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元素在古今中外的藝術創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時間元素的表現突破了傳統藝術創作媒介的局限,陶瓷材料的本體語言與時間形成呼應。本文通過對現代陶藝家作品的分析揭示其如何通過材料實驗介入藝術敘事,并為陶藝的創作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1 時間元素在傳統藝術創作中的發展與運用
在西方文化中時間是上帝的造物,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16世紀到17世紀,眾多西方藝術作品將具有死亡象征的物品,如骷髏、蠟燭、秒表繪入畫中,東方關于時間的作品有北宋畫家李成的作品《讀碑窠石圖》,其畫中的石碑在東方語境下象征時間的流逝。
時間元素在藝術史上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即1968年安迪·沃霍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現代博物館的一場展覽,展覽中包含了一句引語:“Inthe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minutes”,譯為“未來,每個人都將成為世界名人十五分鐘”,在當下語境中安迪·沃霍爾的預言照進了現實,時間在藝術中的象征意義跟隨時代的變遷而更迭,安迪·沃霍爾打開了觀念藝術的大門,引導眾多的藝術家將目光聚焦到時間元素。
2 時間元素在陶藝創作中的表現
(1)時間元素在陶藝創作中的運動性
時間元素在陶藝創作中的運動性是指藝術家通過對時間元素的運用和表現讓作品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狀態與變化的趨勢,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陸斌將陶瓷材料中蘊含的時間元素提煉并運用于作品之中,其系列作品《大悲咒》(見圖1)將時間引入作品,通過陶瓷展現逐步崩解的佛塔、經卷、佛龕,展現了作品從泥到物,又從物到泥的運動狀態。系列作品《大悲咒》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時間:第一是作品破碎過程中的一段時間,第二是陶瓷材料本身的特性所定格的時間,第三是觀者在欣賞作品之時所感受到的時間。系列作品《大悲咒》展現出作品逐步崩塌瓦解成為碎瓷的過程,通過與觀者的互動和與時間的對話構造出作品的內涵精神。作品采用的佛塔、經卷、神龕具有濃重的宗教氣息,佛教崇尚因果輪回,時間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閉環,正如作品中泥到物再由物化泥的循環,在陶瓷材料的運用下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崩塌、破裂,生于塵土而終歸于塵土。
圖1陸斌系列作品《大悲咒》
(2)時間元素在陶藝創作中的存在性
有時間的出現就代表著有存在,孤立的時間是無法被人感悟、觸摸的。白明從本我出發思考時間的意義,認為時間永遠以過去式被人們證明,時間在白明的作品中意味著生命、生死、歷史、痕跡,其作品《山水與時間》(見圖2)是一件長約1.5m的陶瓷作品,形似山,山上有著水痕、懸棺、青苔等痕跡,作品中的痕跡證明了時間的存在,賦予了時間具象的形狀。時間是世間萬物的延綿,從時間出發去了解時間這種 文種行為不僅僅是對時間本體的思考,更是對于個體存在與社會存在之間的感悟與反思。
圖2白明系列作品《山水與時間》
(3)時間元素在觀念陶藝創作中的瞬間與永恒性
時間元素在觀念陶藝創作中既有瞬間的表現又有永恒的追求,在《沉積巖》《影地質實驗室計劃》《時間切片》《巖芯計劃》等作品中,孫月將抽象的時間轉化為具象的時間,采用記錄的形式將某段時間定格,作品記錄了孫月以自己為中心定義物質變化中的時間,其作品《時間切片一甲子》(見圖3)采用絞胎工藝,通過色彩變化與巖層形式語言的運用將時間具象化地展現出來,通過這樣創作出來的地層、化石來對某一段時光進行猜測和推敲,120片連續的巖層切片首尾呼應,以120的數量來代表兩個甲子時間的循環往復,憑空創造出一段真實的輪回時間。
圖3孫月作品《時間切片一甲子》(2)創作過程中的材料實驗
3 個人創作實踐
(1)靈感來源
圖4作品《川逝》
陶瓷本身具備的記載性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構思時以時間元素在陶瓷作品中的記載性角度進行切入,“生于塵土而終歸于塵土”是作品靈感來源中最核心的部分,泥土經過火的淬煉之后將會重組內部分子結構,形成不可降解的器物。陶瓷的降解時間約需要200萬年,人類存在的時間在陶瓷降解過程中不過是滄海一粟,陶瓷材料在時間的流逝中保留了時間的痕跡。在自然的演變中,巖層受環境的影響產生不同的變化,作品《川逝》(見圖4)以泥片疊加的形式來表現巖層的堆疊,每一層都代表著一段時光,巖層堆疊是自然不斷記載、變化的過程,作品上澆筑的蠟塊意為將所記載之時間封存、保留、凝固。
作品《川逝》以時間元素作為整個作品的內核,前期實驗采用絞胎、注漿等多種工藝方式進行創作嘗試,后又在作品中加入塑料、纖維、金屬、水泥、石膏等材料進行實驗,經過各種實踐最終采用陶瓷與石蠟相結合的表現形式來創作作品《川逝》,作品將代表時間的泥片層層疊加,構成類似巖層變化的視覺效果,最后用蠟塊將作品封存,將時間的瞬時與流動性相統一。
4總結
時間元素與現代陶瓷藝術兩者是相互共存的關系,陶瓷本身所具有的時間特性使得陶瓷藝術無法剝離時間元素,時間元素本身的語言也注定了它與陶瓷藝術有著不可言語的親近性。在藝術創作中,觀念凌駕于材料之上,材料只是抒發觀念的一種工具與手段,在創作的過程中如果過分地關注材料本身而忽視觀念在作品中的作用,會導致最終的創作顧此失彼。材料與工藝作為陶瓷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陶瓷藝術的創作發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而更新與擴展陶藝創作領域里的新材料與新工藝也成為當代陶藝進步的一個顯著特征,基于材料與工藝之上進行創作才能更好地推動陶藝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新雨.觀念藝術對現代陶藝的介入一一以時間主題表達的作品為例[J].美與時代(上),2020(8):13-15.
[2]白明.與時間對談[J].藝術評論,2016(10):94-95,93,194.
[3]陽蕾.陶藝作品中時間性的表達[J].藝海,2019(12):154-155.
作者簡介:謝楷爍(2001—),男,漢族,廣東潮州人,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陶瓷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