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想象豐富,是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不容忽視的教育資源。調查研究發現,當下的古詩鑒賞教學缺少靈活性,依然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圍繞默寫、背誦開展教學,忽略了古詩的文化性和審美性,導致學生缺乏深刻的體驗感。對此,教師需要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核心素養。
一、感受與理解
詩韻與詩意是學生對古詩的第一印象,源于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深入感受詩韻,理解詩境,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
(一)借助誦讀,感知詩韻
在古詩鑒賞教學中,“讀”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法。“讀”的類型,包括有聲的讀和無聲的讀。有聲的讀,又可以細分為朗讀和誦讀。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久保持,無聲的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在古詩教學中,有聲的讀會比無聲的讀更有優勢。需要注意的是,朗讀和誦讀有鮮明的區別,朗讀更關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等要求,指向內涵層面的學習。誦讀的要求以“節奏”“韻律”為主,指向情感體驗層面的學習。在小學語文古詩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詩韻。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的教學為例,教師模仿音樂教學的形式,標注誦讀節奏: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與此同時,教師借助音樂教學法,鼓勵學生誦讀句子前兩個音節時拍拍手,誦讀最后一個音節時敲打桌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手腦并用,反復誦讀,加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加強情感體驗。除標注古詩節奏外,教師還應該標注聲調的輕重緩急。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靜夜思》,教師可以設計多媒體課件,加粗“床”“疑”的字體,表示要重讀;再用卡通圖案圈出“舉”“望”“低”“思”,表示要讀生動;接下來用下畫線標記“床前”“疑是”“舉頭”“低頭”,表示要快讀;最后用藍色字體呈現“明月光”“思故鄉”,表示要舒緩地讀。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學生按照提示完成誦讀任務。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古詩的韻律,把握了作者抒發的思鄉之情。
(二)借助情境,體會詩境
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很難感受到古詩中的意境,教師需要做的是借助情境教學法,為學生搭建視聽、語言、問題等支架,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人理解文本的意境。其一,創設視聽情境。教師出示廬山瀑布的圖片,讓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感受廬山的美景。教師播放廬山旅游景區的宣傳片,讓學生觀看文人墨客在廬山留下的題字、文章,拓展閱讀文本的背景知識。其二,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提出問題“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蘇軾筆下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你從哪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精讀古詩,感悟古詩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討論,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鍛煉思維能力。其三,創設群文閱讀情境。教師出示李白、白居易、毛主席的經典詩句,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思考:作者能欣賞到廬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僅僅因為他站的角度不同嗎?由此,學生自然而然感悟到古詩學習的一個重要語文要素,即連續細致的觀察。其四,創設生活情境。教師以觀察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全面評價一個同學,讓學生說出其優點和缺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回歸古詩學習,思考作者是如何運用有限的漢字表達深刻內涵的。其五,創設鑒賞情境。教師提出問題“詩人從多個角度欣賞了廬山的美景,卻說‘不識廬山真面目’,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對中心句進行品析,領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二、欣賞與創造
小學語文古詩鑒賞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感受、理解詩韻和詩境,還要求學生欣賞與創造,將學習古詩的技能遷移到生活中,享受詩意的生活。
(一)借助游戲,提升學習興趣
小學生缺乏情感經驗,很難通過簡單誦讀的方式深人理解古詩的內容,需要持續學習,對古詩的語言、意境、主題等進行探究。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學生很難達到上述的學習目標。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古詩鑒賞教學的重中之重。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理念融入古詩學習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替換掉詩中的字詞,如人名、動詞等,用通俗易懂的詞句表述古詩的內容。學生自主改詩建立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替換古詩中的詞句,增加古詩的學習樂趣。
(二)借助生活,培養詩心
古詩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關。對學生而言,古詩與自己的生活相隔甚遠,不知道如何將生活經驗和古詩學習聯系起來。事實上,古詩是古人用來抒發感悟、表達想法的載體,感悟、想法等都源于作者對生活的思考。所以古詩與生活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關系,教師可以立足生活,將古詩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結合起來,讓學生用古詩中的內容體會生活,培養詩心。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記錄生活點滴,用古詩描述特定的場景。例如,學生A在暑假期間與媽媽到大西北旅游,火車經過大戈壁,A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立即拍下令人著迷的景象,并在生活點滴記錄本上詳細描述了這一感受。分享互動時,教師讓學生選擇對應的古詩,用來形容A描述的景象。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很快說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實現內化和遷移。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古詩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古詩鑒賞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長久堅持,引人新的方法和手段,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