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的關鍵目標。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但是,傳統教學方式常讓學生難以深入領會其內涵??鐚W科融合教學為小學古詩詞教學帶來新契機,通過打破學科界限,能讓學生從多元視角解讀詩詞,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整合跨學科資源,培養語言應用能力
語言應用能力是學生理解與傳承古詩詞的基礎,教師整合跨學科資源,能夠為語言實踐創設多元情境,使抽象的詩詞意象轉化為具象化的語言表達素材,助力學生在知識遷移中提升表達能力。
以五年級上冊《楓橋夜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科學觀察與語文表達融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課前,教師準備霜花的微觀結構圖、深秋夜間溫度變化的曲線圖、模擬寒夜環境的霧箱裝置。課堂上,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霜花六邊形晶體結構,結合科學知識理解“霜滿天”的凝華現象;利用溫度計測量霧箱內的溫度變化,直觀地感受深秋凌晨的低溫環境。教師適時引導:“當你們看到霜花在低溫下悄然形成,是否能想象詩人在寒夜中感受到的那份清冷與孤寂?”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體驗,用科學術語進行描述:“水汽在低溫下直接凝聚成霜,就像給天地披上了一層薄紗。”隨后,教師引入生活實踐場景,組織學生開展“夜泊楓橋”情景描述活動。學生回憶生活中霧氣彌漫的清晨、寂靜夜晚的聲響,將科學觀察與生活經驗融人詩句解讀活動中,提升了學習效果。在擴寫詩句環節,有的學生寫道:“秋夜的寒氣如無形的手,將水汽捏成細碎的霜花,鋪滿了整個天空。月亮西沉,烏鴉的啼叫聲在霜氣籠罩的江面上回蕩。江邊的楓樹若隱若現,漁火在霧氣中忽明忽暗,詩人獨倚船頭,滿懷的愁緒隨著江水緩緩流淌。”
這種跨學科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用精準、生動的語言表達觀察與感受,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聯結跨學科知識,樹立傳統文化自信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跨學科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古詩詞的文化內涵,感悟民族精神與價值觀念,在歷史與現實的對照中,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以六年級下冊《石灰吟》的教學為例,教師將文本內容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堅守與奉獻”的主題融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伊始,教師通過動態歷史畫卷與科普紀錄片片段,生動地展現古代石灰燒制的工藝流程:工匠們在深山鑿取石灰石并在高溫窯爐中煅燒,直至石塊化為潔白的粉末。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工匠們生產石灰的艱辛過程,深刻地理解“烈火焚燒若等閑”中的原料經受的磨難。在分析“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一千古名句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古今堅守精神”。學生結合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習的現代楷模事跡展開討論: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復師們,在幽暗的洞窟中默默守護千年壁畫;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用三代人的青春將荒漠變為綠洲。有的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石灰石歷經粉碎、煅燒的痛苦,只為留下‘清白’的品質;現代的守護者們不懼艱苦,用一生踐行使命,他們的身上都閃耀著堅守初心的光芒?!庇懻撝校處熯M一步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傳承這種精神,比如,認真完成學習任務,主動幫助同學,參與社區環保行動等。通過親手制作簡易的石灰燒制模型,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到詩句的內涵。
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得以深挖文本內涵,真切地感受到石灰的品質。在穿梭于歷史與現實的思考中,學生逐漸搭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大廈,一步一個腳印地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石。
三、借助跨學科交叉,助推思維能力發展
教師將數學、科學等學科與語文融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能夠助力學生突破傳統詩詞解讀的固有模式,從多維度深入剖析文學作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六年級上冊《浪淘沙(其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把數學中的數據測量和科學學科中的水流侵蝕方面的知識融入課堂教學。在講解“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的比例尺知識,測量地圖上的黃河長度,通過計算得出黃河的實際長度,直觀地感受“九曲黃河萬里沙”的景象。接著,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分析“九曲”黃河的河道形態,在平面圖上標記黃河主要的彎曲點,理解河道彎曲對水流速度和泥沙沉積、運動的影響。隨后,教師引入科學學科知識,組織學生做實驗,分析水流速度對泥沙沉積、運動的影響。學生用小水槽模擬河道,用細沙代表泥沙,用水泵制造不同強度的水流。學生通過調整水流速度和角度,觀察泥沙的移動和堆積情況,從而理解黃河水奔騰裹挾泥沙前進的原理,體會詩句中“浪淘風簸”的動態畫面。實驗中,學生發現水流速度越快,泥沙被卷起得越多。為了體會詩句的意境美,教師組織學生以繪畫的方式呈現自己心自中的黃河。學生用畫筆描繪黃河,呈現詩句描繪的黃河景象,由衷地感嘆詩人用詞的精妙。
教師通過跨學科融合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深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實現了文學素養與思維品質的共同發展。
四、融合跨學科藝術,提升審美創造能力
教師將美術構圖、音樂韻律等方面的知識融入古詩詞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
以五年級下冊《稚子弄冰》的教學為例,教師巧妙地將美術創作與音樂創編融入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展示多幅古今中外兒童在冰上玩耍的繪畫作品,引導學生從色彩運用、線條表現、構圖設計等角度分析畫作呈現的童趣。有的學生說:“畫面中明亮的藍色表現了冰塊的晶瑩,彎曲的線條勾勒出孩子跳躍的動作,充滿了動感?!苯處燀槃萏釂枺骸澳銈兡芊裼卯嫻P呈現課文中‘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的歡樂場景?”學生拿起畫筆,用輕快的筆觸描繪孩子清晨小心翼翼取冰、歡笑著敲打冰塊的畫面,通過冷暖色彩對比突出冰塊的透明與孩子的活潑。接下來,教師精心挑選并播放不同節奏的民族音樂片段,從《彩云追月》的靈動到《金蛇狂舞》的熱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體會古詩的情感。最后,教師指導學生選擇三角鐵、木魚等打擊樂器,呈現古詩描繪的意境:用清脆短促的三角鐵發出的聲音,模擬冰塊相擊的聲響;用輕快跳躍的木魚聲,表現孩子玩耍的歡快步伐,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
這種跨學科教學實踐活動打破了傳統教學的邊界,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古詩詞的審美價值,提升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總之,在小學古詩詞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挖掘不同學科與古詩詞的連接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理解古詩詞的內涵,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本文系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AYB202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