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盧宅的雨,是藍色的。
小時候,我最愛去盧宅,去看藍色的雨。那時的時間,也是有顏色的。它微微發涼,帶著沉淀的藍。這藍,掖在外祖父的斜紋布衫上。
那是一塊藍印花布手帕,是外祖母自己染的。人家的外祖母愛養雞,我的外祖母會養缸。缸是木頭做的,深達兩米。把藍草制成的藍靛泥放進去,按一定的比例放進水、白酒以及草木灰后,再把它們充分地攪拌。可制取靛藍的植物,統稱藍草,比如蓼藍、馬藍、菘藍等。它們均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外祖母說,藍草提煉出來的色素,本身是中草藥,對健康大有裨益。
外祖母每天都要攪拌染缸二十分鐘,堅持十天,缸就養好了。此時,正是夏天。門口的鳳仙花開得鬧鬧的。外祖母哼著東陽民歌《鳳仙花》:“鳳仙花,蓬蓬開,娘想囡,心花開。”這用東陽方言唱的歌,聽著像光腳踩著田埂上的草,軟乎乎的,又有點扎心的親。我愛聽著外祖母唱的東陽歌看染缸。
染缸,是一個倒扣的天空。靛藍在天空里漾開,像云朵喝了水慢慢地沉。攪缸的木槳劃過去,帶起細碎的藍,一點一點地浮上來。木槳抬起,一滴一滴的藍,回到缸中。
“下雨了!下雨了!藍色的雨!\"缸里的藍,是有呼吸的雨。它們忽而晃悠悠,忽而冒泡泡,好是調皮。聽到我的叫喊,一個聲音就會響起:“這麻頭。”
“開小荒得順著木紋走,\"外祖父正往刀鋒呵氣,“你瞧這懸針紋,要像咱盧宅雅溪的魚鉆過水草,看著虛虛實實,可里頭藏著勁。”每到雕完紋樣的最后一刀,外祖父就會抽出掖在斜紋布衫第二顆盤扣的藍印花布手帕,從額頭開始,停在鼻尖。即使,他的臉上根本沒有汗珠。有時,外祖父并不取下手帕,而是側過臉,用鼻子蹭了蹭手帕的邊緣,再把半邊臉貼上去。他半閉著眼,仿佛在聞藍草香。外祖母呢,在我眼里,也有“怪癖”。她一天要看兩次梳子。那是一枚黃楊木梳,月牙形,是外祖父做的纏月梳。
外祖父總說,黃楊木要喝飽三年露水才能下刀。那梳背豌蜒著纏枝蓮,是剛抽出的嫩芽,卷著半開的苞。最末一縷蓮莖繞到梳尾,藏著“香娟”兩個小字。那是外祖母的名字,它們細得像游在光影里的溪哥魚,刀頭斜切入木少許,在水紋深處壓出陰影,比冰裂紋細,比春潮痕深。
“麻頭,你來評評,我這朵荷花,和你阿婆布上的比,哪個俏?\"外祖父舉著剛鑿出輪廓的木花,刻刀還插在花瓣的縫隙里。外祖母直起身,圍裙上蹭著塊靛藍:“你那木頭疙瘩,哪有靈氣?\"嘴上這樣說,卻分明把手里的布往廊柱上搭得更近了。布上的纏枝蓮被風吹得鼓起來,正對著外祖父的木雕荷花。
“阿喜阿旺。\"我掩著小嘴笑。這詞,是我從爸爸那兒學的。爸爸說,這句東陽話指的是不相上下、勢均力敵。爸爸念起來,聲調變得很“東陽”,“阿西阿網”,像雅溪的水打著旋兒。
外祖父捏著刻刀的手腕頓了頓,本該切人木心的刀鋒斂住了;外祖母提了提藍印花布,指腹在布紋上摩挲的動作慢了半拍。他倆誰也不服誰。院子,只留下寂靜。
“嗒嗒嗒”,穿嘩嘰西裝的先生拎著牛皮箱,踩碎了一院子的寂靜,“盧宅的老房子老牛腿,該去巴黎亮亮相。”
“咱牛腿是寶貝,必須長在自家屋檐下。拆下來,傷了房,丟了魂。\"外祖父忽然停刀,刀尖挑起一根比蛛絲還細的金絲,在逆光里顫成半根游絲,像在挑動月光碎片。“這‘卍'字結要轉三面才能看全,得用透空雕技法,洋人懂什么叫慢工藏魂?”
2
變故發生在一個午后。外祖父爬上梯子修雕花楣板,木梯突然咔喀一聲。他抱著塊雕了大半的“鳳穿牡丹\"滾下來,額頭撞在青石板上。外祖母正在曬藍印花布。藍印花布從繩上滑下來,拖出一條靛藍色的路。“別嚇我…\"她的聲音抖得像風中的布。
“沒事,真的沒事。”外祖父躺了兩個月又三天,但他的嘴可不愿意閑著:“那只鳳的尾羽,得雕成你染的‘流水紋’。牡丹的瓣尖要帶點刻痕的毛邊,就像風掀開藍印花布的翹邊。”“上次看你拓的花版,有股子活氣,留白處比我雕的花紋還透氣。”…說著說著,外祖父將藍印花布手帕放在鼻尖:“這布,看著就踏實。”
外祖母終于插上話:“那當然,植物染最認性子,那些化纖的原料,根本留不住好顏色,必須是真絲、亞麻、全麻、棉麻等,它們才配得上草木的魂。\"藍印花布晾在竹架上,風過時,布角便簌簌地動,像把整片天空裁了下來,正被陽光細細熨燙。
此時,盧宅的天空是藍色的,是有層次的:深的地方像思考人生的天,沉甸甸地透著靜;淺的地方是剛聽了個笑話的藍,輕快快地泛著光。陽光從布面滑過,分不清是布在映著天,還是天在襯著布,只覺得在布紋里捉迷藏的風,都是藍的。
外祖父的心情,也是藍的。他將那塊藍印花布手帕,四角對齊,疊得方方正正,放在他的枕頭邊。只要側過臉,他的鼻子就蹭在了藍印花布上。
外祖母呢,不知何時拿出了纏月梳,梳一下前額和頭頂,然后將目光落在纏枝蓮上。纏枝蓮,已經被目光摩挲得發亮。
那“鳳穿牡丹\"被嵌在雕花楣板的缺角處,正在看著外祖父和外祖母。
王秋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葉圣陶教師文學獎獲得者。出版圖書《阿克蘇的風吹來》《走過冬天便是春》等17部。編著圖書《中學古文鑒賞辭典》《初中作文系列訓練》等75部。在《人民教育》《兒童文學》等報刊發表文章4000多篇。
編輯閆清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