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當代著名作家蘇童又出新作。這部視角獨特、主題深刻的《好天氣》,以城郊接合部的發展變遷為背景,將農村與城市、兩個家庭、三代人的命運糾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講述發生在南方這片王地上的愛恨悲歡,展現了時代浪潮下的清晰印記。
故事的開端,設定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鄧朝陽的母親蒲招娣,因婆婆棺材的著落問題,前往塘西蕭木匠家討要說法。這一事件,宛如一顆投人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由此展開了塘東蒲招娣家和塘西黃招娣家幾十年的命運交集。這兩個家庭,一個生活在農村,一個生活在城市,卻因為而走到了一起。
隨著時代的變遷,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象征著各種“天氣\"的水泥廠、炭黑廠、硫酸廠接連倒閉,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如今都化為了歷史的塵埃。與此同時,蒲招娣家逐漸走向衰落,而黃招娣家則憑借著智慧和勤勞,逐漸崛起。小說的題旨與紛繁的現實緊密相連,從火葬改革、衛生運動、破除封建迷信,到生產方式變遷、企業興衰、城鄉劇變,每一處的變與遷,都真切映照出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小說中,兩位女性的際遇格外引人注目。蒲招娣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時,始終保持著樂觀和堅強,她的善良、勤勞和堅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而黃招娣則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漸改變了家庭的命運。她的成功和崛起,讓我們看到了不容忽視的“她力量”。除了主要人物外,小說中還有許多鮮活的角色,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或深或淺的印痕。
小說通過對蒲招娣家和黃招娣家的命運書寫,深刻折射出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期的歷史變遷。的“好天氣\"不僅是季候的自然流轉,更是時代更迭、人心浮動的厚重隱喻。小說的核心沖突之一,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蒲招娣一家的衰落與黃招娣一家的崛起,恰恰反映了城鄉二元結構在時代浪潮中的瓦解與重構。蘇童擅長以家族敘事展現宏大的歷史背景,《好天氣》中,鄧朝陽與黃招娣的后代在時代的裹挾下,逐漸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究其實質,鄧東升的荒誕行為、好福的神秘失蹤,既是個人的悲劇,也與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不無關聯。此外,小說中多次出現的“火葬改革”“破除封建迷信\"等情節,也逐一展現了傳統習俗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上下沉浮。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時代的推進,這些傳統紛紛被新的社會規范所取代,但人們的記憶與情感卻依然留存。我們的傳統習俗是怎樣消弭于工業文明的滔滔洪流中的呢?小說不言自明,從水泥廠、炭黑廣殊途同歸的命運來看,這些工礦企業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縮影,另一方面則暗示了時代的遷演與遞進。值得玩味的是,當這些工廠普遍因經營不善相繼倒閉,終于迎來“好天氣\"時,按理說,一些積重難返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將有望得到根本解決,但出人意料的是,人們的生活卻并未因此真正好轉起來。蘇童借助這篇小說,深刻探討了工業文明對自然與人類生活的雙重影響。
《好天氣》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蘇童以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將個人命運與歷史變遷交織,展現了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的“好天氣\"既是自然的饋贈,也凸顯出全社會的期盼與憧憬,它象征著舊秩序的瓦解與新生活的開始,卻也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發展與進步始終是不變的主題。
劉小兵:書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