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練”原是西南政法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付子堂的發言致辭,短短十四字,凝聚了一位教育者對學生的殷切期望,也凝練了人生逆旅者對為人處世的經驗之談。我更想淺議一下“知行合一,德法兼修”這八個字。
所謂“知行合一”,便是要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的行動聯合起來,統一為一個整體。深耕所知才有所得,丈量世界才有所用?!肚f子·內篇·養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敝R,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世界萬物,皆能為師?!独献印芬灿醒裕骸昂媳е荆诤聊?;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實踐,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腳踏實地,方能作為。“知行合一”在各行各業中多有例證。2023年全國總工會公布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如董禮濤、張帥坤、崔興國等是來自裝備制造業、水利領域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他們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能結合生產實際,務實思辨通專融合,將吾知踐于吾行。其實不只是他們,作為新時代的求學者,日后我們的任務必然也會是艱巨棘手的。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呢?我想,求知是邁向人生征程的第一步,而務實是博學篤行的最佳方式。知行合一,既要求知,也要求真。
而所謂“德法兼修”,不僅要通識法理,還要重視德行,兩者最好兼而有之。法理應爛熟于心,德行應外化于行。善惡這道選擇題在一開始就應該選對立場,無論是育人還是自修,都要強調以法理重之,以德行厚之。安徽師范大學教授路丙輝被評為全國“最美思政課教師”,三十多年的思政生涯,他如指路明燈引導了一批又一批曾迷惘的學生,傳授“道”與“法”,分擔“困”與“惑”,依托德育研究創辦的思政欄目“丙輝漫談”一開就是350余次,回復學生的問題一攢就是20余萬字。他的身體力行正好詮釋了“德法兼修”的形象,用“法”“理”來厘清思想,展現要義;用“德”“行”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除了要具備“知行合一”的能力,更要擁有“德法兼修”的素養,燃生命之火,獲熱烈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