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相關學科的美育功能,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品德美、社會美、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自然美等豐富美育資源[]。雖然“美育”概念源于西方,但美育實踐和美育意識在我國早已有之,并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在這樣的文化沃土中,培養學生作為中華民族新時代接班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是義務教育新課標明確提出的課程目標要求。本研究選擇《世說新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嘗試開發其中蘊含的美育資源并將其運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以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美育功能。
一、《世說新語》與語文教學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主要記敘了東漢末年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行逸聞,是后人研究魏晉時期文化歷史的重要輔助資料。
就教材選編而言,《世說新語》是少數同時有篇目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典籍,《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編人小學教材,《詠雪》與《陳太丘與友期行》選入初中教材,九年級更是將整本書列入自主閱讀推薦書目。從小學的初步閱讀,到初小銜接階段的深入閱讀,再到初中階段的自主拓展閱讀,《世說新語》一直陪伴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是一部非常適合在初中階段閱讀的傳統文化經典。并且在各種考查評價的文言文閱讀中,很多閱讀材料選自《世說新語》一書,如2024年湖南中考真題,文言文試題將課文《詠雪》和書中其他兩篇選文進行對比閱讀,整篇文言文試題從字詞基礎、人物形象和語言情節分析等各方面考查學生,而這也正好體現了《世說新語》所蘊含的美育資源。若想找一部經典來讓學生打下堅實的文言文學習基礎,并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浸潤美育滋養,那么這部《世說新語》則十分值得推薦。
二、《世說新語》美育資源舉隅
《世說新語》與語文教學關系密切,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切實可用的課程資源。就美育資源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挖掘。
(一)自然審美資源
在該書中,魏晉士人主動觀察并欣賞自然,將山水視為具有獨特美感的存在,對自然之美有著敏銳感知和獨特表達。例如,顧愷之形容會稽的山川風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2;王獻之形容山陰的自然風光“山川自相映發”[2]。置身自然,脫離世俗紛擾,魏晉士人常常在自然山水中尋求精神慰藉,如司馬昱在華林園賞玩時感到“會心處不必在遠”[2,置身于幽深的林木水流的懷抱中,覺得自然萬物都會來與自己親近。
同時,魏晉士人會用自然之物來襯托或比喻人的外貌氣質,以自然之美來映照人格之美。如評論和嶠“森森如千丈松”[2,用春天的柳枝來贊美王恭身形美好,用“軒軒如朝霞舉”[2來形容司馬昱氣宇軒昂。又如,桓溫在北伐途中看到自己年輕時所種的柳樹已然長成參天巨樹,落淚感言“木猶如此,人何以堪”[2;張翰因秋風起而思念家鄉的菰菜羹與鱸魚膾,感慨“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名爵”[2],毅然辭官歸鄉;中原亂,西普亡,避亂南渡的衛玠面對茫茫長江,百感交集。魏晉士人在自然面前,或感嘆生命變化無常,或追求人生適意,或思慮家國興衰,與自己的人生緊緊聯系。
(二)文學性審美資源
雖然魏晉南北朝的小說還只是粗具規模,但《世說新語》在人物刻畫和敘事語言運用等方面依舊對后世寫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世說新語》中的人物描寫往往會擇取人物生活片段,從細節處通過獨特的言行舉止表現人物的獨特品性。例如,《雅量》篇顧雍在下棋時聽到喪子噩訊,強壓悲痛,神情不變,用指甲掐手掌直掐得血流出來沾到坐墊上。此外,還會靈活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有時通過對比同一環境中不同人的表現來體現人物性格,如《德行》篇王戎與和嶠同時遭遇大喪,王戎精神萎靡至臥床不起,和嶠則整日痛哭流涕。有時則會“用鋪寫、夸張等手法,強化或者放大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特征”3],如《忿狷》篇王述性子急,曾用筷子去戳雞蛋沒戳到,氣得直用木屐來踩雞蛋,雞蛋沒有踩到,就把蛋撿起來咬破再吐出來。有時還會運用口語化表達來表現人物神態,如《賞譽》篇王導用拂塵指著座位,叫何充來與自己同坐:“來,來,此是君坐。”[2]
該書語言也頗有特點,袁行霈先生評價其“簡約含蓄,雋永傳神,透出種種機智和幽默”[4。例如,《言語》篇楊氏子回答孔坦“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2,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在姓上做文章,并用“未聞”句式委婉表達,答以妙語。并且《世說新語》還極為講究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比喻、排比、對仗、疊詞連用等,富于組合變化,頗具文采。例如,王導評價刁玄亮“察察”,評價戴若思“巖巖”,豐富的疊詞準確道出了人物特性。書中還記載了不少時人的篇章片段,讓后人可以一睹其在文學上的造詣風采。例如,郭璞詩“林無靜樹,川無停流”[2],體現了自然界不息的生機與活力,寓意人生應不斷進取;羊孚《雪贊》“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2],短短十六字讓雪從空靈不可捉摸的物象變得有形有色。
(三)人格審美資源
魏晉時期,人們關注的重心逐漸從社會、道德倫理層面轉向對人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的探索,更注重個體自然人格的真實體現,欣賞人自身的美。人物品藻正是這一時期對人進行審美評價的主要形式。這種帶有審美性質的人物品藻特征被研究者概括為“重才情、崇思理、標放達、賞容貌”四個方面,這也為在《世說新語》中挖掘人格審美資源提供了四個切入點。
1.重才情
魏晉士人不僅注重通過清談、詩文書畫創作等方式來展現才情,還善于對同濟的才情給予高度評價。例如,《言語》篇記載,多位名士到洛水邊聚會游玩,他們不提自然美景和美酒佳肴,廣泛深入的交談內容給王衍等參與者留下深刻印象。除此以外,不少士人更因為卓越才情被賞識和舉薦。例如,《文學》篇張憑抓住機會,在劉恢等眾名士在清談中有不通之處時,哪怕自己遠遠地坐在下座也積極參與清談加以分析評判,言簡意深,使滿座皆驚。劉啖驚艷于張憑的文采,主動邀請張憑同車前往拜訪并將其推薦給撫軍。
2.崇思理
魏晉時期,清談之風盛行,清談成為魏晉士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清談中,不僅展現了士人的智慧和才能,更綜合體現了士人的外在風度和內在氣質。大量士人們清談的場景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中,如《文學》篇支遁、謝安等人在王濛家集會,王濛正好翻到《漁父》,群賢就借此篇來談論吟詠抒寫各自的抱負。當士人們沉浸在清談奧妙的境界中時,忘記時間流逝和軀殼饑困乃是常事。例如,《文學》篇謝尚年輕時慕名拜訪善談的殷浩,殷浩沒有過多闡釋,而是為他揭示了許多義理,言辭通達文采華美。這些話語聽得謝尚全神貫注,不覺汗流滿面。
3.標放達
“標放達”主要體現在《世說新語》中對魏晉士人超脫世俗、放達不羈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風貌的描繪上。例如,《任誕》篇劉伶常常恣意飲酒,喝上興頭甚至在屋中脫掉全部衣服赤裸身體。面對他人嘲笑,劉伶回應“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輝衣”[。可見劉伶不僅在形體上做到了脫離衣物的束縛,更是在思維上做到了以天為廬地為席的境界,以機智幽默的回答擺脫世俗眼光和禮法束縛。又如,《雅量》篇著名的“東床快婿”故事,在王家諸位郎君中,只有王羲之在床榻上袒胸露腹地躺著,悠然地吃著胡餅。郗鑒非但沒因為他“失禮”而惱怒,反而對他的放達不羈產生興趣,更在親見王羲之后,被他的才情風度所折服。
4.賞容貌
魏晉士人還極重容貌之美,欣賞那些容貌出眾、風度翩翩的人物。其本質是對外在容貌表現出來的內在氣質與精神風骨的崇拜,將容貌美視為人格美的外在表現,主張表里如一。書中有直接贊美容貌之美的,如品評嵇康“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懷”[2。也有在人物對比中體現容貌之美的,如時人評價毛曾和夏侯玄坐一起就好像蘆葦靠著玉樹,王敦稱贊王衍站在人群中就好像寶玉被放在瓦片石塊中。值得關注的是,在描述人外貌儀態時書中用到許多“玉”相關的詞以及類似的“珠”“璧”“瑤”“瓊”等喻體,以玉喻人,不僅指人外在形貌與玉相似,也指人才情品性等符合玉所象征的內在氣質。例如,形容稀康喝醉時的姿態“傀俄若玉山之將崩”2,稱潘岳和夏侯湛為“連璧”。
三、美育資源開發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校本課程開發
校本課程是在國家課程基礎上開發的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依托當地文化資源和學校實際,力求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與文化特色。《世說新語》展現的魏晉文化在我國分布廣泛,各地都有大量文物和遺址留存。西晉末年,中原世族百姓為避戰亂紛紛南遷,從京師洛陽改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所以以洛陽和嘉峪關地區為代表的中原地區,與以建康和會稽(今浙江紹興)地區為代表的南方地區都有相當豐富的魏晉文化資源,當地學校可利用這些資源開發校本課程。
《世說新語》集中反映了魏晉時期的名士風度,包羅萬象又不失風趣,可以把它作為主要素材來源開發“魏晉風度”校本課程,以語文課程帶動跨學科教學,以美育為切入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配合體育課,糾正學生體態,通過健康鍛煉塑造外在體形;配合美術課,探究魏晉時期書法、繪畫、服飾等的變化;配合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熟悉當地在魏晉時期的發展。或者多學科一起合作,選取《世說新語》中富于情節變化的篇目編成獨幕劇并生動地演繹出來,如《賞譽》篇王湛少有識度,因少言語而被認作癡兒,后經波折終被賞識的故事就值得補充細節以使其更有戲劇性。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魏晉名士風采和《世說新語》言簡意豐的成書特點,還能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
(二)以一課帶一書
雖然《世說新語》只有兩篇入選初中語文教材,但語文教師完全可以轉變教學觀念,將課文作為《世說新語》的入門課,教給學生自主閱讀該書其他內容的方法。
以《詠雪》為例,字詞基礎和內容理解當然不得落下,但可以在此基礎上達成對學生審美教育的目標。可以給短文簡潔的語句補充人物動作、神態等細節,想象寒雪日家庭聚會的場景,屋外寒風簌簌白雪紛紛,屋內長輩用贊賞的目光看著子侄后輩積極論學,氛圍溫馨美好;可以帶著學生品味“撒鹽”句和“未若”句中比喻的運用效果,讓學生思考如果把“未若”改成“不若”又會起到怎樣的效果,體會語言的簡約清新和敏捷才思。通過這些角度豐富學生對《詠雪》篇的理解和美感體驗,學生恍然大悟,這短短幾十字竟有如此“大智慧”,不禁萌生讀一讀的興致。這時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世說新語》中尋找類似內容,如謝安與后輩講論文義的其他短篇,謝安、謝道等人又有怎樣的趣談妙聞,同處《言語》篇甚至同處一個時代的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學生通過主動閱讀整本書,獲得豐富的語料知識和審美體驗,體會那個時代獨特的對美的追求,生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解讀。
(三)隱性資源轉化,提高審美教育資源利用率
隱性美育資源是指在美育過程中以間接的、無意識的方式影響受教育者的各類要素的綜合。這些資源往往通過校園氛圍、人際關系、環境布置等多種形式影響著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情趣。這也意味著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世說新語》美育資源,不能僅僅停留在語文課堂中,還需要把視線投向課堂外。例如,布置教室環境時,可以選用一些來自《世說新語》的新穎標語,如“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2,“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2;在班級文化建設時,可選用魏晉士人作為學習榜樣,將班級命名為XX班,搜集他的相關事跡,體悟他的修養與追求,如謙虛好學、品德高尚的陳蕃,沉著冷靜、才華橫溢的謝安,重情重義、舍生取義的荀巨伯等;多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親近自然,在自然中舒緩疲憊的身心;組織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師生互動、同學交流等活動,如模仿魏晉士人清談時的場景,師生們或坐或立,談話的對象和內容都沒有限制,可以從政治時局談到人生哲理,可以從當前煩惱談到未來規劃,營造和諧自在氛圍。
四、結語
《世說新語》真實記錄了魏晉士人的言談舉止,這些內容雖然并不完全適用于審美教育,但是能讓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魏晉時代士人們的“得”與“失”,因此,是否選、如何用還需語文教師細細甄別。
基金項目:2024年紹興文理學院研究生校級科研項目“論《世說新語》美育資源的開發及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項目編號:Y20240022)
作者簡介:陸小萍(1999一),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0)[2024-10-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2]朱碧蓮,沈海波.世說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2022.[3]楊清之.《世說新語》成書之始末:為朱碧蓮教授編著《世說新語詳解》出版而作[J].粵海風,2018(1):64-75.[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