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宜興紫砂;民間文藝;版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職業教育賦能打造人文經濟城市樣本的路徑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4SJZD133,本論文得到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資助。
《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推進版權強國建設的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其中“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項目”是專欄項目之一,規劃指出:“以制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為契機,摸清我國民間文藝的現狀和保護訴求。開展民間文藝領域的作品登記、宣傳推廣、版權轉化和版權保護工作進一步激活民間文藝領域的版權價值”。
2024年,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開展江蘇省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設立了宜興紫砂和蘇州蘇繡兩個試點。宜興市委宣傳部依托豐富的民間文藝資源,整合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和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的專家學者力量,成立了紫砂版權工作專家組,其中作品審核專家組成員包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曹亞麟、謝強,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范偉群、史小明、蔣琰濱、毛子健,高校學者錢江涵博士,作品搜集專員包括王明康、馮建中、陳士權。專家組深入陶瓷市場、紫砂村落和陶藝工作室等,重點開展了民間文藝紫砂領域的作品登記和版權保護工作,本文以專家組的實踐探索為基礎,分析宜興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現狀與問題,總結試點工作經驗,提出未來發展建議。
1宜興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實施背景
1.1宜興紫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宜興因得天獨厚的紫砂泥資源而成為紫砂文化的發源地,是享譽國際的“中國陶都”。宜興紫砂文化發端于宋,起源于明,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而興散茶,茗飲方式的改變對茶具提出了新的要求,為紫砂壺的誕生與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紫砂茶器因獨特的雙重氣孔結構而具有透氣而不滲水的材質特點,能保持茶湯清新,無熟湯氣,同時紫砂器內外不施釉,陶土的天然質地能“發茶之真香”,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與喜愛。
明代是紫砂工藝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實現了由粗陶泥片圍筑法到拍打法、鑲片法的重要飛躍,形成了獨特的紫砂陶制作工藝體系。根據《陽羨茗壺系》的記載,紫砂壺的創始人是金沙寺老僧,第一位在紫砂史冊留名的工匠是供春。自供春以來,明代誕生了董翰、趙梁、玄錫、時朋、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一大批制壺名家,他們善配砂土、巧創新樣,創作出《供春樹癭壺》《漢方壺》《菱花壺》《圓珠壺》等一系列經典造型。
清代,紫砂壺進入興盛時期,器型更加豐富,裝飾愈見精巧,風格自由多變。一方面,文人的熱情參與推動了紫砂壺文人化的潮流,以陳鴻壽為代表的文人群體把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創制出“曼生壺”等傳世經典;另一方面,紫砂器進入宮廷視野,由宮廷造辦處提供樣式,宜興的紫砂藝人精工制壺,再交由造辦處裝飾,創作出華麗繁、雍容典雅的御用紫砂器。
近代,宜興紫砂產業在戰亂中一度衰落,甚至瀕臨絕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得益于政府的重視和保護,紫砂文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紫砂產業于復蘇中乘勢騰飛,紫砂文化也從江南小城登上國際舞臺。2006年,“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紫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進入了嶄新的階段。專家組一致認為,宜興紫砂的歷更和文化價值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源遠流長、代代相傳的絕技、絕藝
紫砂技藝以復雜的制作工序和精湛的手工技藝著稱,宜興紫砂陶以茗壺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素器(圓器和方器)、花塑器和筋紋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經過紫砂藝人的長期探索,創造了陶刻、鑲嵌(鑲嵌金、銀、玉石、色泥、螺鈿、紅木、瓷花等)、包錫、包漆、泥繪、粉彩、彩釉、琺瑯彩、描繪、浮雕、鏤雕、絞泥、模印、貼飾等一系列裝飾技藝。紫砂技藝以師徒制、家族傳承和現代學徒制為主要傳承模式,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博大精深、雅俗共賞的文化內涵
紫砂器內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純天然的質地和肌理為美,具有素面素心的文化特質,它既是實用的器具,憑優越的材質特性使人盡享茶之色、香、味,更是藝術的結晶,融詩、書、畫、印等多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于一體。紫砂文化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標準,尤其和文人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它的設計與制作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既有中正平和的“儒”,也有天人合一的“道”,還有心手合一的“禪”,因此紫砂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內蘊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文明瑰寶。
(3)承古開今、守正創新的時代精神
在數百年的歷史沿革中,紫砂以獨特的方式感應著時代精神,浸潤了歷朝歷代的風俗時尚,將特定時期的文化面貌融入自身的藝術表達中,成為時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有機組成部分。明代制壺名手時大彬“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栗”,是古樸典雅、圓渾厚實的審美風尚代表;清代制壺名家陳鳴遠“鬼斧神工且雕鏤兼長”,是畢智窮工、風流蘊藉的審美風尚代表。在當代,紫砂藝人主動感受時代脈搏,不斷融入現代設計理念,突破傳統造型和裝飾的局限,積極創造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時代精品,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
宜興紫砂作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的傳統文化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宜興紫砂文化不僅要傳承精湛工藝、創新藝術表達、弘揚時代精神,還需要通過創新發展和版權保護推動紫砂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2版權保護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宜興紫砂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瑰寶,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間文藝價值。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宜興紫砂產業快速發展,然而長期以來紫砂作品的版權保護意識薄弱,侵權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紫砂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試點工作開展之前,紫砂作品的版權保護主要依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在適用于民間文藝作品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版權登記和備案不足,紫砂作品的版權登記率較低,許多作品未進行備案,導致版權歸屬不清;侵權行為普遍,市場上存在諸多假冒名家作品、抄襲原創設計、盜用知名商標和品牌以及侵犯宜興紫砂地理標志等現象,不僅侵犯了紫砂藝術家的合法權益,更造成紫砂市場秩序的紊亂;維權難度大,由于紫砂作品的原創性認定復雜,維權成本高,許多從業者選擇放棄維權;版權歸屬不明,紫砂作品的合作方式較多,版權歸屬問題較為復雜,比如委托創作時委托方與創作者沒有在合同中達成一致,導致版權歸屬不明,聯合創作時各方對貢獻度和分配方式未達成一致,導致權利分配不清,授權合作時對授權的具體范圍不夠明確,導致雙方對使用權的理解存在偏差等。上述問題制約了宜興紫砂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從業者來說,侵權行為的泛濫嚴重打擊了從業者的創作積極性,使得從業者原創動力不足;對于紫砂產業而言,如果假冒偽劣產品擾亂市場,必將嚴重損害宜興紫砂的品牌形象;從長遠看,版權保護的缺失更將使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傳承受阻、創新乏力。
在此背景下開展宜興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試點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這不僅是保護紫砂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推動紫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通過完善版權保護機制,可以有效激發從業者的創作熱情,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紫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宜興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實踐探索
2.1精準界定紫砂領域民間文藝作品的定義和范圍
紫砂領域的民間文藝作品是宜興紫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定義和范圍需要結合紫砂藝術的特點、民間文藝的法律內涵以及實際創作形式來界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民間文藝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草案)》的相關規定,民間文藝作品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內不特定成員集體創作和世代傳承,并體現其傳統觀念和文化價值的文學藝術的表達”。結合紫砂藝術的特點,專家組認為紫砂領域的民間文藝作品可以定義為:“紫砂領域民間文藝作品是指以紫砂泥料為載體,由民間藝人集體創作并世代傳承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文化內涵和地域特征的紫砂藝術表達。”紫砂領域的民間文藝作品范圍較廣,涵蓋了紫砂壺的造型設計、裝飾藝術以及與紫砂相關的傳統工藝表現形式等,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紫砂造型設計
紫砂的造型是紫砂藝術的核心部分,往往具有獨創性和藝術價值,體現了紫砂藝人對自然、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傳統紫砂壺造型多以自然物象為靈感,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征。
(2)紫砂裝飾藝術
紫砂的裝飾藝術是民間文藝的重要表現形式,主要包括雕刻、貼花、堆塑、泥繪、絞泥等技法,這些裝飾手法常以傳統文化元素為主題,如花鳥、山水、人物、吉祥圖案等,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風格,同時紫砂器上常見的書法和篆刻體現了文人文化與民間藝術的結合,鐫刻在紫砂器上的詩詞、對聯、銘文等內容既是藝術的表達,也是文化的傳承。
(3)傳統工藝技法
紫砂壺的制作技藝也屬于民間文藝作品的范疇,包括泥料的選取與制備、手工成型技法(如拍壞、鑲片、捏塑等)、燒制工藝等,這些技藝是紫砂藝術的基礎,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傳承性。傳統工藝技法的傳承和創新既是紫砂藝術發展的動力,也是民間文藝保護的重要內容。
(4)紫砂壺的文化符號與象征意義
紫砂壺中蘊含的文化符號(壺型命名、裝飾主題等)也屬于民間文藝作品的范疇,這些符號往往與中國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密切相關,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5)集體創作與傳承的作品
紫砂領域的民間文藝作品是由民間集體創作并傳承的作品,例如某些經典壺型或裝飾圖案可能是由多名藝人不斷優化完成,并在長期傳承中逐漸定型的。
2.2全面分析紫砂領域民間文藝作品的特征
根據國家版權局的界定,民間文藝作品具有四個方面的性質:第一是來源的確定性,即民間文藝作品一般能確定來自某特定的民族、族群或社群;第二是主體的群體性,即創作者往往是一個群體,無法確定到具體的創作人;第三是創作的動態性,即作品在創作流播過程中一直在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和改動;第四是表達的差異性,即同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被表現、呈現或者表達時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性。結合紫砂藝術的特點,專家組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紫砂領域民間文藝作品的顯著特征:
(1)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
紫砂作品既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皿,又是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工藝品,體現了“器以載道”的傳統文化理念。
(2)地域性和鄉土性鮮明
宜興紫砂泥料獨一無二,紫砂作品的創作深受宜興地方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紫砂作品不僅是物質產品,更是文化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學、歷史故事、傳統美學和哲學思想,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
(3)集體性與個體性交織
紫砂作品的創作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許多技藝和設計源于民間的集體創作,但同時也體現了制作者的個人風格和藝術追求。
(4)傳承性與創新性并存
紫砂作品的創作技藝代代相傳,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又在造型設計、裝飾技法等方面不斷創新,融入現代審美。
基于以上種種特質,加之紫砂作品的創作過程常常涉及多種技藝的融合,比如泥料調配、造型設計、雕刻裝飾等,導致紫砂壺的原創性認定較為復雜。
2.3充分發揮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促進作用
為進一步提升公眾對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意識,專家組重點開展了作品收集與整理、作品研究與備案、版權保護與宣傳等方面的工作。
(1)作品的收集與整理
在專家組的指導下,作品搜集組專員按照“原創性、集體性、代表性、傳承性”的標準開展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實地走訪了紫砂村、西望村、雙橋村、洋渚村等6個紫砂特色村落,對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陶二廠、古南街、范家壺莊等紫砂特色園區和陶藝工作室進行調研,發放調查問卷200張,與50余名鄉村紫砂藝人直接交流,對紫砂領域的代表性民間文藝作品進行全面調研和篩選,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技藝特點,初步收集到1000余件紫砂作品,篩選形成作品清單。
(2)作品的研究與備案
專家組基于作品清單召開專題研討會,集中研討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定義和特征,最終遴選出《掇球壺》《仿古壺》《高井欄壺》《供春壺》《石瓢壺》《魚化龍壺》6件具有典型意義的紫砂民間文藝作品進行備案,備案工作嚴格遵循學術依據,確保作品的原創性、集體性、代表性和傳承性,建立宜興紫砂民間文藝作品數據庫,對備案的作品進行數字化存檔,形成可供查詢和展示的版權保護平臺,進一步提升版權保護的效率,為紫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重要支撐。
(3)版權保護與宣傳
專家組積極參加由宜興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系列版權宣傳活動,通過實地宣講、交流研討等方式向紫砂從業者和社會公眾普及版權保護的重要性和相關知識。在活動中,專家組圍繞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路徑進行深入探討,并結合實際案例詳細講解版權登記、備案和維權的具體操作流程,同時編制版權保護手冊,為從業者提供實用指導,進一步提升紫砂從業者的版權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尊重版權的良好氛圍。
基于宜興紫砂開展的一系列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為紫砂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從業者版權意識提升,紫砂從業者對版權保護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主動進行版權登記的數量大幅增加,2024年以來宜興市版權登記數量超14000件,同比增長 200%; 市場秩序有所改善,通過版權保護工作的推進,侵權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場上仿制品和假冒偽劣產品的數量有所減少,紫砂市場秩序逐步規范,同時版權保護的實施增強了從業者的創作積極性,推動了紫砂產業的健康發展;紫砂品牌價值彰顯,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備案和數據庫建設提升了紫砂作品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推動了紫砂品牌的建設與傳播,紫砂文化的藝術價值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宜興紫砂的品牌形象更加鮮明。
3宜興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未來展望
為進一步推動版權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版權保護與促進工作激發紫砂從業者的創作活力,推動紫砂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現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3.1完善版權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1)推動專項立法
建議在國家層面推動針對民間文藝作品的專項版權保護立法,明確民間文藝作品的定義、權利歸屬、保護范圍及侵權認定標準,解決現有法律適用性不足的問題。
(2)加強地方立法支持
結合紫砂產業特點制定地方性法規或政策文件,細化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措施,為試點工作提供法律依據。
(3)建立快速維權機制
設立專門的版權糾紛調解機構或快速維權通道,降低維權成本,提高維權效率。
3.2優化版權登記與備案機制
(1)簡化登記流程
優化紫砂作品的版權登記程序,降低登記門檻,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從業者進行版權登記和備案。
(2)擴大備案范圍
將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傳承價值的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納入備案范圍,形成更全面的版權保護體系。
(3)推動數字化備案
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建立紫砂作品的數字化版權登記平臺,實現版權信息的公開透明和不可篡改,增強版權保護的可信度。
3.3加強版權保護宣傳與培訓
(1)開展從業人員培訓
定期舉辦版權知識培訓班,向紫砂從業者普及版權保護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流程,提升其版權保護意識和能力。
(2)舉辦主題宣傳活動
通過展覽、講座、媒體宣傳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宣傳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文化價值和版權保護的重要性,營造全社會尊重版權的良好氛圍。
(3)編制版權保護手冊
針對紫砂從業者編制通俗易懂的版權保護手冊提供版權登記、備案、維權等方面的實用指導。
3.4推動紫砂作品的創新與傳承
(1)鼓勵原創設計
通過舉辦創意設計大賽,鼓勵紫砂從業者進行原創設計,提升紫砂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2)加強技藝傳承
支持紫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技藝傳承活動,推動紫砂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的融合,促進紫砂文化的創新發展。
(3)建立版權激勵機制
通過版權收益分配機制保障創作者的合法權益,
激發從業者的創作熱情。
3.5構建紫砂版權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協同機制
一方面加強行業自律,制定紫砂行業版權保護自律公約,規范行業行為,杜絕侵權現象,維護市場秩序;另一方面推動品牌建設,通過版權保護賦能紫砂品牌建設,提升宜興紫砂的文化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3.6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1)強化執法力度
加大對紫砂作品侵權行為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抄襲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2)建立舉報機制
設立侵權行為舉報平臺,鼓勵公眾和從業者舉報侵權行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版權保護機制。
(3)加強司法保護
通過典型案例的審判和宣傳明確侵權行為的法律后果,增強版權保護的威懾力。
3.7推動紫砂作品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
(1)建設數字化平臺
建立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數字化展示與交易平臺,推動紫砂作品的線上傳播與銷售,拓展市場空間。
(2)利用區塊鏈技術
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紫砂作品進行數字化存證,確保版權信息的安全性,為版權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3)推動國際化傳播
利用數字化手段將紫砂作品推向國際市場,講好紫砂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結語
宜興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的建設進一步深化了從業者對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了紫砂民間文藝作品的定義、范圍和特征,探索并提出了推動版權保護的可行路徑,為宜興紫砂的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作為江蘇省探索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重要實踐,宜興紫砂試點的創建與深化為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經驗。
參考文獻
[1]萬建中.20年來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法規依據及其實踐[J].文化遺產,2024(6):1-6.
[2]陳笑春,鄧肯.基于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下傳統文化的數字版權保護路徑研究[J].都市文化研究,2024(1):218-229.
[3]施愛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民間文藝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內在矛盾[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32(1):2-11.
[4]張洪波.加強保護和創新,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J].出版廣角,2023(2):20-28,46.
[5]徐家力,趙威.我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理論困境與對策[J].中國出版,2022(1):33-37.
[6]劉立甲.著作權保護視閾下的民間文藝作品[J].理論月刊,2018(11):118-122.
[7]胡開忠.中國特色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理論的構建[J].法學研究,2022,44(2):131-153.
作者簡介:(1)錢江涵(1992—),江蘇宜興人,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職業教育研究;(2)許或瀾(1994—),江蘇宜興人,文學碩士,現為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藝術部四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