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傳承。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深厚的歷史底蘊使河南成為探索黃河文化核心價值與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研究對象,同時也孕育了燦爛的陶瓷藝術。河南陶瓷藝術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不僅展現了高超的工藝技術與藝術成就,也深刻地反映了黃河文化的核心精神與審美追求。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窯、鈞窯,再到明清時期的民間陶瓷,河南陶瓷藝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與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與文化譜系。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陶瓷藝術面臨著技藝流失、傳承人斷層、市場化不足等諸多挑戰,其保護與傳承問題亟待解決。
1黃河文化與河南陶瓷藝術的歷史淵源
(1)黃河文化的形成與內涵
黃河文化主要由黃河流域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所形成。黃河流域是多個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遺產在各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它們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和審美趣味,構成了黃河流域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夏、商、周等朝代先后在黃河流域建都,使這一區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黃河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淀與創新,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持久生命力,進入現代化進程后,黃河文化與時俱進,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流域文化風貌與藝術內涵。
(2)河南陶瓷文化的歷史演進
河南陶瓷文化的歷史演進貫穿了中華文明的漫長歷程,其發展脈絡清晰且成就斐然。早在新石器時代,河南地區的仰韶文化便以彩陶聞名,其精美的紋飾與造型展現了早期先民的審美智慧;夏商周時期,河南作為中原文化的核心區域,陶瓷制作逐漸規范化;漢唐時期,河南陶瓷進入繁榮階段,鞏義窯、汝窯等名窯相繼興起,唐三彩以絢麗多彩的釉色成為唐代陶瓷藝術的巔峰代表;宋元時期,河南陶瓷達到鼎盛,汝窯、鈞窯以獨特的釉色與工藝享譽天下,成為宋代五大名窯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河南陶瓷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民間生活,日用陶瓷與藝術陶瓷并重,展現了濃厚的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
(3)黃河文化對河南陶瓷藝術的影響
黃河文化對河南陶瓷藝術的影響深遠而多元,貫穿于藝術風格、文化內涵與技術發展的各個方面。首先,黃河文化所蘊含的創新求變精神在河南陶瓷藝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到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河南陶瓷在造型、釉色與工藝上不斷突破,展現了黃河文化中勇于探索與創新的特質;其次,黃河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深深融入了河南陶瓷的藝術表達,陶瓷制作工藝復雜且耗時,需要匠人具有持之以恒的專注與耐心,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正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然后,黃河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在陶瓷紋飾與題材中得以彰顯,以黃河、山水、龍鳳等元素為主的裝飾圖案不僅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也傳遞了對家園與民族的熱愛;最后,黃河文化為河南陶瓷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與地域特色,黃河流域的自然資源,如優質的陶土與釉料為陶瓷制作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中原文化的深厚積淀則賦予了河南陶瓷獨特的藝術氣質與文化底蘊,可以說黃河文化是河南陶瓷藝術發展的精神源泉與文化根基。
2 河南黃河流域陶瓷藝術譜系構建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不僅孕育了中華文明,還為陶瓷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黃河流域的優質陶瓷黏土、豐富的釉料礦物原料以及黃河水中豐富的礦物質共同孕育了黃河陶瓷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從早期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到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再到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黃河流域陶瓷數量多、種類全,不同類別的陶瓷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異性。本文運用文化基因的概念將涉及的材質、造型、裝飾、題材、釉色、表現風格、表現手法、藝術理念、價值等進行歸納總結,制成河南黃河流域陶瓷工藝文化譜系(見圖1),由文化譜系分析可見陶瓷手工藝的文化基因可劃分為顯性與隱性兩個層面:顯性基因體現為材質、造型、題材、裝飾、釉色等直觀的外部特征,隱性基因則蘊含于風格、表現手法、藝術理念、藝術價值及工藝技巧等內在特質。這一譜系框架為黃河文化元素的藝術鑒賞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3 河南黃河流域陶瓷藝術鑒賞
(1)形式與感官:黃河流域陶瓷藝術的直觀審美體現
在黃河流域陶瓷藝術鑒賞過程中,通過審美直覺能夠感知作品中的形態、色彩等視覺元素,通過觸摸能夠感受其質感與肌理等,這些多元感官元素的相互作用使觀賞者對作品形成直觀而深刻的感受。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展出的非遺作品《泥繡球》(見圖2)是黃河流域傳統手工藝的杰出代表,《泥繡球》又稱《響蛋》,因其內部裝有鈴鐺,搖動時能發出清脆聲響而得名。泥繡球的裝飾圖案豐富多樣且講究對稱,鏤空雕刻,如雕刻古錢幣圖案寓意“財源滾滾”,又如雕刻花卉形態寓意“花團錦簇”等,既體現了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祈愿,這一作品不僅展現了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生動的范例。
(2)故事與共情:黃河流域陶瓷藝術的審美體驗構建
黃河流域陶瓷藝術不僅是工藝技術的結晶,更是文化敘事與情感表達的載體,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為觀賞者構建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審美體驗。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陳列的民間工藝陶瓷雕塑作品《黃河母親》(見圖3)在造型上采用對稱構圖法則,人物由“母親”和“嬰兒”兩部分組成,象征著黃河母親和華夏子孫,寓意著生命的源頭和民族的繁衍,同時背景為富有韻律和節律的松樹、柏樹,寓意著永恒的愛,更加傳遞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黃河流域陶瓷藝術通過文化敘事與情感共鳴構建了獨特的審美體驗,這種體驗不僅是對藝術形式的欣賞,更是對黃河文化精神的感悟與傳承。在現代語境下,通過創新手段重構審美體驗能夠進一步推動陶瓷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3)精神與共鳴:黃河流域陶瓷藝術的審美升華表達
黃河流域陶瓷藝術不僅是工藝與美學的結合,更是黃河文化精神的物質化表達,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與深厚的文化內涵使觀賞者在審美體驗中實現從感官愉悅到精神升華的跨越,從而深刻感受到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與民族精神。黃河流域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裝飾圖騰紋樣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敬畏之情,河南博物院中展示的仰韶文化時期彩陶紋飾(見圖4)中的人畫魚紋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繪藝術的代表,人面魚紋大多繪于器物內壁,人面上繪三角形的鼻子,口中還銜著魚,頭發挽成三角形的。黃河流域陶瓷藝術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實現了從感官愉悅到精神升華的審美表達,這種表達不僅展現了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與藝術魅力,也為觀賞者提供了深刻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
圖1河南黃河流域陶瓷工藝文化譜系
圖4仰韶文化時期彩陶紋飾
4基于黃河文化彩陶藝術創作
依據上述結論,本人嘗試借用黃河流域彩陶藝術設計理念進行創作實踐,更加深入理解和傳承黃河文化,更直觀地感受到黃河文化的魅力。作品《生生不息》(見圖5)由手工拉壞制作而成,器身裝飾枝繁葉茂的葉子,層巒起伏、生生不息,旨在表達對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圖5作品《生 圖5作品《生生不息》的美好祝愿。作品《彩陶之花》(見圖6)以“花”作“華”,運用點、線、面的裝飾進行合理編排,使得作品富有節奏感,作品由手工盤泥條制作而成,表達了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贊美,也是對傳承黃河文化,推動華夏文明源源不斷向前發展的美好期許。
圖6作品《彩陶之花》
5 河南陶瓷藝術的傳承現狀與問題
(1)河南陶瓷藝術的傳承現狀
河南陶瓷藝術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現狀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復雜局面。一方面,部分傳統技藝得到了較好的保存與延續,鈞窯、汝窯等名窯的燒制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師徒制或家族傳承的方式延續工藝精髓;另一方面,傳統工藝的傳承范圍有限、市場化與產業化程度較低,導致其影響力與傳播力不足,同時年輕一代對傳統陶瓷藝術的興趣與認同感逐漸減弱,進一步加劇了傳承的困境。
(2)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傳統技藝的流失與傳承人斷層。許多傳統陶瓷技藝因工藝復雜、學習周期長、經濟效益低而面臨失傳風險,年輕一代因難以全身心投入技藝學習導致傳承人斷層問題日益嚴重。第二,市場化與產業化程度不足。河南陶瓷藝術的市場化開發相對滯后,產品創新不足、產業化水平較低、缺乏規模化生產與品牌化運營,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第三,文化認同與傳播力薄弱。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陶瓷藝術的文化認同感逐漸減弱,此外傳播渠道單一、缺乏有效的文化推廣與教育普及等問題導致公眾對河南陶瓷藝術的認知度與關注度較低。
6 河南陶瓷藝術的傳承創新路徑
(1)創新黃河流域陶瓷藝術手段形式
鼓勵國內外藝術家和創作者在保留黃河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和時代需求創新藝術形式,例如將陶瓷雕刻工藝與AI技術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雕刻作品,將陶瓷工藝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創作出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的陶瓷作品等,還可以通過跨界合作將陶瓷藝術與建筑、家居、時尚等領域相結合,拓展其應用場景與藝術表現形式。
(2)文化產業的發展策略
打造河南陶瓷文化品牌,整合河南陶瓷藝術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與文化辨識度的陶瓷品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通過品牌化運營推動河南陶瓷藝術從傳統工藝品向高端文化產品轉型,提升其附加值。推動文化旅游與文創產品開發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建設陶瓷文化主題園區或博物館,結合旅游線路開發打造集參觀、體驗、購物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3)傳統工藝的保護與活化
利用數字技術建立陶瓷文化遺產數據庫,將陶瓷文化以數字形式呈現給公眾,這不僅方便了公眾對傳統工藝的了解和認知,還提高了陶瓷文化的保護水平。加強傳承人培養與技藝傳承、完善傳承人認定與保護機制,為傳統陶瓷技藝傳承人提供政策支持與經濟保障,激發其傳承積極性。
7 結語
本研究以黃河流域陶瓷文化為背景,系統梳理了河南陶瓷藝術的歷史發展脈絡,明確其從新石器時代彩陶到宋代名窯,再到明清時期民間陶瓷的完整演變過程,通過分類研究構建河南黃河流域陶瓷工藝文化譜系,揭示河南陶瓷藝術的技術特征與風格演變規律,結合黃河流域陶瓷文化譜系對黃河流域陶瓷藝術從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審美升華三個方面進行鑒賞分析,為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2]湯小存.從“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沿黃生態長廊鄭州惠濟段唱響"昂揚的黃河頌歌[J].智慧中國,2020(11):66-67.
[3]楊越,李瑤,陳玲.講好“黃河故事”:黃河文化保護的創新思路[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30(12):8-16.
[4]侯仁之.黃河文化[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4.
[5]梁雨薇.新時代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問題研究[D].鄭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1.
[6]安志敏.海拉爾的中石器遺存——兼論細石器的起源和傳統[J].考古學報,1978(3):289-316,396-397.
[7]汪振軍,制器尚象:黃河工藝美術的分布與傳承[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3):74-78.
[8]劉東陽.黃河文化元素數字藝術創作的技術邏輯與創作策略[J].新聞知識,2023(6):8-12,93.
[9]仝子萱.黃河流域藝術品的審美價值與傳參花(下),2022(5):50-52.
作者簡介:張超迪(1993—),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新鄉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陶瓷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