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深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藝術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挑戰。東北剪紙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也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本文分析東北剪紙藝術的現狀與挑戰,著重闡述其在當前背景下的創新發展路徑,旨在為東北剪紙等傳統藝術提供新的思路與實踐路徑。
一、東北剪紙藝術的現狀與挑戰
郭沫若曾評價剪紙:“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就現在所見到的東北民間剪紙,它的藝術風格的主流應屬于“北國”的類型,是符合“天真而渾厚”這樣總評價的。剪紙主要來自廣大的農村婦女和藝人,對生活的多方面起到裝飾、美化作用。在一些特殊節日里,人們會將富于裝飾趣味和象征意義的剪紙、窗花等粘貼在門上、窗上、墻上,用于烘托喜慶的氣氛和表達對富貴的向往。正因為剪紙的平民化,在封建社會時期,并不被統治者視為高雅之物。
剪紙的內容與民俗、日常生活等具有緊密聯系,如一些家畜和生產勞動的場景。從東北農村常見的家具、陶瓷等物品上可以見到粘貼的剪紙,它們大量采用了象征意味和程式化的手法,如牡丹、石榴、荷花、壽桃等象征吉祥、高貴、旺盛、豐收等,也有較多表現農民群眾所熟知的戲曲人物、歷史或神話人物,以此寄托樸素的理想和感情。在印刷出版條件不足的年代,吉林農村出現了“熏煙”的方法,這也成為復制剪紙藝術的方法之一。東北剪紙藝術的獨特性,源于多民族文化的長期交融。這片土地不僅是漢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等民族的聚居地,更承載了鮮卑、烏桓、高句麗、契丹、女真等古代民族的文化基因。其中,薩滿信仰的圖騰符號、蒙古族的草原紋樣,以及紅山文化遺存中的原始意象,共同塑造了東北剪紙的審美特質,代表性遺產包括國家級非遺岫巖滿族剪紙、人類非遺醫巫間山滿族剪紙,以及融合蒙古族元素的建平剪紙。此外,東北地區的剪紙使用的材料各異,如獸皮、樺樹皮、魚皮、紙張等。“長白山滿族剪紙”就多取材于當地的樺樹皮、玉米皮等。因此東北剪紙在材質、圖案、紋樣、象征、傳承方面較為復雜。
現今東北剪紙藝術在非遺保護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部分傳承與發展。政府和社會各界通過組織剪紙藝術展覽、工作坊等活動,提高了公眾對剪紙藝術的認知與興趣。同時,一些剪紙藝術家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推動了剪紙藝術的現代轉化,如將傳統剪紙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創作出更加符合當代審美的剪紙作品,也有應用于室內裝飾、廣告設計、動漫創作等領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東北剪紙的市場價值。
但東北剪紙藝術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第一,傳承的斷層與后繼乏人。東北剪紙藝術的傳統技法與文化常常由老一輩藝術家傳承給下一代,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手工藝的傳承面臨著年輕人對這一領域興趣不足的困境。手工藝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被視為較為“落后”的職業選擇,導致剪紙藝術的傳承出現斷層。第二,傳統技法的現代化適應問題。東北剪紙傳統技法以手工操作為主,工藝煩瑣且耗時,無法滿足快速、個性化和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同時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審美的距離使得傳統剪紙在當代文化中顯得有些“邊緣化”,這使得傳統剪紙藝術面臨著較大的適應壓力。第三,市場需求與商業化的矛盾。盡管傳統剪紙藝術在一些文化活動中依然被使用,但由于藝術品的個性化與藝術價值,東北剪紙的市場價格往往較高,這使得其難以成為大眾消費的對象。商業化和藝術性的平衡也未能得到充分解決,藝術家在保持藝術性的同時想要滿足市場需求,又易失去其原有的藝術價值。第四,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沖擊。東北剪紙藝術作為地方性傳統文化形式,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使傳統藝術形式被視為“過時”的代名詞。剪紙藝術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眾多非遺藝術急需在新時代探索轉型路徑以煥發新的生命力。
二、東北剪紙藝術的創新發展路徑
(一)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創新剪紙題材
東北地區的民間剪紙藝術多以植物、動物、人物肖像等為題材,如通過牡丹、壽桃、喜鵲、金魚、龍、鳳等動植物來表達吉祥、尊貴、旺盛、豐收、長壽等愿望,在特殊節日中表達歡樂和喜慶的情感,總體上都與東北地區濃厚的民俗文化有深入聯系。
隨著社會變遷,人民需求和社會關注焦點發生變化,藝術題材應當順應時代發展,拓展其社會功能,將當代社會問題與價值觀融入剪紙創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被譽為“神州神剪”的莊河剪紙非遺傳承人韓月琴將奧運元素結合到剪紙中,用具有莊河傳統特色的“蟹”紋樣象征和諧,簇擁著地球、奧運五環、吉祥物和北京奧運標志,形成了兼具傳統風格和當代意義的剪紙作品。吉林省長春市的李寶鳳面對剪紙的單一形式大膽創新,通過多色剪紙層的疊壓表現出更加新穎生動的藝術效果。她在傳統剪紙手法基礎上融合中外繪畫手法,一改傳統的大紅色調,其立體剪紙系列不僅在形式上具有現代感,同時保留強烈的民族特色。她創作的作品
《絲綢之路》,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形象表現新時代“一帶一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作品兼具蒼茫磅礴和詩意唯美。她的作品《紅樓夢·大觀園》通過剪紙形式描繪了中國古典著作《紅樓夢》中55個角色,人物疏密聚散有序,細節塑造充分,環境氣氛烘托恰到好處,紅學泰斗周汝昌先生對其作品給予高度評價。可見剪紙藝術題材也可與文學著作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在題材內容上可以表現環保、城鄉發展等主題。北方民俗剪紙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劉延山的作品展現了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對勤政廉潔的號召、對幸福生活和民族復興的期盼,如作品《和諧共生》、《廉政》系列、《華夏振興》、《安居富康》等。通過剪紙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不僅反映現代社會發展變化,還能激發公眾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二)推廣剪紙文化,注重精神文化需求
東北剪紙藝術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工作人員應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和平臺的搭建,將其推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以此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使其在當代社會中重新煥發生命力。如滿族剪紙藝術家一倪友芝,她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多次在藝術展覽中獲獎,并通過自發組織、美術展覽館、美術公開課、陳列館等途徑宣傳剪紙藝術;通化師范學院的王純信老師,主要研究長白山滿族剪紙,為宣傳東北剪紙藝術而堅持不懈,在不斷的努力推廣下,于2003年建成了全國首家滿族民間美術陳列館,并于2013年擴建成為長白山滿族民間美術博物館。此外,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黃氏滿族民俗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李俠,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王卉,他們通過剪紙藝術的公共藝術項目、文化教育等平臺,讓更多的群眾了解、體驗和參與剪紙藝術。參與的群眾從最初的人數稀少到遍地開花,從對剪紙只是懷有好奇到人人都是剪紙藝術的宣傳者和踐行者。這些活動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更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推動剪紙藝術的跨界創新,融合時代精神
結合現代設計理念、技術手段(如數字化技術、激光切割、3D打印等)以及跨界藝術形式,可以使東北剪紙藝術進入更多的社會領域,如室內設計、時尚產業、廣告創意等領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和文化需求。
東北剪紙可以與現代家居設計結合。近年來,剪紙藝術逐漸融入室內設計中,如鏤空和隔斷的非承重墻面、室內屏風,或直接應用于燈罩等生活用品上。剪紙藝術除了被運用在公共設計中,還可以突破紙媒介的限制,采用紡織面料表現剪紙效果,從而融入家居服飾。美國學者W·M·Hawley編著的《中國剪紙藝術集》出版后,歐美時尚服裝大量吸收中國剪紙元素,AlexanderMcQueen成衣系列、Valentino系列等眾多品牌屢次亮相巴黎時裝周就是最好的印證。因此,剪紙藝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應發揚光大。
在創作中可以融入數字化元素、幾何抽象、現代藝術語言等。喬曉光的《芬蘭頌》《神性的埃及》《向埃貢·席勒致敬》等作品,用彩紙剪成方塊拼貼、編織而成,極具現代構成主義和幾何抽象藝術的意味。這些作品早已不單純屬于民間藝術,而是融合現代化元素,不僅保留傳統藝術形式,還契合當代設計理念和審美趨勢,極具現代感和藝術性。
此外,通過將剪紙藝術與商業廣告、時尚品牌、社交媒體等現代媒介結合,也能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更廣泛的市場中找到新的生命力。如工商銀行、中國航空的標識和濟南全運會直播期間使用的吉祥圖案,都是對剪紙藝術的再運用。
(四)推動剪紙藝術的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力量,東北剪紙藝術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應積極走向世界。剪紙文化作為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可以通過國際藝術展覽、文化交流等途徑,讓更多的國際觀眾了解和欣賞這一傳統藝術。例如,在德國柏林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上,剪紙藝術以其獨特的民間美術魅力深深吸引了德國觀眾。還可以利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如Instagram、YouTube)發布剪紙藝術創作過程、作品解讀等內容,吸引全球受眾的關注。此外,可以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吸引國內外民眾并傳播剪紙藝術。
曾任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的喬曉光的作品《城市之窗》以剪紙藝術中頓挫有力的表現手法,描繪了中國的地標性建筑,如北京的鳥巢、天安門和國家大劇院等。該作品以醒目的方式裝置在美國芝加哥機場內必經的道路之上,黑白之間以強烈的對比效果吸引著路過的觀眾。《城市之窗》甚至在2016年在芝加哥自然博物館(FieldMuseum)中展覽長達半年之久。其剪紙藝術對于傳播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它凝聚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陰陽哲學觀、象征造型法等,體現出了濃厚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內涵,更好地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結語
隨著各方對傳統非遺藝術的重視,東北剪紙藝術的發展也有了新的路徑。藝術創作者在傳統技法基礎上創新了題材和形式,既保留地方特色,又適應了現代審美與全球市場需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確保了藝術創新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能有效回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求,更好地利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數字技術,拓展剪紙的應用領域和全球傳播途徑,以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吉林大學)
作者簡介:王振鵬(1998—),男,河南輝縣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