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外銷瓷的歷史與發(fā)展
外銷瓷器兼具實用器具的功能與藝術屬性,其紋樣風格與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審美理念密切相關。17世紀福建窯業(yè)以民間窯場為主體,因消費客群不同而呈現(xiàn)出多樣的紋樣風格,部分瓷器上的款識成為研究人員研究消費者身份與器用需求的重要依據(jù)。福建外銷瓷器既是國內重要的商品,也是匠人迎合國外消費者需求制作的富含福文化的外銷器具,其紋樣題材和圖繪樣式具有福文化的特征。瓷器紋樣風格的形塑與使用者的審美意識及感官愉悅感緊密相連,使用者所處時期的社會文化對紋樣的變化影響重大,同時窯業(yè)的發(fā)展也帶動了紋樣風格的演變。
16世紀福建民窯瓷器紋樣大體延續(xù)元代青花瓷紋樣傳統(tǒng),多使用龍、鳳、纏枝蓮等傳統(tǒng)圖案,以單一、連續(xù)重復或左右對稱等方式呈現(xiàn),具有士大夫階級的典雅風格。進入17世紀,福建民窯瓷器受江南商品市場的影響,紋樣特征以江南文人畫風的山水人物紋、建陽刻本戲曲小說插圖及具福文化特征的詩書畫景、博古清玩、花鳥蟲魚圖繪為主。明代方歷后期,江西景德鎮(zhèn)官窯逐步停燒,在國內資本主義萌芽和海外貿易訂單的刺激下,福建民間窯場占據(jù)外銷主導地位,形成官窯衰退、民窯興起的格局。福建的漳州窯系和德化窯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生產外銷瓷器,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產力與創(chuàng)造力,其高級產品紋樣設計呈現(xiàn)晚明時期社會景象和平民市井文化,此風格延續(xù)至清代康熙中期。南澳島附近的“南澳一號”明代沉船遺址及菲律賓沿海系列明代沉船遺址證實福文化隨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大量傳至歐洲、非洲等地區(qū)。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商品性強,福文化呈現(xiàn)雅俗交融的紋樣風格,其紋樣題材、繪飾筆法、構圖風格較明代中期更進一步發(fā)展,清代康熙年間釉料分水技法的成熟使福文化紋樣如水墨畫般呈現(xiàn)。
2 福建外銷瓷器的紋飾內涵
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紋飾構圖嚴謹、描繪細致,裝飾多圖案化,運用連續(xù)、散點、開光等方法。宋元時期福建窯瓷器多以單一紋飾裝飾,發(fā)展至17世紀這種手法已較為少見,這一時期的瓷器常以不同種類、顏色紋飾進行編排,導致福文化紋飾出現(xiàn)多樣化的特點,主題來源廣泛,涵蓋植物、動物、山水、人物、宗教、文學等,常見題材有纏枝蓮紋、如意云頭紋、歲寒三友、龍紋、鳳紋等,還有牡丹花紋、團花紋、鯉魚紋等。在這些題材中纏枝蓮紋使用較頻繁,種類豐富,梅、蘭、竹、菊也常作為紋飾題材,而龍紋、鳳紋常與火焰、寶珠搭配,也與波浪紋、水草紋等組合。人物畫和山水畫是康熙時期福建外銷瓷器獨特的裝飾題材,人物圖多具故事性,而山水圖的盛行與當時主要外銷產品青花瓷的釉料能分五色渲染層次有關。
(1)植物紋
中國人對植物有獨特的情感,歷代文人墨客多以詩詠花,花鳥畫的盛行可見植物在繪畫中的地位。在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上植物紋飾隨處可見,植物本身的成長、開花、結果等都具有福文化意涵,在中國人心中具有獨特性與重要性。時至今日,植物紋飾仍是在中國瓷器中高頻率出現(xiàn)的裝飾題材,花卉為其中重要的裝飾題材之一,其盛開姿態(tài)及祝福意義富含福文化意涵,與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纏枝花草紋由早期卷草紋發(fā)展而來,不受器型和畫面大小限制,常作為區(qū)隔紋飾的分割紋飾,福建陶瓷工匠為強化其福文化意涵,常將卷云如意與花瓣、葉片融合,將藤蔓變形成福字或壽字紋,在纏枝花紋中增加石榴等瓜果形成瓜綿紋,將纏枝蓮紋與嬰戲紋組合表達“連生貴子”的祝福。
梅、蘭、竹、菊深受文人喜愛,常被比擬君子或文人品格,人們習慣按夸耀美德的審美觀欣賞自然植物,并用植物祝福他人,如喜鵲與梅、竹組合成“喜上眉梢”“喜抱節(jié)出”等寓意,太湖石常與梅、蘭、竹、菊配合裝飾,也與花瓶、花籃結合,具有博古通今韻味。植物紋飾取材多樣,吉祥意涵豐富,靈芝、葡萄等均可見于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上。
(2)動物紋
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動物紋飾題材常見傳統(tǒng)的龍紋、鳳紋,還有麒麟、蝙蝠等祥瑞動物紋樣,具有福文化意涵。龍紋多變,龍體四周常環(huán)繞火焰寶珠,也可見雙龍紋與火焰、寶珠構成“雙龍戲珠”紋飾。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常以波浪紋為背景,波浪間繪鯉魚,構成“鯉躍龍門”的畫面,除此之外還有龍紋與如意祥云紋組合成云龍紋,纏枝蓮紋環(huán)繞龍體形成穿花龍紋。鳳在中華福文化中的地位僅次于龍,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上的鳳鳥身形類似孔雀或仙鶴,頸部修長,羽冠多采用如意、靈芝造型,雙腳修長、身軀豐美、覆蓋鱗羽,翅膀如錦雞,尾羽飄逸。鳳紋變化較少,多與纏枝花卉、湖石復合構圖,也常與龍紋組合蘊含“龍鳳呈祥”的祝福,間隙常用如意云紋、火焰填充。鳳凰獨立紋飾是福建漳州市平和窯青花外銷瓷的重要題材,在日本、菲律賓等地有大量考古出土及傳世品。龍紋、鳳紋與其他紋飾組合均具有濃厚的吉祥、祝福意涵,且形制規(guī)范,較少寫意變形,架構圓滿、飽和、精巧、細膩。
因“蝠”與“福”諧音,蝙蝠被視作福氣、好運的象征,蝙蝠紋飾在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中具有特殊地位,常與其他紋樣結合,如與如意云紋搭配形成“云蝠紋”,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蝙蝠的形態(tài),具有動態(tài)美與意境。蝴蝶因其美麗的外觀和變化的習性,又因與“福疊”諧音,象征雙重福氣、變化和重生,同時“蝶”與“耋”諧音,被賦予長壽寓意,在外銷瓷裝飾中蝴蝶形象生動活潑。“鹿”與“祿”諧音,象征財富、官祿,也是長壽的象征,鹿紋是吉祥、福氣的代表,常與松樹、靈芝等元素結合以傳達健康、長壽、富貴的美好愿望。麒麟作為傳統(tǒng)神話中的吉祥動物,象征祥瑞、平安,形象威武,麒麟紋飾常與云紋、火焰等元素結合,氛圍莊重、神秘。仙鶴是長壽不老的象征,常與松樹一起寓意“松鶴延年”,閩南話中又有“雄好”的諧音祝福,形象優(yōu)雅,在外銷瓷上仙鶴展翅高飛或亭亭玉立,高雅脫俗。此外,還有魚紋(年年有余)、鴛鴦紋(夫妻和睦)、鷺鳥紋(一路順捷)等充滿福文化信息的動物紋樣,體現(xiàn)了17世紀福建外銷瓷藝術精湛的技藝及當時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審美趣味。17世紀福建外銷瓷動物紋飾設計是中國傳統(tǒng)福文化與瓷器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賦予外銷瓷器精美的形態(tài),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3)人物紋
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人物圖案豐富多樣,展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人物圖從嬰戲圖的嬌憨可愛到仕女圖的婉約、端莊,再到八仙圖的飄逸、神秘,均體現(xiàn)了工匠的匠心獨運。工匠不僅擅長描繪人物形態(tài),更善于捕捉神態(tài),兵馬人物的威武嚴峻、旅人的放松自在等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人物情感、氣質獨特。工匠在描繪人物時對人物的穿著和肢體動作刻畫細膩,服飾精致入微,肢體動作自然、流暢,似可見人物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注重周圍景色的刻畫,巧妙地融合人物與景色,使畫面和諧、統(tǒng)一,富有層次感,讓畫面更生動,更能傳達出意境和情感。這些瓷器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歷史的見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風尚、文化氛圍及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追求,通過它們能夠窺見時代風貌、感受文化氣息。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人物紋設計是瓷器藝術與時代文化結合的產物,豐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和歷史人物繪畫展現(xiàn)了工匠高超的工藝技術,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福文化的追求和審美趣味。明代的通俗小說和戲曲為瓷器紋飾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外銷瓷上的人物故事和歷史人物很多取材于《三國演義》《西廂記》等文學作品,其流行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人物紋也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五子登科圖》《高仕圖》等紋飾具有美好寓意,反映社會對文教的重視和對讀書人的尊敬。人物紋除作為主要紋飾,常采用在開光內繪制紋飾的手法保留人物紋與其背景的完整性,開光之間的紋飾題材因人物不同而有所差異,如仕女圖和嬰戲圖用花卉紋飾搭配,歷史人物圖多使用雷紋、如意云頭紋、弦紋等作為邊飾,而道教八仙人物作為17世紀外銷瓷裝飾題材,仙人與仙鶴、靈芝、壽字結合,為人物題材添加祝福、長壽意涵。
3 結語
17世紀福建外銷瓷器紋飾嚴謹、細膩,繪制手法有規(guī)律,工匠先以濃色釉勾勒外形,再以淡色釉渲染,部分再以濃色點染,其裝飾題材豐富,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無論何種類型的紋飾都充滿著吉祥、福氣的福文化。貿易瓷輸出不僅將制瓷技術傳播至世界各地,其裝飾風格也影響著其他國家的裝飾藝術,發(fā)展出不同風格的陶瓷藝術及裝飾手法。
參考文獻
[1]張馨藝.17至18世紀末中國外銷瓷人物圖像特征及演變研究[J].陶瓷,2024(2):74-76.
[2」譚子羿.淺析十七世紀中日與荷蘭陶瓷貿易變化及其原因[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4,58(2):36-37.
[3」徐娜.文化交融視角下清代外銷瓷仕女圖的類型與風格[J].中國陶瓷工業(yè),2024,31(1):58-66.
[4]方婷婷,徐小嬌.明清時期外銷瓷的貿易模式[J].文物天地,2024(1):31-37.
[5]魏峻.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新進展述評(2020-2022)[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3(12):4-23,150.
[6]蔡花菲,羅浩.外銷瓷“瓶花婦嬰圖”形成法則與女性審美解讀[J].世界美術,2023(4):91-97.
[7]劉悅平.中國古代外銷瓷中的開光裝飾研究一—以克拉克瓷為例[J].陶瓷,2023(12):114-116.
[8]喬岳.清代釉上彩紋章瓷的影響因素與藝術特色解析[J].陶瓷研究,2023,38(6):33-35.
[9]梅松松.中國山水圖像的歐洲傳播與影響——以17至18世紀外銷瓷上的山水紋樣為例[J].中國藝術,2023(6):54-65.
[10]李璐,詹嘉.17-18世紀中國外銷瓷對墨西哥塔拉韋拉陶的影響[J].中國陶瓷,2023,59(12):112-123.
[11]李新惠.明清外銷瓷繪中“逾墻”圖式的模件化創(chuàng)作與服飾探究[J].文學藝術周刊,2023(22):32-35.
作者簡介:陳秋燕(1981一),女,漢族,本科,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古陶瓷、泉州地方史、陳列展覽藝術。通訊作者:呂睿(1982—),男,漢族,本科,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古陶瓷、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