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僅僅是簡單的符號,它也是文化信息的載體,透過地名的宏觀文化考察,人們能獲得豐富的歷史背景信息。”“屯”字作為軍事歷史類地名的常用字,不僅多見于東三省,也存在于西北部分地區。在東北官話中,“屯子”指由多人組成的村莊,其起源與演變反映了漢字從象形到符號化、從復雜到簡化的規律,以及古人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同時,“屯”字從“草木之初生”的本義擴展到“盈滿蕃聚”等廣泛含義,展現了漢字詞義演變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一、“屯”字的起源與演變
(一)“屯”字的字形演變
漢字“屯”的形體演變脈絡清晰可循,自甲骨文至楷書歷經四次關鍵嬗變。
“屯”字的甲骨文形體為、、,金文形體為,楚系簡帛中其形體為,小篆形體變為,楷書則寫為“屯”。縱觀“屯”字形體演變,從甲骨文到楷書,隨著字體的演變,其字形逐漸從象形向符號化、規范化轉變;盡管字形逐漸失去具象性,但其象征生命萌發、破土而出的意象始終不變。這一演變既體現了漢字形體演變的藝術美,也反映了古人對生命起源與成長過程的理解與尊重。
(二)“屯”字的音義演變
1.“屯”字字音說略
《說文解字》中對“屯”字的說解:“難也。象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從中貫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陟倫切。”
關于“屯”字的讀音,《說文解字》記“屯”為陟倫切[tsun];《廣韻》“屯”有兩切,分別為“陟倫切”和“徒渾切”;《集韻》中“屯”則有四種不同的反切,分別為“殊倫切”[dziuen],“株倫切”[tiuen],“徒渾切”[d?n],“杜本切\"[d?n][2。根據不同韻書的記載,不難發現古代“屯”字的發音與現代漢語[tun]的讀音有所不同,“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3],語音的發展變化往往會引起語義的發展變化,不同的反切讀音反映其本字表示意義的不同。
2.“屯”字本義說略
從字形分析字義,就是從字的形體結構來看它和詞義之間的關系。《說文解字》將具有象形意味的“、”釋為“一,地也”,但結合其甲骨文、金文字形考據,“一”當由“、”演變而來,與“天”“元”等字上半部分的筆畫“一”演變類似。“元者,氣之始也”,甲骨文“元”字作,皆從二(上),從人,人之上會意為首。“元”的本義是人的頭,引申為天地萬物之始,或者生命存在的根本。因此,甲骨文“、”之形即為“屯”字“一”之來源,也是“屯”字本義“象艸木之初生”所起之源。
許慎將“屯”字歸入艸部,艸部之中有“中”字,其甲骨文、金文形體為“”“”。《說文解字》釋其義:“帥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萃也。”在“草木初生”這一意義上,二字統而言之意義并無分別,若具體分析,則“屯”表示芽苞初生,“中”表示根莖已出。芽苞初生即為植物生長之始,故許慎將“屯”釋為草木之初生。
二、“屯”字的字義分析
隨著時代發展,“屯”字引申出其他意義。通過本義本形解釋其派生意義,是闡明詞源與詞義發展脈絡的基礎。
(一)表春天、春季義
菁(春),《說文解字》:“推也。從艸從日,帥春時生也;屯聲。昌純切。”《說文解字注》:“推也。此于雙聲求之。《鄉飲酒義》曰:‘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尚書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從日艸屯。日艸屯者,得時艸生也。屯字象艸木之初生。屯亦聲,會意兼形聲。此七字,依《韻會》,今二徐本皆亂以鍇語。昌純切。十三部。籀文作冀。”在形聲字中,有的聲符兼表意義,這類形聲字在分析字義時起到了重要作用。“屯”不僅作“菁”的聲符,同時兼表意。“菁”即草木芽苞待放之時,“春天草木生長,百花盛開,是農民開始耕種的季節”[4,其中的“生長”,即“屯”意義的隱括。縱觀“菁”的甲骨文字形、、、等,“屯”作為表意符號構件一直貫穿于甲骨字形的演變當中,始終扮演著其“草木初生”的角色。《康熙字典》載:《爾雅·釋天》:‘春為青陽。《注》:‘氣清而溫陽。《周禮·春官·宗伯疏》:‘春者出生萬物。《公羊傳·隱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注》:‘春者,天地開辟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昏斗指東方曰春。《史記·天官書》:‘東方木主春。’《前漢·律歷志》:‘陽氣動物,于時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動運。”孫海波則認為“(菁)春”字:“此字從中從屯,當是菴之或體。”[5據于省吾先生《甲骨文字詁林》“來,即來春也”“于,即于賣也”[5可知,在甲骨卜辭當中,常出現“屯即為春也”的用法。“屯”字表示春天、春季是其引申義之一。
(二)表全、盈滿義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為溯源字義提供了有力參考。段玉裁在注解“屯”字時,兩處征引《周易》:“《易》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周易·豪傳》文。《序卦傳》曰:‘屯者盈也。’不堅固、不盈滿。則不能出。”其中,《周易·序卦傳》解釋說明了“屯”字的“盈、滿”義。《序卦傳》以現行的《周易》上、下經所規定的卦序為理論依據,深入探討了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及其相互承接的哲學意義。
《廣雅·釋詁一》:“屯,滿也。”王念孫疏:“屯者,《序卦傳》云:‘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又《屯·象傳》云:‘雷雨之動滿盈,是‘屯’為盈滿之義,不當讀為‘屯田’之‘屯’。”有了天和地,萬物才能萌生,充盈于天地之間的便是創生萬物的混沌一氣,所以《周易》繼象征天地的《乾》《坤》兩卦之后便是《屯》卦。“屯”既指孕育生機的充盈氣體,還指萬物開始萌生。
“屯”字“盈、滿”之義的產生,依舊與其本字字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詞匯屬性來看,詞義的引申主要有類比、演化、喻代三種方式。而通過類比產生的引申義,往往比本義抽象。由“屯”之甲骨文字形上半部分像芽苞狀的“、”類比出“盈、滿”之義,詞義逐漸由具體發展為抽象。空間上的盈滿則會帶來“全、滿、整”的效果,由“盈、滿”這一實詞義進而引申出表示副詞意義的“都、皆”。
(三)表堵塞、艱難義
1.春天種芽萌生之時往往受到地面土層的阻擋,在其義項基礎上引申出堵塞義:
(1)余以為鴻河巨瀆,故應不為細梗踴湍;長津碩浪,無宜以微物屯流。(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
(2)屯門、屯路、屯咽、屯街塞巷等詞語中的“屯”,也均表堵塞義。
又如,盹,《玉篇·心部》:“悶也,亂也,憂也。”盹從“屯”聲,心憂悶則不暢快,不暢快就會導致阻塞不暢。
(3)盹郁邑余佗僚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楚辭·離騷》)
2.由堵塞義又可引申出艱難、困頓之義:
(1)心若縣于天地之間,慰臀沈屯。(《莊子·雜篇·外物》)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司馬彪云:“屯,難也。”(2)見僧心暫靜,從俗事多屯。(唐·項斯《落第后歸觀喜逢僧再陽》)艱危一命屯,飄零數口存。(明·屠隆《彩毫記·汾陽報恩》)3.種芽萌生時需要扎根固本,由此引申出駐守、駐扎義:(1)夫屯晝夜九日,如子西之素。(《左傳·哀公元年》)陸德明《經典釋文》:“夫,兵也。屯,守也。”(2)李師古作言起事,屯兵于曹。(唐·韓愈《許國公神道碑銘》)“屯”字在成守、駐扎之義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以下間接引申義:
4.成所、防區義
(1)彭在別屯而輒以法斬人,固奏彭專擅,請誅之。(《后漢書·郭躬傳》)
在成所之義上又可引申出成卒義:
(2)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勝、廣皆為屯長。(《漢書·陳勝項籍傳》)其中,“將屯”意思是即將要帶兵,“屯長”即戍卒之長。
5.屯田義
(1)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鹵楯之具各數百萬,開屯五千頃。(清·魏源《圣武記》卷一)
由屯田之義又可引申出村落之義:
(2)金桂道:“太太請里頭坐。沒有外人,他就是我的過繼兄弟,本住在屯里,不慣見人,因沒有見過太太。今兒才來,還沒去請太太的安。”(《紅樓夢》第九一回)
今在我國東北各地,“屯”字多用于村莊命名的通名,如皇姑屯、蘇家屯、黑匣子溝屯、神仙洞屯等。
6.古代軍伍編制單位,三十騎為一屯
遂集乎中囿,陳師按屯,駢部曲,列校隊,勒三軍,誓將帥。(漢·班固《東都賦》)
(四)表聚集、積聚義
春季種芽萌生時因受地面土層阻擋,需積聚能量才能突破外界阻擋,故由此引申出聚集、積聚之義。
“邨”同“村”,《集韻·魂韻》:“村,聚也。通作邨。”《說文通訓定聲》:“邨,地名,今字作村。”“邨”本義為村莊,即鄉間農者聚居之地,而村落是居民聚集之處,其密度類似點播的種子,故屯又由聚義引申為全,俗曰屯子,即村子。當人們長期聚集在某個地方生活,就可能形成一個村落或村莊。因此,“屯”字在用作名詞時,表示屯子、村是其引申義之一。“屯聚”即駐扎聚合于一起,即全也,如:
(1)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莊子·雜篇·寓言》)成玄英疏:“屯,聚也。”(2)鳥集獸屯,然后會圍。(三國·魏·曹植《七啟》)
三、“屯”字的文化內涵
(一)“屯”字與古代軍事文化
1.屯兵與屯田
“屯子”初見于漢代,漢昭帝時,便曾派遣諸多軍士到張掖郡屯田,稱為“軍屯”。在軍事領域,“屯”字特指軍隊駐守,如屯兵、屯守等。古代將軍往往善于在險要關塞處屯兵,以形成固定的防線,抵御外敵入侵。同時,屯兵還可以作為戰術運用的一部分,如在敵人進攻前潛伏于堡壘或城墻之內,乘敵不備進行反擊。
古代軍隊駐扎地稱為“屯”,為解決給養問題,軍隊在駐地開墾荒地種植糧食,稱為“屯田”。這一制度對古代軍事至關重要,既保障軍糧供應,又增強軍隊穩定性與戰斗力。例如,漢代屯田是開發邊塞的重要舉措,《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漢朝派司馬1人、吏士40人到伊循城屯田,威安撫當地人民,緩解軍糧供應和財政壓力,鞏固邊防,為西漢與絲綢之路國家的商貿往來提供支持與安全保障。
2.軍事防御與駐扎
在我國古代,軍隊會在戰略要地或邊境地區進行長期或短期駐扎,以防御外敵入侵或進行軍事行動。伴隨著軍事駐扎,也會衍生一些軍事防御設施的建設,如城墻、堡壘等,以確保軍隊的安全和戰斗力。鎮、堡、屯等軍事防御層級和軍事聚落層級的建立,就體現了“屯”在軍事防御中的重要性。
3.軍事聚落與屯堡
“屯”字之聚集義體現在軍事上,往往意味著軍事聚落的形成,即屯堡。屯堡是軍隊駐扎的村寨,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屯堡的建立不僅能夠為軍隊提供穩定的駐地,還有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管理。在歷史上,許多屯堡成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和戰略支點,如至今保存完好的貴州安順屯堡。
(二)“屯”字與地名文化
1.地名的歷史遺留
“屯”作為地名,多數情況下是歷史遺留的結果。在青藏高原,有許多地方以“屯”命名。河湟谷地位于黃河上游及湟水流域,因地理位置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地名多與軍事相關。例如西寧市的“大堡子屯”,即西漢宣帝時期,趙充國平定羌亂后,在湟水流域(今西寧一帶)大規模屯田,設立的軍屯據點,其中“堡”指軍事堡壘,“屯”即屯田,該地曾是漢代戍卒駐守和耕種的據點,后演變為村落。兩漢時期,青海東部實行軍屯或民屯政策,促進了土地開發和生產力發展,奠定了經濟繁榮基礎,并加強了中原與西北的經濟文化交流。如青海互助縣湟中區的“總寨屯”就是漢代軍屯的典型遺存。明代在黃河流域建設邊衛,興屯戍邊,如西寧市的鎮海堡、長寧堡,黃南藏族自治州的五屯等地名,反映了當時的軍事和農業活動。
2.反映人口聚集與居住狀態
“屯”字地名還反映了人口聚集和居住狀態,體現了村落的形成歷史和人口特征。例如,漢宣帝時期和明初的移民活動,形成了許多以“屯”命名的村落。比如今甘肅金塔縣仍保留“東屯”“西屯”兩村、河湟地區青海互助縣的“雙樹屯”、沈陽的“皇姑屯”、哈爾濱的“沙曼屯”等。這些地名不僅是地理標志,還承載著文化認同和歸屬感,傳承了歷史文化,增強了社區凝聚力。
四、結語
漢字歷經數千年演變,形音義因歷時和共時因素發生不同程度變化。“屯”作為古漢語常用字,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多種字形,詞義也隨語言發展不斷演變,從“草木初生”的本義衍生出春季、盈滿、堵塞、積聚等引申義,并作為字基滋生出大量音義相關的新字。本文從“屯”字的起源與演變切入,分析其字義與文化內涵。然而,研究仍有不足,未來應結合歷史文獻,考古發現及現代語言學、文化學理論,深入探究“屯”字的早期形態與詞義演變,以更全面理解其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孫琪琪(2001一),女,漢族,河南鄲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
注釋:
[1]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陳第.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8.[4]向熹.簡明漢語史:上[M].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5]于省吾.甲骨文字話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6]王念孫.廣雅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