩歌中的意象之美及借此傳達的情感,旨在提升語文詩歌賞析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遨游,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探索意象,啟詩心之門
意象中的“意”指包括情感、志趣、理想、體悟等在內的詩人主觀情志,“象”指包括人、事、景、物等在內的具體客觀物象,意象便是二者在文學作品中的融合,作者在作品中借客觀之象傳達出主觀之意。臺灣詩人余光中說:“所謂意象,即詩人內在之意訴之于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在之意?!焙喲灾?,意象就是用來寄托詩人情思的物象。
意象的分類方式多種多樣,從不同的方面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學者對此持有各自見解,陳植諤先生提出意象可以從意象內容、詩歌題材、表現功能等多個角度進行分類[3]。袁行霈先生根據意象出處的不同把意象分為五大類:自然界的意象、社會生活中的意象、人類自身的意象、由人類創造的意象以及由人的想象虛構出來的意象[4。常見的意象有自然類和社會類,自然類包括動物意象(如鴻雁、杜鵑、鷓鴣),植物意象(如楊柳、梧桐、松柏),其他類意象(如明月、流水、落花)等;社會類包括酒、賈生、登高、笛子。這些意象在詩歌中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色彩。部編版教材多處提示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意象。學生通過品味詩中意象,可以更好地走近詩詞文本,體會詩詞蘊含的情感內涵。本文以五首古詩詞為例,其篇目及意象如表1所示。
陳植鱷在《詩歌意象論》中將意象的特點概括為三個藝術特征,分別是“主觀象喻性”“遞相沿襲性”“多義歧解性”[3]。在古詩詞中,一些具有較強藝術感染力的意象往往會被歷代詩人反復運用,這些意象漸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表達特定的情感內涵,這便是意象的遞相沿襲性。如“柳”意象中寓含的離別之情。柳常出現在古人送別之地,且又諧音“留”,因此漢代出現了送別親友折柳相贈這一習俗,以“柳”或“折柳”表達心中的不舍與挽留之意,后世沿用之。古詩詞發展過程中意象還具有多義歧解性,同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中的意義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二、品味意象,悟詩者之情
意境是詩歌通過意象的創造與組合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情感與客觀景物交融的產物,是詩歌審美價值的重要體現。童慶炳先生提出,意境一般是指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象體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想象空間[5。在語文詩歌賞析教學中,感悟意境是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的關鍵。
意境的構成包括意象的選擇、組合和情感的滲透。不同的意象組合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清幽、壯美、悲涼、歡快等。于漪老師曾經說過:“一首詩就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惫旁娫~中常見的意象組合有兩種類型。一是并置式組合,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并行排列在一起3。典型例子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二是對比式組合,主要是通過意象與意象之間的沖突和撞擊來激發一種新的情緒和思想[3]。例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一句詩中包含兩個對比意象,即“沉舟”對“千帆”,“病樹”對“萬木”,在意象的沖撞和對比中體現了作者樂觀的人生態度。意象組合是詩歌創作中的重要藝術手法之一,通過不同意象的交織與融合,詩歌能夠展現出豐富的審美層次和深邃的思想內涵,提升詩歌的審美價值,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凈化。
表1古詩詞篇目及意象
意境的特點在于它的含蓄性和模糊性,往往通過暗示和象征來傳達詩人的情感。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詩作中,詩人常將眼中的景致與心中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人在景與情中流連,往往帶給人獨特的審美體驗。例如,王績《野望》中的“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東皋”和“薄暮”兩個意象,營造出一種空曠而寂寥的氛圍。而“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則以“秋色”和“落暉”描繪出秋天的蕭瑟與凄美。詩人通過描繪秋日傍晚的田園風光和內心的孤獨與迷茫,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饵S鶴樓》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以仙人乘鶴的傳說引出黃鶴樓,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古老的氛圍。詩人通過追憶往昔繁華和感慨現實無奈,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無限懷念和對現實的深深憂慮?!妒怪寥稀分?,詩人通過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意象,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的蒼茫浩渺、孤煙的勁拔堅韌、長河的貫穿東西以及落日的渾圓紅潤,都交融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幅雄渾遼闊、奇特壯麗的塞外風光圖。體現了詩人對邊疆的熱愛和敬仰以及對邊疆生活的艱辛和悲涼的感慨。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以長江為背景,通過詩中的“山”“平野”“大荒”等意象,展現了長江兩岸的遼闊與壯美,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同時,詩人還通過送別友人的場景,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對離別的無奈感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以錢塘湖早春為背景,詩中的“孤山寺”“賈亭”“水面”“云腳”等意象,描繪出早春時節錢塘湖的寧靜與美麗。而“早鶯”“暖樹”“新燕”“春泥”等意象,生動地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與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
意象是詩歌中具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意境為詩歌所營造的氛圍和情境,使讀者在欣賞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詩歌的內涵,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三、鑒賞意象,導教學之策
意象是解讀詩歌意境的鑰匙。通過理解意象,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主題、情感和思想。在古詩詞意象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誦讀品味、創設情境、聯想拓展、練筆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意象,品味意象,感受詩歌中的韻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從而培養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更深人地了解和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誦讀品味,觸動心靈深處
古語云:“三分詩七分讀。”古詩詞因其節奏鮮明、句式整齊、韻律優美的特點在教學中和吟誦是分不開的,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有機組成,是加深文本理解的重要途徑。韻律的欣賞與把握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韻律不僅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美,還可以傳達詩人的情感。在詩歌賞析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地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和技巧,如平聲應當讀得長而輕,仄聲應當讀得短而重,還可以在朗讀前帶領學生劃分詩詞的節奏,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特點。例如,教學《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名家誦讀的視頻或音頻,學生仔細玲聽嘗試劃分詩歌節奏。聽完后讓學生嘗試誦讀,教師進行點評,然后PPT出示詩歌的節奏劃分: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最后,學生齊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及詩人的情感。通過誦讀古詩詞能夠讓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詩人的筆觸,學生仿佛置身于詩詞所描繪的場景之中,與詩人一同感受那些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這種共鳴能夠加深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二)創設情境,身臨其境感受
孔子最早提出了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情境教學法的啟蒙??鬃诱J為,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學不能夠是一味地灌輸,而是應該根據合適的情境來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知識的教育。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教學支架,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學到的解讀意象的方法鑒賞詩歌,品味其中的審美趣味,創設情境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實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實現。例如,教學《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孤山寺”“賈亭”“水面”“云腳”“早鶯”“新燕”等圖片,學生通過聯想將自己代入詩詞情境中感受西湖早春的美景。所謂“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將詩歌賞析教學與音樂結合,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詩詞導入環節就可以運用音樂來渲染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藝術素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詩詞。例如,教學《使之塞上》時,教師播放《使之塞上》的歌曲,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初步感受詩詞的韻律和情感。音樂的旋律與詩詞的意境相得益彰,傳達出古詩中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和詩人孤獨的情感,迅速將學生帶人詩詞所描繪的情境中。通過將音樂與古詩詞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深人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還能夠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熱愛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三)聯想拓展,思考生活真諦
王崧舟提出“詩意語文”學習方法,在詩意中去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在感受意境的過程當中就要求學生有想象能力。通過引導聯想,將詩歌中的意象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8。具體可通過提問、討論、寫作等方式實現。以《野望》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從《野望》中提取出關鍵意象,如薄暮、樹木、山色、秋、落日、牧人、牛群、獵馬、采薇等。這些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基礎。其次,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的特點,如薄暮的空曠寂寥、樹木的蕭瑟、山色的蒼茫、落日的余暉、牧人與牛群的歸家等。再次,鼓勵學生根據詩歌中的意象進行聯想和想象,將詩歌中的意境轉化為自己腦海中的畫面。例如,學生可以想象自己站在東皋的田野上,望著落日余暉下的山巒,感受那種寧靜而又略帶孤獨的氛圍。最后,引導學生思考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例如,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經歷過類似的景象或情感,比如傍晚時分的寧靜、離別時的不舍等。同學之間可以交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教師可借機啟發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孤獨與迷茫時,像詩人一樣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對未來的希望,珍惜當下,勇敢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四)練筆實踐,深化意象理解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古詩詞的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讀”的層面,更需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通過“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還能幫助他們深化對詩詞意象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不能單純依賴個人的講解,而應激勵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的詩詞意象,融合個人的生活體驗、情感表達以及理想追求,積極地嘗試創作詩歌。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精準地把握意象的內涵,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例如,鼓勵學生嘗試創作自己的詩詞作品,運用所學的意象和詩詞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教師可以先給出一些創作主題或意象,如“明月”“落花”“秋天”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進行創作。創作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和交流,互相學習借鑒。
四、結語
品意象之美,悟詩者之情,是鑒賞古詩詞之精髓所在。通過細細品味意象所營造的多樣情境,我們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袁樂,領悟他們的深邃情感。意象如同詩歌的鑰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扇通往心靈深處的大門。讓我們在品味意象之美的過程中,不斷感悟詩者的情感,汲取詩歌的智慧與力量,讓古詩詞成為我們心靈的一片凈土。
作者簡介:朱士君(2000一),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注釋:
〔1]周紫怡.群文閱讀視域下初中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4.[2]余光中.余光中集[M].七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3]陳植諤.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4]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于漪.古詩詞閱讀指要[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6):7-9.[7]賀衛東.中學語文教學案例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20.[8]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