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其中,“審美創造”指向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審美表達等素養。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美學資源,教師將審美素養與閱讀教學整合到一起,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搭建審美支架,有助于學生形成審美閱讀素養。
一、小學語文審美閱讀素養教學思路
審美素養是個體通過感知、體驗、表達等手段,對美進行觀察、欣賞和創造。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是一座美的寶庫,包含體裁多樣、內容多樣的經典文章。在體裁方面,詩歌的意境美給學生詩情畫意般的享受,散文的語言美給學生帶來沉思和啟發,小說的情節美為學生提供緊張刺激的氛圍。在內容方面,這些作品有經典文學的藝術氣息,有自然景色的靈動美好,也有紅色革命的波瀾壯闊。每篇文章都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教師需要做的是把握文本特點,選擇恰當的“腳手架”,幫助學生實現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和審美表達的目標。
二、小學語文審美閱讀素養教學策略
(一)借助國學經典,塑造審美感知
如果說語文教材是一座寶庫,那么漢字就是學生打開寶庫的鑰匙。漢字是學生閱讀文本所需的最小語文要素,學生對漢字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語文閱讀的情感體驗。漢字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結晶。教師以漢字為切入點,借助國學經典闡述漢字的豐富內涵,調動學生視覺、觸覺等感官系統,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審美感知。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白鷺》的教學為例,教師解析文本中的重點字詞,提升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認知,讓學生對漢字的美學價值形成初步感知。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大“鷺”字,鼓勵學生猜測“鷺”字的含義。學生發揮想象力,根據“鳥”猜測“鷺”是會飛的動物。教師可以播放動畫片,動畫片的主人公是倉頡,其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鷺”的造字原理。文本中的白鷺是廈門市的市鳥,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對文本產生了濃厚的閱讀欲望。
(二)利用詩教資源,豐富審美體驗
中華民族被稱為“詩的民族”,詩教是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安排了豐富的詩教資源。教師利用詩教資源指導學生品讀古詩,欣賞古詩的畫面,感受古詩的情感,豐富審美體驗,提升藝術修養。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楓橋夜泊》的教學為例,教師以鐘聲引出詩人和詩作,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文本,初步感受詩歌的情境。首先,教師出示《濤聲依舊》的歌詞,以及《宿楓橋》《泊楓橋》等古詩,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么多詩人都寫鐘聲?鐘聲怎么會有這么大的魅力,吸引眾多的詩人去寫它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聽”為“秘鑰”進入《楓橋夜泊》描繪的情境中,按照要求朗誦古詩,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古詩中的情感。隨后,教師指導學生想畫面,聽鐘聲。學生再讀詩歌,圈出詩中描寫的景物,邊讀邊想:這些詞語在腦海中形成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討論,從聽覺、視覺等角度人手進行交流。如A組圈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寒山寺、鐘聲、客船”等景物;B組和C組分享詩歌描繪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天地之間一片幽暗,幾聲凄厲的烏啼在寂靜的夜晚響起,讓人感到凄涼,甚至有點兒害怕。天氣如此寒冷,好像整個天空布滿了霜。河邊有幾棵楓樹,秋風吹過,楓樹的葉子一片一片地飄落,有的飄落在水面上,有的飄落在漁船,有的甚至飄落在詩人的手中。而忽明忽暗、隱隱約約的漁火伴隨著詩人無法入眠…小組成員通過互動交流,在腦海中形成多種畫面,深入體驗古詩的意境美。
教師充分利用詩教資源,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賞析古詩的畫面,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三)搭建情境支架,進行審美表達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輸入環節完成積累任務,為后續在輸出環節的創意表達打下基礎。審美閱讀素養的最終結果是實現審美表達。然而,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較為片面。對此,教師需要搭建情境支架,選擇一個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探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搜集資料,延伸背景,進行審美表達,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為中華之崛起”,講述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二是“為人民服務”,講述的是抗日戰爭、長征路上以及解放戰爭中發生的典型事件;三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的是近代史上革命先烈或偉人的故事。教師由此選定主題一一革命經典,帶領學生完成紅色研學的探究任務。任務一:設計“我”的長征路線。課文里的“長征”或描繪了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或展現了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或記錄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困苦。教師鼓勵學生設計一條屬于自己的長征線路,從江西瑞金出發,跨越萬水千山,走過雪山草地,最終到達陜北延安,重溫紅軍戰士的故事,體會他們的信念與決心。學生可以查閱資料,梳理紅軍長征路線,繪制紅軍長征路線圖。任務二:講述插圖背后的故事。教材中有很多插圖,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插圖,講述插圖背后的故事。學生閱讀文本,重點講述插圖反映的故事細節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深人了解課文中描述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敘述。任務三:推薦研學基地。教師鼓勵學生挖掘本土文化,搜集紅色景點的信息。學生通過查找網絡資料、閱讀文獻資料、詢問父母等方式整理紅色資源,推薦研學基地。
學生在教師搭建的任務情境中,進行審美表達,提升了審美閱讀素養。
綜上所述,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審美閱讀素養的要求,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新課標的要求,借助國學經典、詩教資源、情境支架,幫助學生實現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和審美表達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