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東坡當年送給好友邵民瞻一棵海棠,古時交通不便,大老遠帶棵樹來,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想想從前的人是多么有趣,送棵樹給友人,比今人送煙送酒送錢要有意趣。九百年過去了,人們念想著這棵樹,海棠可好?還健在嗎?就像問候一位故人。邵家人于是寫了匾統一作答:海棠無恙。
這塊牌匾后來在戰亂動蕩中散失?,F今位于江蘇省宜興市的海棠園墻上“海棠無恙”四個字由書法家林散之書寫。
畫家出生在宜興市閘口鄉,離海棠園二三里路。兒時,他常到這棵海棠樹下嬉戲玩耍。在其文章和畫作中多次涉及這棵海棠。晚年他回家鄉,寫下了“白發歸故里,聞花香”的感人題詞。
2
她活了一千八百年,依然神采奕奕,仿佛是一位高壽的人,與我們打著隔世的招呼:你好!
我這樣向外地客人介紹宜興市周鐵鎮的銀杏樹。
凝視著這棵樹,我突發奇想,孫權的母親如果穿越到現代,很可能是綠化大使。你想啊,她在宜興太湖邊種了多少棵銀杏樹?我算算至少有4棵。周鐵鎮上一棵,師瀆村一棵,新莊洪巷一棵,洑東蘭右村一棵。
千余年間,朝代不知換了多少代,帝王將相灰飛煙 滅,老太太種的樹生生不息,這就是所謂的蔭澤后人。
從前,人們從太湖駕船過來,老遠看到銀杏樹,心頭一熱,周鐵到了。
樹是方向標,是地址的招幡。
在外的游子憑什么與故鄉相認,就是憑這樣一棵古樹。
尹瘦石先生畫這棵銀杏樹,取名《鄉情》。
少小離家,年邁回鄉。八十多歲的程天民院士久久撫摸著這棵樹。這就是鄉愁。
3
有人說,橋是水的情書。我說,樹是村的靈魂。
當然,稱得上村莊靈魂的樹,是指古老的樹,千年百年的樹。但是有些不滿百年的樹,也有相同的意義。
我要對周鐵鎮橫柑瀆村的一位農民表達敬意。
有次,我帶友人去太湖瀆區蔬菜基地。友人是搞餐飲的,需要經常大批量購進新鮮蔬菜。那天到了橫柑瀆村,友人看到河岸邊一棵老黃楊樹,眼晴一亮。這棵樹姿態蒼勁優美,友人甚是喜歡,當即說要買回去,種在自家的山莊里。于是尋問樹的主人。村里人說,主人不在家,但不用問,那戶人家不會賣,已經有好幾個城里人著中這棵樹,出高價,想要買,主人不肯。
友人聽了這話,有些失望,轉身對我說:這棵樹離農戶家門口遠,長在河岸邊,也許價格對勁的話,會肯出售的。你幫著打聽一下,是誰家的樹。
我沒吭聲。這時,友人說:種到我們山莊里,也是嫁了個好人家。
這句話,對我起了作用,友人夫婦是很有審美情趣的人,他們愛花愛樹如同愛子女。樹到了他們家,一定會善待的。
我后來打電話與村書記聯系,請書記問一下樹主人。
村書記說,農家對這棵樹有感情,聽說是爺爺這輩種的樹,他們不會賣給人家。
聽了這話,我對沒見過面的農民心生敬意,同時也慚愧自己的冒失之問。這棵樹雖不是千年百年的樹,但承載了親情。我想起一首兒歌的詞:小河邊有棵大樹樁,樹樁上一圈圈真漂亮。哎喲喲喲,大樹樁啰,你有幾歲數一數樹樁上圈圈有多少,七十圈七十圈,不多也不少,啊哈哈哈,大樹樁喲你有七十歲,你比爺爺年齡還要大啰…
我后來行走鄉間,多次對著大樹,唱起這首兒歌。
4
周鐵鎮塘河水韻公園內,緊挨著公共廁所的地方,有間簡易房,一個叫周漢榮的老人,白天總在那里落腳。不明情況的人,以為他是看管廁所的人,還有人以為他是無家可歸的人。
其實不然。老人家境富有,前幾年拆遷拿到五套新房,面積五百多平方米。那他為啥天天到簡易房來落腳呢?
原來他是守樹人。
距離簡易房二十米不到的地方,有一棵高大的黃楊樹。樹上掛著古樹名木身份牌,保護級別三級。責任單位周鐵鎮人民政府,責任人周漢榮。
這棵小葉黃楊樹是周漢榮祖先所植,原來種在他田肚里的老宅中。
田肚里最早叫田渡里。三百年前,橫塘河南面的后塘村,有三個姓周的農戶到對岸開荒。因為要擺渡過來,所以這塊荒地叫田渡里。
后來,人家多了起來,自然形成了村落。到20世紀70年代,生產隊會計嫌田渡的渡字寫起來筆畫多,簡寫成肚字,村名變成了田肚村。
這個生產隊會計便是周漢榮。他祖先是最早開荒地的三戶人家之一,落戶后,在家宅空地上種了一棵黃楊樹。
這棵樹是周家開辟荒地,在田肚里建家創業的象征,歷經幾代,到周漢榮這輩已亭亭華蓋,像把撐開的大傘。為了給大樹留有生長空間,周漢榮將房屋縮進三公尺,留出比較大的天井。
當地有兩個老板稀罕這棵老樹,先后上門想買下來。周漢榮說:任你給多少錢,我都不賣。當年,我祖父窮得飯都吃不飽,有商人想買這棵樹,拿回去做黃楊木梳賣,都被他一口拒絕。現在,我不愁吃、不愁穿,怎么會賣樹呢?這是先祖留下的寶貴遺產。
2011年,周鐵鎮規劃塘河水韻公園,隸屬彭干村的田肚村,二十多戶人家要拆遷。周漢榮為這棵樹,做了釘子戶。最終,政府尊重農戶對老樹的感情,雙方達成協議,拆遷房屋,不動三百年的黃楊樹,原地保護。政府在樹周圍砌了六角形石護欄,另外在距離這棵樹二十米不到的地方,建了一間簡易管護房。
這間簡易房16平方米,從廁所邊接出來。這么多年來,老人每天要到這里來一趟,看看樹,然后在簡易房里,與人下下棋。遇到天旱,他早晚給樹澆水。
他兒子小鋒在南京做地基工程,小鋒的微信頭像就是這棵樹。
作家王開嶺說:樹是一輪輪人生的見證者,見證了人們從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頑少,變成拄杖的耄耋這樣的樹猶如親屬。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窩。
這段話,我想用在周家人身上再適當不過了,而當地政府尊重理解周家的護樹心愿,幫著圈地砌護欄保護,也成了一段佳話。
5
西渚鎮譚家沖有一棵六百多歲的冬青樹,枝葉蓊郁,生機勃勃,我第一次見此樹時驚呼:樹神乎?樹仙乎?
譚家沖位于宜興市西渚鎮西面,沖的意思是山谷中的平地。這里山巒連綿,樹木翠竹峭拔秀麗。四周的山名土里土氣,卻自然成趣。石盤山、萎子山、長山、牛尾巴山、鍋底山、雞籠山、野貓山、狗頭山,村里老人講,山的名字,有的是根據形狀取的,有的是根據動物本性相克得名?,F在的長山,從前叫蜈蚣山,因為雞喜歡吃蜈蚣,與此相鄰的就叫雞籠山。因為雞害怕貓,又有了野貓山。貓不如狗,又有了狗頭山。狗又斗不過牛,所以又有了一座牛尾巴山。
神奇的山名,古老的樹,譚家沖的氣息和氣韻不同尋常。
冬青樹據說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宰相劉伯溫巡視江南,目睹此地“七十二澗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民間苦難,認為是蛟龍作怪,親手植下此樹,意在鎮住蛟龍保民安。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有人砍伐冬青樹作柴火,久燃不著,而砍伐者雙目失明,進香懺悔后才復明。
這聽起來雖有些靈異,但從中可看出民間對天樹的尊崇和仰望。人有禁忌,則生敬畏。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樹有利于防風,涵養水源,樹神、樹仙不過是故事里的美好傳說。
6
芳橋街道與周鐵相鄰,開車過去十幾分鐘。一個秋光正好的下午,我從周鐵出發去看從前的老同事賈舒。她和丈夫正籌建頤養院。這是他們投資的公益項目,占地128畝。這對夫妻將自家的廠房地基拿出來做公益項目,倡導新的養老模式,令人敬佩。但最打動我的,是他們的建筑依樹而行,原有的香樟樹都沒動,新建房屋圍繞高大的樹設計。
我數了數,前后有十幾棵。這些樹是賈舒的公公婆婆種下的,樹齡三四十年,不算太老,但因為此地三面環水,香樟樹得天地之靈氣,皆蔚然見風韻。賈舒夫婦珍惜之,改造舊地創新業,不是全部推倒,連根拔起。
未來的頤養院置于濃蔭中,后輩留下兩位長輩白手起家的光輝歲月。留下樹,也留下家史,留下了蔭澤。
世間就是這樣生生不息,養護與反哺,投桃報李,物物循環。
樂心:本名馮樂心,資深媒體人,著有長篇小說《十八拍》散文集《鷂笛》《櫻紅蕉綠》等。
編輯沈不言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