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2年度院級立項課程思政專項課題“‘思政元素’融入陶瓷藝術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研究一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課題編號:22kt102。
手工藝,從字面上來理解它的生產方式主要依賴于人手對材料的處理。隨著工業革命與機器生產的普及,手工藝生產中藝術與技術分離,手工藝藝術品的消費受眾逐漸從王公貴族、社會上層階級變為普羅大眾,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在實踐與設計理念上為后期現代手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當代社會的轉型,手工藝所扮演的角色不斷改變,它不僅是一種傳統的制作技藝,還能成為文化傳承、情感寄托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手工藝品作為文化的載體,具有多維價值,在經濟領域手工藝產業的發展也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活力,創造了就業機會。因此,探析大眾文化語境下手工藝藝術消費對于理解手工藝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手工藝與大眾文化的融合與變遷
19世紀后期的英國,工業革命帶來機器的大規模生產,機器生產的標準化商品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人們對手工藝商品的觀念,商品收益成為評判設計的主要標準,標準化的商品生產標志著商品經濟的形成,伴隨著機器生產的發展,藝術消費也從精英主義成為大眾文化的趨勢。
在早期,手工藝與大眾文化的融合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上,手工藝商品原先主要面向小眾的藝術愛好者和有較高消費能力的群體,被視為奢侈品或藝術品,中產階級的興起使得手工藝商品的使用發生了改變,中產階級模仿貴族階級使用手工藝家具、裝飾、服裝等,并以此來彰顯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手工藝人制作的陶瓷、紡織品、家具等商品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手工藝商品逐漸走向大眾市場,其在市場化進程中的定位發生了改變,手工藝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必然需要考慮市場因素,面對手工生產的昂貴成本,在消費選擇上人們更愿意接受工廠內機器生產的低廉商品,因此商家開始注重商品的批量生產和價格親民化,以此來滿足更廣泛消費者的需求,手工藝商品向大眾普及、向平庸化發展,在此背景下工藝美術運動得以開展,人們開始探索手工藝與機器生產之間的關系,倡導回歸傳統手工藝,強調手工藝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自然材料的使用,他們主張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通過手工藝制品提升生活品質,這一運動隨后傳播到其他國家,對手工藝的復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全球化發展、信息時代的變革、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大眾文化的侵蝕等因素使人的思想、情感、審美取向都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雖然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是精神生活匱乏,機械復制生產空前繁榮,藝術進入生產與再生產的領域,大眾藝術消費市場應運而生,個人追求藝術的價值需求與消費行為密不可分,藝術消費的大眾性將藝術與大眾生活的邊界模糊,新的消費市場給予手工藝新的發展機會。
手工藝蘊含著特定地域、民族的歷史文化信息,手工藝商品制作藝人利用這一特征抓住社會心理,利用商品的圖案、材質、制作工藝等傳達信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個體與群體的情感紐帶。在對原有強調實用功能的器物進行售賣的同時,手工藝商品的功能也更加多樣,人們開發出新種類的文化禮品、旅游紀念品等,使其文化屬性和情感價值得到了進一步凸顯。除此之外,手工藝使用的材料源于自然,對材料形態的塑造是情感實體化的過程,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與傳統文化的親近感,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這種情感聯系使得手工藝在大眾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2 現有的手工藝藝術消費模式
如今,現代手工藝的發展不再是以生產作為主要目的,手工藝藝術品的價值取向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消費者對手工藝藝術品的偏好發生了明顯轉向,更加注重手工藝品的個性化和定制化,不以作品實用性與材料價值作為直接衡量標志。作為精神與文化的統一體,手工藝作品存在的意義已遠超物品本身,成為精神價值追求的對象,同時環保意識的增強也使得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使用天然材料、采用可持續制作工藝的手工藝品。
現有的手工藝藝術消費模式主要分為線上與線下兩種。線下銷售除傳統的門店銷售以外,近年來興起的手工市集作為一種新的手工藝藝術消費模式受到大眾的歡迎,手工市集通常在城市的商業中心、創意園區等地舉辦,活動由相關的組織者、服務提供商,如包裝供應商、物流企業等為交易提供支持,在市集中聚集了眾多手工藝人,手工藝人作為核心主體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介紹作品的靈感來源、制作工藝等,而消費者能夠在市集中瀏覽各種手工藝品,挑選自己心儀的商品。手工市集這一新的藝術消費模式使創作者與受眾之間容易產生情感共鳴與價值傳遞,手工藝人通過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將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其中,消費者在欣賞和購買手工藝品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手工藝人的匠心和熱情,從而實現價值的傳遞。手工市集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直接與手工藝人交流的平臺,通過讓消費者親身感受手工藝品的質感,了解制作過程與創作背景,增強消費的體驗感。
互聯網的普及讓線上平臺成為了手工藝藝術消費的另一重要渠道。一方面,數字化媒介對傳統手工藝產生了巨大的革新力量,各類電商平臺、手工藝專門網站等為手工藝人提供了廣闊的銷售空間。線上平臺的運營方負責搭建平臺、制定規則、提供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等,同時為了提高手工藝品的曝光率和銷量,一些營銷機構也參與其中,通過推廣宣傳吸引消費者。另一方面,數字媒體增加手工藝及匠人的曝光率,吸引消費者的興趣。線上平臺打破了地域限制,讓消費者能夠輕松瀏覽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手工藝商品。線上消費模式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消費者能夠通過網絡便捷地購買手工藝品,這一模式也促使手工藝人不斷適應新的營銷方式,在社交網絡的賦能下,手工藝人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更加直觀地展示自己的創意作品,與消費者進行實時互動,例如手工藝人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而消費者可以隨時留言提問、下單購買。
手工藝商品除了對器物的制造與售賣,還需要抓住社會心理,強調手工藝商品的精神價值,順應大眾文化的需要,將手工創作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推向市場,首飾工作室、陶藝手工藝體驗教室等相繼出現,手工藝創作與手工藝作品成為大眾娛樂消費的一種方式,雖然大眾熱衷體驗、了解手工藝,但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文化素養等都是對個人藝術消費的制約,高昂的手工藝藝術消費局限在社會上層階級,大眾能夠廣泛接觸的是較為低廉的文化商品或是手工藝創作較為淺顯的部分。
3 手工藝未來的發展路徑
從經濟效益角度看,手工藝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拓展市場,要加強手工藝商品的品牌建設,提高手工藝品的附加值,通過打造品牌提升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吸引消費者,另外要優化產業結構,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鼓勵手工藝人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要加強對傳統手工藝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培養新一代的手工藝人才,政府和社會應加大對傳統手工藝教育的投入,建立相關的手工藝培訓體系,完善傳承機制,鼓勵手工藝人在學習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現代設計理念、審美體系、文化元素等融入手工藝品中,使手工藝商品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有機結合。
4結語
通過對大眾文化語境下手工藝藝術消費的研究,分析了手工藝與大眾文化的融合軌跡以及消費模式的轉變。藝術生產既要符合藝術品的價值規律,又要符合商業價值規律,在市場經濟不斷變化的今天,手工藝作為商品為適應市場分化出多個不同的消費模式。
在當代,手工市集和線上平臺等新型消費模式為手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數字化媒介也深刻改變了手工藝的傳播和消費方式。手工藝創作成為一種體驗式服務,滿足了市場對手工藝制作的探索欲望,填補了個人情懷缺失的需求,手工藝從最初的傳統制作技藝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多元經濟價值的產業。
從未來發展路徑來看,手工藝在經濟效益、文化傳承等維度的權衡中應堅持以創新為導向,這有助于手工藝產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使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鄒兵.大眾文化語境下的藝術消費與身份認同[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6):74-75.
[2]彭燕.消費時代大眾文化語境下的藝術消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4):110-111.
[3]秦波.人情味的反思— 一面向大眾文化體系的手工藝陶瓷[J].中國陶瓷工業,2014,21(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