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畫中,風雨歸舟圖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觀者,在南宋時期這一題材的山水畫,畫面不僅僅描繪了自然之景,其中也有文人視角之景。本文通過對南宋風雨歸舟圖的欣賞分析,總結出風雨歸舟圖的固定圖示,并且探究風雨歸舟圖出現的原因和對后世的影響。
一、南宋風雨歸舟圖的表現形式
李唐(傳)《風雨歸舟圖》(見圖1)、蘇顯祖《風雨歸舟圖》(見圖2)、夏圭《風雨行舟圖》(見圖3)、楊安道《歸舟圖》,以及作者不詳的兩幅圖《風雨歸舟圖頁》《風雨歸舟圖》,這六幅畫作中的構圖已經和北宋時期的“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當中方立意定景”不同,都采用了截取景致一段的構圖,上不留天,下不留地。這種邊角式構圖相比較北宋時期全景式的構圖而言,景物雖有限,但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盡的。
圖1李唐(傳)《風雨歸舟圖》

圖2蘇顯祖《風雨歸舟圖》

以季唐(傳)的《風雨歸舟圖》為例,從構圖上來說,畫面上方可以看到畫家描繪了部分樹根,以及部分樹梢被風吹得將要彎折,遠處的橋梁只能看到下半部分;左邊只描繪了幾根樹枝,一半的房屋,停靠在岸的漁船只露出一角;右邊描繪了被風吹斷的樹枝,將要被風吹遠,這些足以讓觀者順著畫面中心的內容展開無限的想象,一角特寫,景雖有限,但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更符合藝術規律。
正如司空圖論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同時,給畫面的中心景物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來表現,讓景物在有限的空間上,表現出無限的空間。技法上,畫卷的上部可看到,畫家潑墨淋漓,以寬闊的濕筆,快速斜掃畫面,表現出大雨隨風滂沱如注,雨霧翻騰的撼人氣勢,帶給人狂風雨驟、驚心動魄的景象,畫家巧妙營造出畫面虛實的對比,其中畫面中部的漁船和漁夫均用極細的線條描繪出來,線條剛勁有力,從漁夫的手部就可以看出,簡單的手部姿態緊握竹竿卻表現出了力量,與遠處闊筆表現的汀渚形的技法,能夠傳達出風雨如注的景象,被風吹彎的樹梢、人們艱難的行走、將要打開的雨傘等都是構成這幅動感畫面的主要元素,也形成了風雨歸舟圖的主要圖式。其中《風雨歸舟圖頁》,相較于李唐的《風雨歸舟圖》,畫家描繪了南方煙雨朦朧之感,顯得更加的溫潤,遠處的山和樹木仿佛籠罩在霧氣之中,岸邊的蘆葦被風吹向一旁,河面上蕩起層層波浪,船夫在用力地撐船,這些構成的畫面,也會讓觀者展開無盡的想象。另外兩幅畫作中,雖然畫家并未使用大筆掃出風雨這樣的技法,也不難看出表現的是欲雨的狀態,其中楊安道《歸舟圖》,畫家同樣描繪了被風吹彎的蘆葦,層層激起的浪花,漁船似乎在江中被浪花拍打,也能讓人感受到大雨即將來臨的狀態,這種動感與畫面中堅硬的石頭又產生強烈的動靜對比構成這一畫面。
圖3夏圭《風雨行舟圖》

總之,南宋的風雨歸舟圖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題材,這類題材的山水畫描繪的不僅是自然之景,還包含文人視角之景,表達了畫家所處的境遇。逆風行舟不僅是構圖元素,更是畫家的精神彰顯。
成強烈的對比,其中細筆描繪的枝葉向右邊傾斜,而漁夫卻努力地將漁船向左方靠岸,又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觀者感受到強烈動感,畫面呈現出的不僅僅是瞬間的畫面,能夠讓觀者感受到人們在暴風雨來臨時的抗爭、堅強與力量。這幅畫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人似乎聽到風雨的喧囂,感受到畫家的激情與力量。同時好像也在隱喻自己處于風雨之中,不為之動搖。由于社會動蕩,李唐的生活日加貧困,但依舊在藝術的道路上艱難地探索,此幅作品也顯示出李唐“南渡”之后的“獨創”精神。
除了李唐的這幅《風雨歸舟圖》,另外幾幅畫作也不難看出相似的藝術規律,夏圭的《風雨行舟圖》和蘇顯祖的《風雨歸舟圖》,繼承了季唐這種采用闊筆大面積掃出大雨隨風的狀態,增加了畫面層次感的同時部分留白,產生虛實對比,透過這樣
二、南宋風雨歸舟圖的出現原因
南宋風雨歸舟圖題材的出現和數量上升,與當時政治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宋人重文輕武,作戰屢遭敗績,疆土日蹙。君主被擄,文化財產遭劫,宋人心中積郁無窮遺恨,情緒日益激切沉痛在此時代背景下,南宋繪畫風格趨于豪放,線條剛勁挺拔、寧折不彎,情緒激昂熱烈,血氣剛猛雄強。
在南宋所處的這種時代背景下,題材的表現也就發生了一些轉變,從自然山水到文人山水的轉變,此處的“自然山水”是指山水畫中的山石、樹木、點景人物等接近自然界的山水與人物,體現繪畫的寫實性;而“文人山水”指的是畫家所畫主題與文人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畫中的山石不再具有較強的寫實性,畫家更多表達自己的心境。但在南宋特殊背景下,畫家更多表現內心激憤:季唐作《采薇圖》意在“激勵將臣”,繪《晉文公復國圖》則為勸勉高宗效法晉文公艱苦復國。風雨意象本就象征艱難險阻,畫家借此暗喻國家風雨飄搖之境,故風雨題材山水畫增多實屬必然。時人飽受身心摧殘,國破家亡,僅存東南半壁江山亦岌岌可危,如處風雨飄搖之中。也正是這種情況,使得李唐的構圖有了不一樣的天地,開始描繪邊角之景,繪畫風格也是剛而猛的,同時這也促使著文人山水的增多,尤其是到了元代,文人山水畫則蔚為天觀,占據了山水畫創作的大半壁江山。
山水畫有借物抒情之意,即通過山水畫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審美意趣,尤其南宋政權間對峙強烈,造成后期形成邊角之景的“殘山剩水”或是長江萬里的藝術形式與特征,多少蘊含“不堪風雨過江南”“天晚正愁余”的傷感。
三、南宋風雨歸舟圖對后世的影響
南宋時期風雨歸舟圖這一題材的山水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豐富了山水畫題材,無論從構圖還是到筆法對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畫題在后世代代相傳,元代以后逐漸成為大家默認的具有隱逸情懷的畫題。元代有佚名《風雨歸舟圖》、林山《風雨歸舟圖》、方從義《風雨歸舟圖》等都描繪的是這一題材的山水畫。到了明代這一畫題更是深受畫家們的喜愛,其中戴進《風雨歸舟圖》將南宋“馬夏邊角”轉化為動態對角線,用風雨斜掃筆勢強化沖突感,增加了人物如溪橋行旅,強化了敘事性,使得畫面更為豐富;謝時臣《風雨歸村圖》為長卷繪制,也是采用了截取景致的構圖,增強了畫面的豐富性,畫面中不僅有歸舟的景象,也有行人歸家,門童上前迎接的景象等,人物眾多而刻畫生動,使得畫面更有趣味性。另外,明代陳淳《月下歸舟圖》《重陽風雨圖》都描繪了歸舟這一主題,《月下歸舟圖》不僅內容上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題材,畫面似乎隱喻了畫家隱世情懷。到了清代,風雨歸舟題材的山水畫增加了扇面,表現也更加細膩,其中金農《風雨歸舟圖》畫中通過蜷縮的船客與奮力躺公對比,暗含揚州八怪對商業社會的疏離感。到了近現代,徐悲鴻以董源《溪岸圖》交換金農《風雨歸舟圖》,傅抱石畫了《風雨歸舟圖》,畫家喜愛的不僅是這樣的題材,更多的是風雨歸舟背后的精神,“風雨”作為自然現象,同時能代表社會環境的復雜和作者心境的優劣,而“歸舟”代表一種自我突破和歸屬感,也代表一種美好的祈愿,還能代表畫家不屈不撓的藝術精神。
除了國內對風雨歸舟圖的繼承和發展,日本的畫家雪舟《天橋立圖》繼承了南宋邊角構圖,并以“潑墨法”強化暴風雨視覺沖擊。朝鮮畫家安堅《夢游桃源圖》將南宋雨霧留白與朝鮮地形結合,創造出“東亞風雨山水”地域范式。
四、結語
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正是因為凝聚了畫家的真情實感。有了物的感發,進而動情,通過對風雨歸舟圖的分析,可以深刻感受到畫家對自然、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思考,以及對家國的擔憂,將無限的情感注人畫作之中,同時也需要畫家擁有高妙的繪畫技巧、善于捕捉對象形神的能力和營造畫面氣氛的能力。通過作品呈現出的效果是畫家用心經營的成果,也是畫家內在情感的傳遞和表達。然而,風雨歸舟圖以強烈的動感,流露出的自然之下人類頑強不屈的精神感染著觀者,被大家所喜愛。
(西安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1993一),女,陜西安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山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