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到一地,都喜歡收集當地的地方志。閱讀地方志,可以了解當地獨有的風土人情、特色物產,比如我手上的這本《志》,讓我知道除了宣紙,還有一種西山紙,來頭同樣不容小覷。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三明市轄縣,其境內的龍棲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方志說,龍棲山因為幸運地躲過第四紀冰川的襲擊,所以才會有三萬畝翠竹。憑借得天獨厚的毛竹資源與清泉水,龍棲山“西山紙”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名揚四海。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后,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乾隆初期,西山紙被列為“官紙”,專供朝廷使用。其紙質細膩柔韌、潔白如雪、書寫清晰,有“西山玉紙”之美譽。為了一睹西山紙的芳容,我專門請了一位向導,去探訪西山造紙作坊。
龍棲山上,密匝匝的竹林獨成一片綠海,莽莽蒼蒼的。風過竹林,綠影重重,那聲勢像海水拍岸的波瀾,也像藍天上涌動的云濤。
向導帶著我穿過一片竹林,來到一座閩北傳統民居前,這里便是作坊了。我坐定,仔細觀瞧,屋旁這些一歲竹,竹干翠綠如玉,鋪著一層薄薄的銀白絨粉,煞是好看。不遠處,傳來陣陣山歌聲:蓮妹要戀哎干紙郎,干紙郎子命又長,拿把刷把如寫大字,小小撩子好比做文章…
眼前的杉木架子、烏瓦頂、白灰墻,加上屋旁的溪水與竹籬,宛若水墨畫的意境,但勞作卻不像欣賞風景這般愜意了。
西山造紙技術完整傳承了蔡倫造紙工藝。要造出一張合格的西山竹紙,需經過備灰、劈山、修料塘、浸漂、壓塘等100多道大小工序,每道工序都是力氣活。
據說,竹紙的制作因時令節氣而動,選料搶在立夏前三天砍收毛竹,這時候的竹子是嫩竹,纖維純粹,做出來的紙綿韌光潔。身旁的師傅告訴我,除了竹子要嫩,西山紙的用水也很講究,水越是清冽,越是純凈,成品紙的質地就越好。
踏料是紙槽里的第一道工序。兩個壯實的漢子在靠一個墻根的長方形木槽里踏料,兩人一手攀住懸在上空的吊環,保持身體平衡,一手甩動,有節奏地喊著“轟嘿一一轟嘿一\"的號子,以猛力踩踏竹麻,看上去宛如原始粗犯的舞蹈。與踏料相比,抄紙是技術活,紙的均勻與滑膩全靠好眼力和手感。這感覺就在師傅的一仰一俯,手起手落之間,幾個小時下來,鐵打的身體也吃不消,就在參觀的當間,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師傅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說一張紙的靈魂注人了師傅的心血,這句話委實不虛。
造紙師傅說,20世紀50年代,這里的紙作坊不下百家,沒想到,祖祖輩輩都在做的事情,到這一代就沒著落了,他也是因為熱愛,所以一直堅持到現在。師傅樸實的話語讓人動容。
轉機出現在2008年,西山紙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坊在傳承中尋新機:與高校合作研發“古籍專用修復紙”,開發文創產品,如竹紙燈罩、箋譜套裝,讓古紙融入現代美學。
離別之際,在小溪邊,我有幸看到\"樹中樹”,一株天杉樹的枝丫上又扛起一株小槭樹,槭樹的根就像“抓手”,緊緊地抓住杉枝,也抓住了機遇,枝葉因而蔥蘢如許。
唐軍: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著有散文集《江南雨·陌上情》《一句一曲那么美》《書是人間有情物》。
編輯沈不言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