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網民隊伍的壯大,網絡流行語已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語言的一部分。網絡流行語憑借其簡潔易懂、方便高效、趣味性強等特點,在社會中迅速傳播流行。2024年12月,《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了年度十大流行語,包括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產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 x×x 、班味、松弛感、銀發力量、小孩哥/小孩姐。這些流行語不僅映射了當下社會的熱點話題和文化潮流,也體現了語言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多樣化表達需求。本文從模因論視角出發,分析2024年《咬文嚼字》發布的十大流行語的模因傳播特征,揭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播規律,進而探討網絡流行語傳播的動因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旨在為研究網絡語言提供一定的建議。
一、模因論與網絡流行語
(一)模因的內涵
“模因”一詞是根據英文單詞“meme”的發音音譯而來,關于模因的定義,眾多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讀。這一概念最早由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1。而在我國,模因論于2003年由何自然、何雪林等學者引入語言學研究領域,并提出了“語言模因”這一概念。模因實際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傳播而生存,語言是它的載體之一[2。作為一種復制因子,模因是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傳播的重要載體。當信息在社會中通過模仿被復制并得到有效傳播時,便形成了模因。模因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獨立詞匯、固定短語,也可以是完整句子或語篇結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模因的涵蓋范圍十分廣泛,但通常具有明確性或特定的意圖及特征[3]。
(二)模因論與網絡流行語的關系
模因論為研究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與演變提供了獨特視角。網絡流行語本質上屬于語言模因,憑借其獨特性、娛樂性或時代特征,能夠迅速被廣大網民接受。一旦被群體接納,這些流行語就會像模因一樣,在各個社交平臺廣泛傳播,并產生深遠影響。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特殊語言現象,其核心特征在于流行性。在日常交流中,它們會促使人們有意或無意地模仿,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習慣。
反之,若某些詞語或表達的模因特征較弱,最終難免被逐漸遺忘甚至淘汰[3。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傳播和演變過程是符合模因論的基本原理的。網絡流行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其出現、傳播和演變可被視為模因在當今社會中的傳遞過程。通過對模因的深入研究,能夠發現語言變化和更替的過程,把握當今社會的時代特征,進而為引領時尚潮流、傳播社會正能量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三)網絡流行語的模因特征
1.簡潔性
網絡流行語通常具有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點,方便人們記憶和傳播。比如,“硬控”“班味”這類詞語既簡短,又能自然融入日常交流場景,展現出高效的傳播優勢。
2.創新性
青少年群體對語言文字的傳承與創新,是網絡流行語模因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關鍵。相較于其他年齡段,青少年更善于創新且更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借助現存的語言模因進行二次創造,為其賦予新的表達形式與內涵意義。好比“city不city”“水靈靈地 這類創新措辭,正是借助獨特的組合形式拓寬了傳統語言的表達界限。
3.關聯性
網絡流行語的爆火往往與當下社會熱點、文化現象相關,或是與公眾關注的話題緊密掛鉤。例如“數智化”“智能向善”直觀呈現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應用;“銀發力量”則彰顯了老年群體在當今社會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4.情感性
網絡流行語在某些場合可以表達人們當下的情感。比如,“松弛感”一詞傳達了人們期望自己面對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壓力時能夠保持從容和自信的心態,而“班味”這個詞語則反映了上班人的疲憊和萎靡的情緒狀態。
二、2024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模因傳播特征
(一)數智化
“數智化”作為一種新涌現的技術理念,其傳播進程體現出模因的復制性與傳播性。它依靠大眾媒體的大量刊載、學術研究的深度挖掘以及行業應用的實踐拓展,“數據智慧融合化”理念得到了迅速的傳播,此流程不僅體現出模因在信息傳播中的高效復制能力,同樣體現出它在不同領域和群體范疇內引發的廣泛傳播效果。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言在科技發展背景下的創新和演變,進一步印證了模因論在解釋、傳播新興技術概念中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二)智能向善
“智能向善”講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需從人類自身利益和價值觀的角度出發,既得推動當今社會的產業變革與經濟發展,又要促進社會和諧,由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該詞語的流行不僅體現出了如今技術發展的走向,也反映出社會對人工智能倫理范疇的關注。站在模因論的立場上說,“智能向“善”就是一種價值觀念的傳播。若干企業家或者網紅在網絡平臺里使用該詞語,被網友看到、點評且轉發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這個詞語的傳播范圍,也說明了科技發展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三)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是基于前沿技術發展起來的,具有戰略性、引領性和顛覆性的新興產業,包括未來制造、信息、能源、空間和健康等各個領域。這個概念的提出也恰恰說明了科技發展對經濟和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這個詞可以在不同場合和語言環境中循環使用且容易被人們接受。
(四)city不city
“city不city”這一網絡流行語來自美國博主保保熊發布的短視頻,具有明顯的模因特征,既簡短又富有創意,同時關聯性也比較強。它通過“city”這個單詞的重復和否定的形式,締造出獨特表達,并且與年輕人對大城市生活的向往聯系密切,反映了年輕群體對時尚和潮流文化的追求。在傳播過程中,“city不city”借助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經大量模仿與傳播,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年輕人的流行表達。它在傳播過程中還產生了新的變化,由最初用以形容城市環境,擴展到用以描述人的行為習慣和氣質神韻,好比“這件風衣被她穿得極具city范”,這種語義泛化現象有效地拓展了該詞匯的傳播范圍及應用場景。
(五)硬控
從字面上理解,“硬控”說的是借助強硬手段實施目前的控制或管理舉動。該詞語最初用于游戲領域,指玩家在游戲當中的某一時刻失去對自己角色的掌控,也可用來描述對某個人的表現產生的驚訝或贊嘆。它與早前的流行語相似,都是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大規模地傳播,從而引起一些轉變。“硬控”此詞充當語言模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社會問題的認知與看法。
(六)水靈靈地 ×××
某韓國女星在公開活動中首次使用“水靈靈地××× ”這一表達后,網民們自發將其與其他詞語組合,用以形容事物或人物呈現出的清新、活力與光澤感。這種創新用法催生了“水靈靈的眼睛”“水靈靈的水果”“水靈靈的肌膚”等一系列生動表達。從模因論角度看,“水靈靈地 ××× ”借助“水靈靈”這個生動的形容詞與“地”字的組合,構建出簡潔、靈動、有趣的表達形式,具備極強的感染力與傳播力。如“就這么水靈靈地被開除了”等,可以運用于不同的語境,從而擴大這個詞的傳播范圍。此外,“水靈靈地 ××× ”作為一種語言模因,不但彰顯了網絡語言具備創新及幽默的特質和拓展了語言的內涵,還增添了網絡交流的趣味性,切實減輕了人們交流時的焦慮與壓力。
(七)班味
“班味”鮮活刻畫了職場工作者的疲憊狀態與精神壓力,恰當反映了當代上班族的實際生存狀態,在互聯網域空間引發普遍共鳴。從模因傳播這一視角看,這個詞語得以快速流行,原因是它精準抓住了現代職場人士應對日益增大的工作壓力時的普遍心理體驗。網絡媒體對其持續傳播讓“班味”不只是一個詞,還使其成為可以承載情緒的符號。例如“今天的我依舊班味濃郁”,這樣的表達以幽默自嘲的形式道出職場人的無奈。該詞語的流行讓社會對工作壓力問題的關注度提升,客觀推進了職場環境的改善。
(八)松弛感
“松弛感”指代面對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時保持沉著樣子的生活處事態度,此詞語的流行體現了社會愈發重視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確實可推動工作效率的提高。作為語言范疇的模因,“松弛感”借助各類媒體平臺持續復制傳播,既體現出現代人面對壓力時的心理反應,也推動社會關注心理健康方面的議題。
(九)銀發力量
“銀發力量”特指老年群體所展現的社會影響力。這個詞語不僅充分肯定了老年人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貢獻,更推動了社會各界對該群體的重新認知與價值認同。以高校聘用“銀齡教師”為例,這種做法既有效利用了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經驗,又顯著提升了整體師資隊伍的質量。作為網絡流行語,“銀發力量”的廣泛傳播準確反映了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成功引發公眾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深入討論,激勵更多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建設。
(十)小孩哥/小孩姐
“小孩哥/小孩姐”是通過在“小孩”后附加敬稱“哥/姐”,用以稱贊在特定領域表現卓越的青少年。從語言模因傳播規律來看,這個新詞的產生與當前社會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熱潮密不可分。經過社交媒體平臺的持續發酵,它已從個別創新用法演變為普遍接受的語言表達。作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流行語,“小孩哥/小孩姐”的流行既反映了社會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視程度提升,又增進了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有效推動了社會對年輕一代的認同與接納。這種語言現象生動展現了當代社會價值觀的積極轉變趨勢。
三、網絡流行語傳播的動因
語言作為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在社會互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文化繁榮,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社會經濟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文化與語言的演變進程,網絡流行語的興起正是這種時代特征的直觀反映,充分體現了當代社會的開放性與創新性。從語言模因的特性來看,網絡流行語大多基于現有詞匯變異重組,在表達方式和結構特征上與常規詞匯存在明顯差異。隨著模因的復制與傳播,這些流行語在形式和語義層面不斷發生變異,最終發展成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交際符號。基于此,下面將重點探究2024年度網絡流行語得以大規模復制與傳播的內在動因。
(一)模因論角度
從模因論視角分析,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過程蘊含著語言演變的內在規律。深入把握這些規律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網絡流行語的文化內涵。網絡流行語模因通過復制和傳播滲透至語言的各個層面,這種滲透既體現在詞匯結構的創新和數量的增長上,也反映在語義內涵的拓展演變中。這種多維度的語言滲透現象恰好解釋了網絡語言持續涌現并獲得社會認同的內在機制。比如,“水靈靈地 ××× ”最初源自韓國女明星的發言,經中文譯制組的創造性翻譯后,應用范圍持續擴大,衍生出結構相似但內容各異的模因變體,如“他就這么水靈靈地完成任務了”“我就這么水靈靈地在大家面前摔倒了”等。
(二)網絡角度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極大提升了語言傳播的速度,更顯著豐富了語言傳播的渠道形式。當前,抖音、微博、小紅書等多元化網絡平臺已成為網絡流行語傳播的主要載體。流行語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大規模復制和快速傳播,在獲得廣泛社會認可后,逐漸演變為強勢語言模因,最終深度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四、網絡流行語傳播的影響
在網絡上,人們總能接觸到各種新興的網絡流行語,這些熱梗不僅頻繁出現在日常交流對話和社交平臺分享中,還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對現代漢語的發展演變和使用規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網絡流行語通過創造性融合方言、諧音、縮略語等元素,構建出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這種創新不僅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更折射出社會文化的多元特征,成為特定時期社會心態的獨特標記。網絡流行語的廣泛傳播本質上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鏡像反映。它能夠敏銳捕捉當下社會的熱點議題,并迅速轉化為大眾日常交際的語言素材。
(二)消極影響
網絡流行語模因具有驚人的傳播速度和深遠的影響力,若缺乏正確引導則可能產生諸多負面效應。部分頻繁使用乃至過度依賴網絡流行語的年輕網民,在正式場合往往難以組織規范、連貫的語言表達,導致其語言能力呈現碎片化和單一化特征。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網絡流行語可能隱含著消極價值觀或錯誤認知。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群體,極易受到這些不良內容的影響。
五、結語
網絡流行語模因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意義,也存在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在享受其帶來的趣味性和便捷性的同時,社會各界應加強對網絡語言的規范和引導,特別要重視對青少年語言習慣的正確培養,促使網絡語言環境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作者簡介:劉鑫(2001一),女,漢族,新疆博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李明月(2001一),女,漢族,河南杞縣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注釋:
[1]韓昕韻,汪敏鋒.模因論視域下網絡流行語探究:以2020—2021年度網絡流行語為例[J].菏澤學院學報,2022,44(3):129-133,142.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64.
[3]顧曉玉,宋佳恒.基于模因論視角下網絡流行語的研究:以2019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為例[J].海外英語,2021(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