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山坡羊·潼關懷古》收錄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中,其所在單元提示明確要求學生“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體會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因此,落實新課標中“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教學目標成為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在品味詩詞曲作品的同時,感受中國文人強烈的家國意識和人格魅力,繼承和發揚這種凝聚民族認同感的優秀文化精神。教材之所以將這兩篇文章編在同一課中,在課后思考探究中給出了答案一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和《山坡羊·潼關懷古》均為懷古之作,說說它們分別詠嘆了怎樣的歷史,表達了怎樣的懷古之情”。由此可見,同為懷古之作是兩篇文章的連接點,而詠嘆歷史和感情的不同成為分析它們差異的切口。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基本掌握了詩詞閱讀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古詩鑒賞能力,但是對于具體字詞在詩詞中所起作用的感知能力還不夠,對于古詩詞的賞析難以產生共鳴,難以完成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任務。基于此,筆者將兩篇文章進行聯讀處理,聯讀關鍵點主要為:明結構一—初探懷古之景;品意境一一深挖懷古之情,以期拉近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感受中國文人的人格魅力。
一、明結構一一初探懷古之景
懷古之作有著相似的內容結構和形式布局,這也成為聯讀設計的切入點,如何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懷古作品的內容結構和意象是本節討論的重點。本節將從朗讀、懷古作品的內容結構分析以及意象的分析入手來探析兩部作品描繪的畫面和其中所蘊含的文學魅力。
(一)于朗讀中感受作品氣勢
詩詞作品擁有自己獨特的聲韻節奏,朗讀中的節奏與停頓能夠引發讀者情思,激發讀者感受作者的藝術匠心。因此,朗讀在古詩詞教學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教學的第一個部分引導學生玲聽《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朗讀,讓學生在觀看朗讀視頻的過程中感受這兩部作品雄偉、豪放的氣勢,為整個課堂營造了一種氣勢奔放的氛圍。
與此同時,讓學生自行朗讀也尤為重要。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劃分了兩部作品的朗讀節奏,并且搭配豪放型古風音樂來引導學生自行朗讀,從而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以達到體會兩部文學作品豪放、恢宏的氣勢的教學目標。兩部作品節奏劃分內容如下: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兜( 0《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疇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疇(chóu chu)
(二)品析標題之同
我國當代作家余秋雨曾說:“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息。”懷古詩(詞、曲)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
詩詞曲的標題往往包含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因此成為教學的切人點,也成了學生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的一個途徑。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山坡羊·潼關懷古》兩部作品進行聯讀設計的連接點就在于兩部作品同為懷古之作,讓學生從標題了解懷古作品,可以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兩部作品的標題,設置“從標題來看,兩部作品有什么相同之處,由此可以看出兩部作品是何類型的作品”
表1兩部作品景物及特點
這樣一個問題,并且設置了ABC三個選項,學生很快便答出了相同點是“懷”和登臨古地,于是可知其屬于詠史懷古之作。隨即筆者讓學生根據作品的內容結合懷古之作的概念解釋,劃分出了懷古作品的內容結構是:臨古地寫眼前景一憶古人古事一抒個人情感。由此提醒學生在學習其他懷古類作品的時候也可以參照這樣的結構來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三)賞意象之意
意象的賞析在古詩詞鑒賞中是關注的重點,讓學生從意象中挖掘出作者無限的情思,從而感受詩詞作品“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因此,意象的賞析成為兩部作品聯讀教學的重點,筆者以表格的形式將兩部作品連貫起來,讓學生根據表格補充景物及特點,以達到了解兩部作品意象的教學目標(見表1)。
而要讓學生直觀地把握景物地的特點,筆者選擇了四幅圖片,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選擇出他們認為最能代表北固亭和潼關之景的兩幅圖片,由此概括出兩部懷古之作意象選擇的總體特點。在這里筆者引導學生注意長江滾滾的“滾滾”,“峰巒如聚”的“聚”,“波濤如怒”的“怒”,提醒學生北固亭位于江蘇鎮江的北固山上,北鄰長江,氣勢險要且視野開闊。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展示出學習的積極性,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非常容易地完成了掌握兩部懷古之作意象總體特點的教學目標。通過師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我們得出答案:景物有大氣磅礴、雄偉壯觀的特點,屬于豪放派的典型特點,而“聚”“怒”這兩個字在景色表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突出潼關地勢險要的特點。賞析詩詞的意象不僅讓學生對作者所描述的畫面有了直觀的認識,也讓學生對關鍵字詞在詩詞曲中的作用有一定的掌握。
二、品意境—深挖懷古之情
在意境的營造中,可以窺見作者無盡的情思,于意境中體會中國文人的人格魅力,感受詩詞作品的文學價值。兩部懷古之作通過意象的選擇營造的大氣磅礴的意境之下透露著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
在感受情感這個教學環節中,筆者首先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假如你現在就是辛棄疾,你登臨古地,能否望見神州?此時的你有一種怎樣的感受?在這個情境之下,筆者想要引導學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思,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為達到這一效果,筆者提供了兩個知識鏈接,如下:
知識鏈接1:中原地區在這里指的是河南、河北、陜西等黃河中下游一帶,京口北固亭位于江蘇鎮江的北固山,屬于長江中下游地區。
知識鏈接2:據《美芹十論》,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兩個知識鏈接帶領學生了解北固亭的地理位置以及辛棄疾,走近作者,體會所處時代背景下作者的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從地理位置來看,在北固亭上無疑是望不見中原的。從當前的政治環境來看,北宋已經滅亡,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當詞人意識到自己看不見,仍然想要望時,他的心情自然充滿了憤怒和悲傷,首句就表達了詞人滿腔悲憤之情。
作者情感如何變化,就涉及“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和“滾滾”,是兩個疊詞,“悠悠”的“悠”字押“ou”韻,疊詞發音悠長回環,在閱讀過程中,朗讀者會慢慢地拉長發音,這正是自古以來的時空給予我們的感受一永恒、闊大。而“滾滾”一詞則有著強烈而又深沉的情感力量。這里我們可以聯想到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滾滾”指江河大海,而“悠悠”則是對人生無常的感嘆。在陳子昂的筆下,“悠悠”這兩個字也展現出了類似的效果。在這樣的氛圍里,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宏大而深邃的宇宙境界。當我們沉浸在深沉的情感中,會發現在浩渺的宇宙中,個體顯得如此渺小,而在歷史的洪流中,興衰的交替又顯得如此平常。這是一首感時憂國之作,詞人借追慕孫權的英雄業績,暗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收復失地的懦弱,同時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沉憂慮。“不盡長江滾滾流”描述了作者對外部世界的深沉情感。“滾滾”一詞不僅描繪了江水奔騰的形態,還通過連綿的聲韻傳遞出作者深沉的感嘆。
“滾滾”這個詞進一步加深了詞中宏偉和壯觀的意境。因此,作者在這里的情感已經轉變為對時事變遷的理性分析。
而《山坡羊·潼關懷古》的上闋“望西都,意疇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作者為何“傷心”,成為賞析的重點。課堂中大部分學生回答自己不會有“傷心”之感,筆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見秦漢遺址會傷心。從而得出:他回顧過去與現在,感慨不論哪個朝代更迭,普通百姓的生活總是充滿痛苦。因此,他感到悲傷。盡管他本人并未親歷各個朝代的更替和戰亂,但作為一名詩人,他內心充滿了對世界的關心和對人類的同情。面對歷史的變遷,他始終流露出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感慨。所以整部作品,作者先感嘆歷史的滄桑變化,即使是鼎盛一時的秦朝如今也只剩下頹垣殘壁,最后展現自己的民生關懷,不管朝代怎么更迭,受苦的都是勞苦大眾。
再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年少萬兜,坐斷東南戰未休”一句中,筆者讓學生試想自己就是孫權,戰爭沒有停息,你依然穩固著東南地帶,你是怎樣的心情?在這里筆者提示學生注意“年少”,“坐斷”二字在下闋中的作用。年少指的是孫權十九歲繼承父兄基業,表現出極高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雖然戰爭沒有停息,但是作者用“坐斷”兩字,賦予了人物一種穩如泰山的姿態,一種氣定神閑的風度,仿佛只要孫權坐鎮陣前,即使千軍萬馬當前,也是萬夫莫開。而“兜鑒”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手法,這里代指士兵。
而煮酒論英雄中的風流人物一曹操、劉備,在這里只淪為了孫權的陪襯,作者甚至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感嘆。要讓學生品析其中緣由,需引導他們“知人論世”,通過了解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此詞的創作背景,準確把握他對孫權的偏愛。于是筆者向學生提供了有關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的資料,學生明白了作者這樣寫,一方面是出于對孫權的英雄追慕,另一方面是對茍且偷安、毫不作為的南宋朝廷的鞭撻。
兩首作品中,關于作者的情感分析以及修辭手法的使用,筆者同樣是以表格的形式來完成。由于有了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度分析,表格的完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見表2)。
表2兩部作品情感分析及修辭手法
三、結語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和《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兩首深具懷古情懷的作品,通過京口北固亭和潼關這兩個地理要沖,展現了歷史的厚重感。兩首作品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既描繪了壯麗的自然景觀,又引發了讀者對歷史興亡的深刻思考。京口的繁華與潼關的險要,象征著歷史的變遷與滄桑,作者在此背景下表達了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與感慨。然而,二者在主題與情感表達上又各具特色。
這兩首作品都是通過回顧前朝的歷史遺跡,來揭示朝代更迭的歷史規律。辛棄疾通過“千古興亡多少事”來探討歷史興衰的永恒與個體生命的短暫,而張養浩則通過“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來突出那短暫而又悲涼的繁華。二者皆未止于懷古感傷,而將筆觸指向現實針砭。
辛棄疾以“生子當如孫仲謀”暗諷南宋朝廷的懦弱茍安,而張養浩則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直指封建統治的本質矛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交織豪邁與憤,既贊頌英雄氣概,又流露對時局的無奈;《山坡羊·潼關懷古》則以悲憫為主調,通過百姓苦難的普遍性展現對底層命運的深切同情。兩首作品雖跨越宋元,卻以不同的藝術路徑詮釋了懷古詩的終極關懷:歷史不僅是過往的陳列,更是對現實的映照與對未來的警示。辛棄疾的激越與張養浩的沉郁,最終殊途同歸,指向知識分子對時代命運的深刻介入。
作者簡介:劉佳( 2000-Ω ),女,漢族,四川資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