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話式閱讀以其獨特的互動性、開放性打破了傳統教學單向傳遞模式,構建了多維互動的閱讀生態。在實際教學中,對話式閱讀常常陷入表面化、碎片化的困境,難以形成深度思考與思維碰撞,導致閱讀教學質量不佳。如何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呢?筆者認為,教師要以追問為突破口,通過有層次、有深度的追問,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其穿透文本表象,真正提升對話式閱讀教學的質量。
一、聚焦追問核心,夯實對話式閱讀根基
1.緊扣文本主旨,確定追問方向
文本主旨是文章的靈魂,教師聚焦主旨設計問題,能引導學生精準地把握文章的內涵。
以六年級上冊《燈光》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直擊文本主旨追問:“作者為什么反復提及‘多好啊’這句話?它與‘燈光’之間有什么深層聯系?”這一追問促使學生思考文本中的“燈光”不僅是革命先烈追求的理想之光,也是現實中的照明工具,還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追問:“郝副營長在戰斗中點燃書本照亮沖鋒道路,這一行為對表現文章主題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深入剖析文本內容,有的認為這展現了郝副營長舍生取義的偉大精神,有的指出這體現了革命先輩為后代幸福甘愿犧牲的崇高精神。通過教師的追問,學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2.深挖表達特色,鎖定追問內容
每篇課文的表達特色是其獨特的教學價值所在。教師圍繞文本的表達特色設計問題,有助于學生掌握文本的語言運用規律。
以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聚焦文本的寫作手法追問:“作者描寫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為什么用擬人的手法刻畫日出的景象?這樣寫比直白敘述好在哪里?”學生在對話交流中紛紛發表見解,有的學生說擬人手法讓太陽有了人的情感和動作,感覺太陽升起很不容易,生動地寫出了日出的艱難過程;有的學生提到這樣寫能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再追問:“你發現作者觀察日出的獨特視角了嗎?”這個問題促使學生關注文本中時間、色彩結合的觀察與描寫技巧,有的學生回答作者是從時間的快速變化和顏色的鮮明轉變兩個角度,細致入微地觀察日出,生動地描繪了日出的景象。通過此類追問,學生在對話中深度剖析文本的表達特色,提升了語言鑒賞與運用能力。
二、創新追問形式,激發對話式閱讀活力
1.情境創設式追問,喚醒情感共鳴
情境創設式追問通過還原或構建文本場景,讓學生代人角色,在情感共鳴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以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假如你是饑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圣誕夜,擦亮火柴看到溫暖的火爐、豐盛的晚餐,你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代入角色,紛紛發表各自的見解。有的說感覺特別溫暖、幸福,終于不用挨餓受凍了;有的說心里充滿驚喜,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教師接著追問:“火柴熄滅后,現實與幻想的巨大反差,會讓你產生怎樣的想法?”學生紛紛表達出失落、絕望的情緒,有的說自己感覺從天堂掉到了地獄,非常難過;有的說自己覺得生活沒有了希望。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參與對話,不僅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還能與文本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對話式閱讀充滿生機與活力。
2.矛盾沖突式追問,激發深度思辨
矛盾沖突式追問通過制造認知矛盾,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鍛煉其批判性思維。
以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矛盾性問題:“楚人既夸自己的盾‘物莫能陷’,又贊自己的矛‘于物無不陷’他為什么沒意識到這兩種說法不能同時成立?”這一追問引發了學生的激烈討論,有的認為楚人太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沒有仔細思考;有的說楚人可能是個愛吹噓的人,根本沒考慮邏輯問題。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在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類似的‘自相矛盾’的現象?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陷入邏輯困境?”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有的廣告宣傳語自相矛盾,比如“絕對安全”“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學生通過質疑、辯論、反思,提升了對話式閱讀的思辨深度,學會了在生活中理性思考,避免邏輯錯誤。
三、貫通追問全程,優化對話式閱讀效果
1.課前追問導入,激活閱讀經驗
課前追問旨在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搭建與文本聯結的橋梁
以二年級下冊《一匹出色的馬》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追問:“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散步時,有沒有發現過特別有趣的事物?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積極分享,有的說發現了會跳舞的小蝴蝶,特別開心;有的說看到了漂亮的彩虹,興奮得又蹦又跳。教師順勢追問:“如果把普通的樹枝想象成神奇的‘馬’,會發生什么奇妙的故事?”學生發揮想象,有的說騎著馬飛到了天上,看到了云朵城堡;有的說馬帶著自己去了神秘的森林,遇到了很多小動物朋友。這樣的追問將學生的生活體驗與課文中小女孩把柳枝當“馬”的情節相勾連,降低了閱讀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打下了基礎。
2.課后追問延伸,推動知識遷移
課后追問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與實踐應用,將閱讀從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以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追問:“作者運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按游覽順序把雙龍洞的景色寫得引人入勝,如果你要介紹自己游覽過的一個地方,會借鑒作者哪些寫作方法呢?”學生思考后回答,會像作者一樣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來寫,還會描寫看到的不同景色的特點。教師進一步追問:“除了文字描述,同學們還可以通過拍攝短視頻、繪制導游圖等方式展示景點的特色,你在寫作中會采用哪些方式呢?”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會拍攝短視頻,用鏡頭展示景點的全景和細節,配上生動的講解;有的說會繪制導游圖,在圖上標注景點的位置和特色,再加上有趣的插圖。這樣的教學方式,深化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總之,對話式閱讀教學,通過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多維互動,為學生構建了開放、動態的閱讀模式。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緊扣文本主旨與表達特色,夯實對話根基,又要通過情境創設、矛盾沖突等多樣化的追問形式,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