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平原的水鄉溱東,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其上。漫遠的時光里,良渚文化對此地影響至深,古老的文明密碼,鋪滿了這里的風晴雨霽。
非遺之美,美美與共。作為江蘇省東臺市溱東鎮民間一絕的溱湖刻紙,沉潛時間長河600余年,其本身蘊藏的美好,顯示出了源遠流長的精妙。在傳承者們的日日鉆研中,刻紙被賦予了鮮活持久的生命力,展示了匠心獨運下的傳統文化之美,如今它已在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占了一席之地。
沈曉梅是溱湖刻紙的傳承人之一。
沈曉梅出生在溱東鎮的羅二村,這片沃土收藏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沈曉梅的父親對繪畫和刻紙甚是熱愛,耳濡目染,加上父親有意培養她的耐心和細膩的觀察力,這些都給予了她對生命、對傳統藝術的最初開蒙,也讓沈曉梅自小就喜歡上了美術,喜歡上了溱湖刻紙。
溱湖刻紙這種民間工藝美術,最初是逢岳飛遇害日仿風波亭式樣,制扎成“拜香亭”,亭內擺放岳飛靈牌,亭外用各種刻紙花紋裝飾,以此為紀念,延至今日,借溱東的水韻廣播遠傳,成為一種習俗。溱湖刻紙色彩艷麗,以多色逗景,略加彩繪,深色托工制作而成,26道正紋,72道斜紋,變化多端。數百年的光陰中,師徒相授,薪火相承,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的不斷豐富、發展、創新,已成為溱東的民間絕技。
沈曉梅刻紙生涯中重要的一環,是拜師宋月秋老先生門下。宋先生口傳心授,一直鼓勵她要多向其他的刻紙師傅學藝,博采眾長。她從最初的潛心臨摹,到后來自己畫稿、剪刻、裝裱,從立意構圖到總體布局再到細節處理,每幅作品的完成,都讓沈曉梅內心充盈著喜悅。
1985年,15歲的沈曉梅被鹽城師范學校美術專業錄取,三年的光陰,沈曉梅如饑似渴發奮苦讀,畢業后成為一名專職美術教師。扎實的美術功底,讓她的刻紙技藝如虎添翼。1988年,18歲的沈曉梅一鳴驚人,她剪刻的《八駿圖》不遠萬里來到德國,作為禮品贈送德國友人。1990年,應市文化館之邀,她在市政府門前的文化長廊舉辦了刻紙個展,好評如潮。之后報刊時見其作品發表。沈曉梅的刻紙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喜愛,更激發了她對溱湖刻紙的執著追求。
在沈曉梅逸興飛的創作中,刀和紙聯袂而至,拓路踏歌。
如何能在傳承的基礎上,讓溱湖刻紙的技法變中求新?沈曉梅數十年如一日地尋山問水,多地采風,努力讓自已的視野更開闊。她在山西平遙,在陜西的陜北等地觀摩剪紙的方法和特色,綜合陰剪和陽剪手法,融進自己的作品。她去南京跟隨名畫家學習工筆畫,是想突破傳統,將色彩與刻紙碰撞,經常為調到自己理想中的顏色,忘記時間。有時她會對同一主題進行反復創作,從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詮釋,去提煉,以達到自己心靈上的畫面,一幅作品的完成時長以“年”為單位也是常有之事。
眾多作品的靈感從哪里獲得?對生活深度的觀察、文化的積淀、自然的啟示等,都是沈曉梅靈感的來源。然,心頭的故土,是她人生地圖上不可磨滅的記憶點,時常在夢里徘徊,在腦海癡纏。大地河流風物之美,早已刻進她的骨子里了,她用刻刀還原物事。寧靜河岸的蘆葦,多如繁星的野花野草,河里清澈可見的水草、魚蝦,青磚立鋪的長巷,白墻黛瓦的房舍,雕花門窗,院中的老井和梅樹,有時她刻著刻著眼睛就濕潤了…
在這個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里,傳統工藝和技術如何發展得更有意義和價值?機器刻紙的高效率,讓還在堅持手工刻紙的沈曉梅,也彷徨了一陣子。于是,她一趟趟地奔赴遠方,在不斷的研學中,平復了內心的焦灼,捕捉最原始的狀態,讓人性歸真到她的每張刻紙上。日歷薄了,刻紙厚了,心越發大了。
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創作技巧,將沈曉梅對刻紙的熱愛與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沈曉梅慢慢有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她的刻紙作品,藝術語言樸實,設計作風寫實。其構圖雅致,線條流暢,形象飽滿,刻工細膩,裝裱精湛,造型縝密且傳神。
翻開沈曉梅歷年的作品,鋪陳開來,像她人生的導覽圖。以時間順序標記,那些刻紙畫上的分朱布白,那些具有個性化的刻紙語言,是對她刻紙行程的深層次表達,歲月與作品關聯,經歷與夢想對接。她的刻紙意象豐富,人物、動物、花草皆可入畫,她以這樣的方式與歷史對話。當你走近她的作品,那種樸素自然、生機盎然,讓人頓感天地安謐,眼前的一幅幅刻紙美得讓人驚心動魄,動人之處又是那樣的意味深長。
《仙客東來》是沈曉梅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以溱湖地域文化為根基,將東臺的濕地生態、漁耕文化等本王元素轉化為刻紙語言。沈曉梅以虛實相生的剪刻技法,突破傳統吉祥紋樣的局限,將丹頂鶴立在水上的秀逸之姿,水生植物的蓬勃之氣生動展現,用一張刻紙譜寫自然界中和諧共生的故事。
在《牽牛花與蝴蝶共舞》中,姿態各異的牽牛花和葉片從藤蔓上伸展出來,一只蝴蝶在花下蹁跗,色彩的搭配,不著痕跡地渲染其上,葉脈、花蕊、蝴蝶的觸須,是那么的清晰,恰如其分的留白又給人無限遐想,每個細節的考量,是沈曉梅注重畫面關系協調的藝術修養和功底的體現,每根線條都印拓著她的審美,一張紙的空間,充盈著橫來縱往的精雕細琢。
刻紙是個很費眼神的活計,如今的沈曉梅已面帶風霜,明亮的眼睛在日日刀刻中漸漸模糊,她也曾動搖過,卻抵不過心之所向,為了能奔赴山海,于是夜燈長明,當夢想匯成光芒,把每幅刻紙照亮。才華,不會被塵埃遮蔽;果實,終會帶著勤奮走進秋天的大地。
她樂育菁莪,在供職的學校開展了刻紙社團,每當看到澄澈透明的孩子們對刻紙的著迷,她恨不能傾其所有,在他們一眼可見的心湖上,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對刻紙藝術的喜愛。眾多的刻紙刀具中,11號手術刀片是沈曉梅的最愛,泛著冷光的刀片在她手中有了溫度,刀尖劃過紙張的吡吡聲,被門前樹上的啾啾鳥鳴挽留,被身邊圍繞的稚嫩目光挽留。在“非遺進校園”的活動中,她珍惜每次走進其他學校的機會,珍惜每次與同仁切磋技藝的機會。她還錄制了溱湖刻紙的教學視頻,解決傳統師徒制中“一對一\"教學的時空限制,科技賦能、活態傳承。
沈曉梅說,他們這群傳承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把溱湖刻紙保護好,就是想通過自己的作品講好中國故事,且將溱湖刻紙更廣泛地傳播和弘揚出去。2006年,東臺安豐古鎮在參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時,沈曉梅的刻紙作品被選為申報項目之一;2024年,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沈曉梅參加了江蘇省“水韻江蘇·精彩非遺\"中溱湖刻紙的展演活動…·
古老的技藝,簇新的時光,胸腔里的萬丈霞光,托舉著他們乘風破浪。穿越每幅作品,抵達創作過往,日復日,夜復夜,刻刀如走筆,就這樣一刀一刀把歲月的紋理刻深。
劉平萍: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高級經濟師,三級文學創作,出版散文集《草木縱橫》。
編輯沈不言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