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商代是我國陶瓷工藝發展的重要時期,考古發現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釉料,其中商代釉陶上使用的石灰釉可視為后世青瓷釉的雛形,這一時期陶瓷工匠的燒制技術顯著提升,已能穩定實現 1200°C 左右的高溫燒成條件。隨著工藝的不斷進步,陶器逐漸向瓷器演變,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陶土中所含的不同礦物成分在高溫下達到熔點時會形成具有玻璃質感的透明釉層,標志著中國陶瓷工藝質的飛躍。
結晶釉是一種人工制成的晶花釉,常裝飾于瓷器、精陶器等產品上,其晶花效果是在特定配方下的燒制過程中通過有意識地控制窯溫使釉層內析出晶體并成長為肉眼可見且具有裝飾效果的釉層。晶核的形成是熔體析晶過程中的關鍵步驟,通過處于過飽和狀態的成晶物質來促進晶核的形成,進一步啟動晶化過程。為了提高晶花形成的概率,在熔體冷卻過程中必須確保在成晶物質的析晶范圍內進行適當保溫,這個過程能夠促使晶核成長。景德鎮常見的結晶釉晶花形態包括星形、針狀、圓斑等,這些特征是區分結晶釉品類的重要依據。
1 結晶釉的藝術表現
(1)結晶釉的意境美
在陶瓷形式中,釉與坯體之間的關系可以比喻為“骨”與“肉”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了壞體與釉之間的互動和互補,使得整個陶瓷作品得以完整地展現出其獨特之美。許多作品通過不同種類的釉料效果來營造作品之意境,釉面的厚薄程度、結晶釉中晶體的聚散、釉料的流動或靜止、燒成過程中產生的瑕疵等諸多因素豐富了作品的質感,讓釉面與壞體和諧共融,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藝術家為這些化學反應賦予了超出材料本身的意義,塑造出泥與釉之間所產生的意境之美。
(2)結晶釉的材質美
通過對色彩的精準運用,藝術家創造出令人心曠神怡或者引人深思的作品,打動觀眾的心靈。藝術作品中的色彩不僅具有視覺美感,更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內涵,讓人們在賞析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藝術家靈魂深處的情感傳達。
“隨類賦彩”“墨分五色”是中國畫技法的底層邏輯,而在西方繪畫的演變過程中,藝術家忠實于對自然色彩的主觀詮釋。在現代瓷繪作品中,高溫顏色釉和結晶釉協調運用,二者的配合使用不僅賦予陶瓷作品絢麗多彩的外觀,更是對自然色彩進行了重新詮釋和再創造,通過細膩的色彩變化和豐富的層次建構呈現出令人嘆為觀正的獨特效果,展現了現代瓷繪藝術令人震撼的獨特魅力。在燒制過程中藝術家通過精準的溫度控制使結晶釉產生豐富的肌理變化,與高溫顏色釉的色相轉變形成呼應,藝術家根據作品主題和藝術效果需求靈活運用高溫顏色釉帶來的豐富變化和結晶釉的視覺效果打造出兼具生動性與立體感的藝術作品。
(3)結晶釉的偶然性和不可控性
陶瓷藝術中的偶然性令許多藝術家捉摸不透卻又沉迷其中,這是一種自然與人為的結合之美。在結晶釉的燒成過程中,伴隨著其他釉料產生的變化,令作品最后的藝術效果出現偶然性與不可控性,這是陶瓷材料獨有的特性,進一步提升了作品的畫面層次和視覺效果。
結晶釉在燒制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對許多剛接觸或跨領域的藝術家來說難以把控,導致作品最后燒成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然而一些“意外”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給作品錦上添花,或改變了作品的整體氣質使其成為孤品。在現代陶藝創作中,藝術家們將不同的“意外”轉化為創作優勢,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肌理語言,使每件作品都成為不可復制的藝術存在。
2結晶釉材料與現代瓷繪藝術的融合
(1)結晶釉效果作為背景裝飾表現
結晶釉與釉上彩結合的相互關系可比作抽象與具象的關系,釉上彩因其工藝特點多作具象描繪,而結晶釉則更好地表現了抽象與寫意之美,二者取長補短、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出虛實相生的美感。以李文躍先生創作的描繪塞外風光的作品《西域風情》(見圖1)為例,在作品的上下兩端施以氛圍濃厚的黃色釉塑造出天地,中部米白的淡色將主體部分的遠景引出不顯突兀,下端由如霧般的藍色釉銜接,幾個部分的背景邊緣模糊,釉料富有一定的流動性,如朦朧云霧中的一段悠長的故事。作者利用釉料的特點,以結晶釉作背景,細膩的小晶花作背景色彩的銜接過渡,為畫面塑造出獨特的意境效果。
圖1作品《西域風情》
作品上施青色結晶釉作背景,賦予清麗、淡雅的氛圍,將瓶身上偏大的結晶作為畫面中魚的底色進一步塑造,增添了所繪對象的層次,而偏小的晶花作為漸遠的魚影或上浮的氣泡,與主體形成虛實對比,表現出水的質感。作品將結晶釉的華麗與色彩結合得恰到好處,層疊的水中綠植由中部至底部遞進,將器體的底端施以厚重的色彩,給人以穩定、堅實的感覺,整件作品呈現出水底的視覺效果。
3結語
藝術家們把對自然之美的感受運用于陶瓷載體上,通過各種釉料來表現,這不僅是對釉料著色的創新或是對性能的研究,還有對傳統與創新的思考。陶瓷藝術在歷史的推移前進過程中熠熠生輝,從對結晶釉的逐步改進直到現在與其他釉料融合創新應用,藝術家們不斷探索結晶釉的獨特魅力,將其與當代社會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充滿個性與時代氣息的作品。
圖2結晶釉瓷瓶作品《暢游》
(2)結晶釉效果作為畫面的構成表現
結晶釉除了作為背景起到銜接的作用,也可以在燒成之后作為繪畫載體的一部分進一步深入塑造,使結晶釉的效果與繪畫內容相得益彰。以賴德全先生創作的結晶釉瓷瓶作品《暢游》(見圖2)為例,該作品結晶釉層次、色彩分明,下端較大晶花形態如水中荷葉,藝術家利用晶體大小不一的特點為畫面增添層次感,極好地利用了結晶釉自然形成的畫面效果來創作這幅魚游淺底的畫面,頗有中國畫小寫意的風格。
參考文獻
[1]蔣曉苑.景德鎮高溫顏色釉在現代陶瓷藝術中的表現形式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13.
[2]鄧微賓.高溫顏色釉人物畫裝飾語言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18.
[3]王欣穎. MnO-ZnO-SiO2 系結晶釉的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
[4]王韞之,朱小平,包鎮紅.結晶釉的研究現狀[J].陶瓷學報,2011,32(2):320-323.
[5]陳雨婷.當代高溫顏色釉藝術表現語言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17.
作者簡介:王晨(2001—),女,漢族,廣東深圳人,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專業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陶瓷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