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徐熙《雪竹圖》與王淵墨花墨禽作品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剖析《雪竹圖》的筆墨技法體系、構圖范式與意境營造,結合王淵藝術風格中的技法創新與文人畫審美轉型,系統梳理二者之間的傳承關系和風格變化。經過查閱文獻與畫作對比,王淵在繼承《雪竹圖》水墨表現技法的基礎上,融合元代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實現了從院體工整到水墨逸格的風格突破。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宋元花鳥畫藝術傳統的延續與變革,也為理解中國古代繪畫風格演變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一、徐熙《雪竹圖》的藝術特質
(一)筆墨技法特征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徐熙創造出獨具江南特色的花鳥畫風格,他畫筆下的花鳥畫充滿自然野趣。這種貼近生活、充滿生機的藝術風格,在當時十分新穎獨特,與流行的華麗工整畫風截然不同。“落墨法”便是徐熙所創,此后數百年間一直備受花鳥畫家推崇。許多擅長水墨技法的后世花鳥畫家都從徐熙的藝術理念中汲取靈感,不斷發展和創新,同時融入自己的思考,形成了獨特的水墨花鳥畫藝術流派。北宋理論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論徐黃二體》中就黃筌、徐熙二人的花鳥畫風格評論:“國初江南布衣徐熙,偽蜀翰林待詔黃筌,皆善畫著名……徐熙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徐熙《雪竹圖》(見圖1)
以獨特的筆墨語言確立了水墨花鳥畫的新風格,其中的方法與后世墨花墨禽風格的花鳥畫也有許多聯系。在《雪竹圖》畫面中,勾勒出的線條蒼勁有力,竹葉枯濕濃淡的墨色皴擦墨韻十足,富有節奏感,這正是“落墨為格,雜彩副之”創作思路的集中體現。畫竹葉時,先用細墨線勾勒外輪廓,再層層上墨色,染出深淺不一的效果,即“雙勾填墨”技法,也是“墨分五色”的體現。徐熙還巧妙留白表現積雪,用淡墨暈染背景,將白色積雪襯托得更加鮮明。這種虛實相間的畫法,不同于唐代以來工筆重彩靠濃重色彩表現的方式,開創了水墨花鳥畫的先河。
(二)構圖與意境表達
在構圖方面,《雪竹圖》采用全景式構圖,竹枝交錯生長,使畫面避免呆板,附近配景為石頭與枯草,既相互呼應又富于變化,營造出靜中有動的視覺效果。畫面上方刻意留白,既暗示雪天空濛的意境,又與下方密集竹枝形成鮮明疏密對比,“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構圖理念得到充分體現。畫面通過寒石、雪竹等意象傳遞出超然物外的文人精神境界,這種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在后世花鳥畫創作中被廣泛傳承。
二、王淵墨花墨禽風格解析
(一)技法語言創新
元代的王淵是墨花墨禽風格繪畫的代表性花鳥畫家,他在繪畫技法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對宋代院體花鳥畫設色妍麗堂皇的傳統風格作出改變,完全以單純墨色入畫塑造形象,通過用筆的干濕變化、構圖的疏密組織、墨色的濃淡層次來表現對象的空間感和不同物象的質感。在畫禽鳥時,王淵用精細利落的墨線勾勒輪廓,以淡墨層層暈染表現輕盈厚實的羽毛,兼具寫意畫的灑脫與工筆畫的細膩。在其代表作《竹石集禽圖》中,背景的竹石用粗放寫意的筆法,磊落而不失工整;前景禽鳥羽毛以細膩的虛實處理表現,二者形成鮮明對比,凸顯禽鳥刻畫的精微;遠處的溪流坡石則用更加寫意的筆法概括,三者共同營造出遠中近的空間層次,展現了“墨中見筆,筆中含墨”的高超技藝。同時趙孟頫對王淵繪畫風格影響很大,趙孟頫主張“古意”,提出“若無古意,雖工無意”“以書入畫,貴有古意”,這種文人思想深刻影響了王淵的繪畫理念。王淵的許多水墨工筆作品借鑒了趙孟的風格,后世對此評價極高并多有繼承發展,這種風格也成為明清寫意水墨畫的重要開端。
圖1徐熙《雪竹圖》(來源:中華珍寶館)
(二)文人畫審美傾向
元代時,許多文人和士大夫產生了遁入山林、求內心自在平靜的想法,同時將這種隱逸追求平淡境界的心境付諸畫紙之上。當時佛教、道家盛行,宗教思想的平和也影響了當時的文人。徐熙作品中的“野逸”風格十分契合當時元代文人畫的趨向,因此當時的作品注重“以形寫神”,強調表達畫家主觀的情感。在題材選擇上,更加偏愛梅、蘭、竹等具有文人象征意義的物象,并通過題款、鈐印增強畫面的美感和文學性抒情性。例如,在《桃竹春禽圖》中,禽鳥、桃花和修竹的組合,既保留了花鳥畫的自然之美,又融入了文人對閑適生活的向往,體現出“詩書畫一體”的審美追求。
三、徐熙《雪竹圖》對王淵的影響
(一)筆墨技法的繼承與發展
王淵在筆墨方法上對《雪竹圖》的繼承尤其明顯。徐熙“落墨法”的核心精神在他的風格上得到了延續,通過墨色的自然暈染塑造物象形態。在《竹石集禽圖》這幅畫中,竹枝的皴擦方法與《雪竹圖》一脈相承,都是以枯筆勾勒外形輪廓,濕墨渲染暗部,形成立體感和層次感。但王淵并非只是簡單模仿,而是將書法用筆融入花鳥畫創作,更加強化線條的節奏感和金石韻味。例如,禽鳥喙爪的勾勒,以頓挫有力的筆法表現出勁質感和嘴部的尖利質感,正是元代文人畫“以書入畫”的審美要求的體現。而在《桃竹錦雞圖》中的竹葉、竹枝和石坡上的草叢,與《雪竹圖》中利落爽快的枝葉畫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宣和畫譜》十七卷記載:“且今之畫花者,往往以色暈淡而成,獨熙落墨以寫其枝葉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氣風神,為古今之絕筆。”潘純在題王淵《幽禽圖》時亦贊:“只有江南王若水,白頭描寫似徐熙。”王淵的《桃竹錦雞圖》(見圖2)中以墨寫桃花,先以濃墨和淡墨描繪桃花花瓣、花蕊和花萼,而徐熙在這方面的處理則是“先以其墨定其枝葉蕊萼等,而后傅之以色”。故而王淵承徐熙之法,納野逸之風,使他的墨花墨禽風格在中國美術史上獨具特色。
圖2王淵《桃竹錦雞圖》(來源:中華珍寶館)
(二)構圖與意境的轉化
在畫面構圖方面,王淵也借鑒了《雪竹圖》中物象的疏密對比與空間營造手法。他常常采用對角式布局來組織畫面,通過物象的聚散關系形成視覺焦點,此乃經營位置。例如,在《桃竹錦雞圖》中,錦雞與桃花集中于右下角,左側以留白和簡筆竹枝呼應,這種虛實相生的處理方式與《雪竹圖》的構圖邏輯高度契合。在意境營造上,王淵將徐熙的自然寫實轉化為文人意趣的表達,通過植物的形態、禽鳥的姿態傳遞情感,使畫面兼具“野逸”與“清雅”兩種氣質,完成了從五代院體畫對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向元代文人畫主觀抒情的轉變。
四、結語
徐熙《雪竹圖》對王淵墨花墨禽風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技法、構圖和審美三個層面。王淵在繼承《雪竹圖》部分水墨表現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元代文人畫的理念和自己的主觀情感;在構圖方面借鑒了其虛實相生的布局方式,并斌予畫面更強的美感和形式感;在審美取向上,將徐熙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鄉滋養下的自然意趣升華為文人精神心境的真實表達,實現了花鳥畫從“狀物”到“表意”的重要思想轉變。
本文揭示了中國花鳥畫風格演變的內在邏輯,印證了傳統藝術從繼承到創新的發展規律。徐熙與王淵雖處不同時代,但通過筆墨語言的傳承與轉化、創作精神的契合共鳴,展現出中國繪畫藝術強天的生命力。探究墨花墨禽風格的繼承來源與發展對當下花鳥畫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引導作用。通過系統研究梳理,深化了對宋元花鳥畫的認識,證明傳統技法與時代精神的融合自古以來都是藝術創新的重要途徑。
(天津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劉毅(1999—),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國畫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