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悅是日本著名的民藝理論家、美學家與宗教哲學家,在民藝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日本的“民藝學之父”。他在《工藝之道》與《民藝文化》中多次談到對于形態的理解,認為一切的品質、一切的形態、一切的造型,都是以工藝為中心來展現的。本文探討的是形態中可以從“工藝”和“美學”兩個角度討論的具體形態特點,在此基礎上認識傳統手工藝所蘊含的深厚價值,積極倡導健康、實用、結實的工藝之美。
一、柳宗悅民藝理論中的工藝分類體系
(一)美術與工藝的二元劃分
在《工藝文化》的開篇,柳宗悅即提出了一個基礎性的藝術分類框架:他將造型藝術明確劃分為兩大范疇一“美術”與“工藝”。他認為現在的繪畫與雕刻均屬于美術部類,所謂的“美術”是指純粹為欣賞目的而制作的作品。在柳宗悅看來,美術是創作者個性自由的精神結晶,其本質特征由此生發:以審美愉悅為鵠的(欣賞性),以個體表達為靈魂(個人性),以無拘創造為血脈(自由性)。在他看來,畫家制作的繪畫,人們將與之相關的作品稱為“美術”,為了強調其性質,也稱為“純藝術”。工藝的本質源于實用需求,其誕生之初,無一例外皆為手作之物。它是按照用途而進行的制作藝術。因此美術不是為了實用目的而創作,而是為了純粹的美而繪制。工藝則源于滿足個人需求與愛好,其顯著的地方性特征,根源在于對本地天然材料的依賴以及風土氣候的深刻影響,正是這些因素孕育了獨特的鄉土工藝。
(二)基于社會階層的工藝三分法
柳宗悅認為工藝分為手工藝和機械工藝,但工藝可以分為三個流派,分別是貴族工藝、個人工藝和民眾工藝。柳宗悅認為貴族工藝已不是單一的工藝,而是帶有階級性質,匠人們為了俸祿,激進地追求技藝,因此制作出的器物都具有豪奢性、華麗絢爛的裝飾特征。個人工藝與貴族工藝概念相似,同樣具有少量性和高價性,遠離大眾,缺乏實用性。而民眾工藝是為民眾制作的工藝,具有實用性、天量性,并且物美價廉。機械工藝與資本家、產業革命相關聯,是通過機械生產出來的“實用性”產品。不同的是,個人工藝、貴族工藝、民眾工藝都是通過“手”制作的工藝品,它們的本質不同,因為手是有生命的,而機械是無生命的。柳宗悅將貴族工藝和個人工藝歸為欣賞類,而民眾工藝和機械工藝則以實用為主旨。
一般來說,工藝是根據材料和技術的不同來進行劃分的,如陶藝、染織、漆器、金屬工藝品、木竹制品等。柳宗悅檳棄這種傳統的分類方法,他對于工藝分類,特別是手工藝的下級分類,采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分類方法。他根據貴族、個人、民眾這三個工藝制作主體的社會階層性來進行分類,并且創造出“民眾的工藝”即“民藝”這一新概念。
二、手工藝形態的三維特征解析
(一)物質形態:功能導向的造物特征
在手工藝中,形態可分為三種,分別是物質形態、自然形態和實用形態。三者都是工藝的表現形態,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柳宗悅所論述的工藝。物質形態在工藝中體現為經過人類加工制作而成的具體物品的形態,是人類智慧和技藝的結晶,具有明確的功能性,是為了滿足人類在生活、生產、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實際需求而被創造出來的。縱觀中國造物歷程一一從遠古石器,到陶、漆、銅、玉、瓷、金銀、木作家具、文房清供,再到宏大的建筑(宮殿、廟宇、宗祠、民居)與精巧的民間工藝,其共通本質在于:它們皆是由物質形態所構成的器物。根植于中國原始造物藝術的傳統工藝文化,自誕生之初就深深嵌入社會生活。具體器物所承載的技藝與尺度,構建了一個協調物與物、人與物關系的和諧場域。由物質所構成的器物在日常生活中與民眾密切相關,柳宗悅在《民藝文化》中談到對材料制作成為器物的理解。材料是構成器物的基礎,不同地區的材料組成的器物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地域的工藝。
物質形態的核心在于其功能性與人工設計。以古代陶器為例:陶豆作為盛放食物的食器,其高足盤造型(或有蓋)的設計,既便于持取,又能穩妥承物。
陶鬲作為炊器,其標志性的三個袋狀足設計,允許直接在足下生火煮食,極大提高了受熱效率。隔有實用器與明器之分:實用高多為夾砂陶,胎質堅硬、器壁厚實,確保耐用性;明器則常用泥質陶,火候較低、胎質疏松,表面光滑并常施紅白彩繪紋飾,更側重象征意義與視覺表現。其中,豆和鬲被制作成碗、盤、瓶等不同形狀,每種形狀都對應著特定功能:碗用于盛放食物,盤便于擺放菜品,瓶可用于儲存或燃燒液體等。這些都是依據人類生活實際用途而設計的物質形態,反映了人類對材料的選擇、加工工藝的運用和對功能需求的考量。
(二)自然形態:材料本真的美學追求
自然形態是柳宗悅強調的工藝重要組成部分。柳宗悅認為工藝之美是以自然為中心的,因此在談論工藝之美時必須把握自然形態。這里他所談論的自然形態包括自然材料、自然環境和自然理念。
自然環境指的是自然界中的萬物,如山川、河流、動植物等的形態,為工藝創作提供了無盡的素材和創意。工匠們常常通過觀察與領悟自然形態的美和規律,將其運用到工藝作品中,或是直接模仿自然形態進行創作。自然材料包括植物質地(木、樹皮、草、竹、蒲、藤、麻、麥稈、橡膠、棉花等),動物質地(動物皮毛、獸革、鳥羽、蟲甲、貝殼、蛋殼、動物的骨、牙、腳、筋、嘴、蠶絲等),礦物性材料和金屬性材料。但如何在制作器物過程中合理有效地把握人工材料的度,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人工靛藍絲織物和天然靛藍絲織物總結觀點:天然靛藍絲織物作為地方性工藝,對國家工藝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而人造絲織物不論是日本制造還是德國制造,都沒有顯著差異,因此不受當地自然、習慣、傳統的影響而發展。
柳宗悅深刻指出:工藝雖為人工創造,其根基卻深植于自然的饋贈。制作器物,本質上是對自然恩惠的銘記與禮贊。因此,卓越的匠人必須心懷敬畏,充分順應并彰顯材料的天性。唯有在材料與技藝的深度交融與精妙挖掘中,自然蘊藏的內在之美方能全然顯露。
(三)實用形態:民藝精神的核心體現
實用形態強調器物的功能性是首要的,為了更好地實現功能,實用形態的器物往往具有簡潔質樸的造型,沒有過多的裝飾和復雜的設計。柳宗悅認為,實用形態是工藝形態的基礎。從工藝角度看,實用形態是指器物為滿足人們實際生活使用需求而呈現的形態。其核心在于“用”,一切設計和制作都圍繞功能展開,器物生命的維系,根植于其“用”途。一旦脫離實用,其生命便告終結。在談論實用工藝時,必須提到手工藝中包含的個人工藝、貴族工藝和民眾工藝。工藝之美的本質在于實用之美,一切美的創造都應以服務之心為依歸。因此,個人工藝和貴族工藝在形態表現上雖然都是工藝品,但這些工藝品中“看”的因素都超過了“用”的因素,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價高量少,與一般民眾無緣。而民眾工藝是由社會團結協作所構成的,由匠人制作的器物被稱為民藝,是健康的、結實的。柳宗悅認為民藝具有五個顯著特點:第一是為一般民眾制作的器物;第二是以實用為目的;第三是為滿足大眾需求;第四是生產的器物物美價廉;第五是作者都是匠人。
三、手工藝形態的美學價值取向
(一)單純形態的審美理想
從美學角度來看,單純形態是柳宗悅所欣賞的一種形態類別。單純形態在外觀上呈現簡潔、質樸的特點,往往沒有過多的裝飾和復雜的結構。它強調的是形態本身的純粹性,通過簡潔的線條、基本的幾何形狀或者單一的材料質感來展現其美感。柳宗悅倡導“民藝”之美,欣賞單純、質樸的形態。單純形態簡潔明了,體現出一種純粹的美感,能讓人感受到最本真的工藝精神。
(二)“用之美”的評判標準
柳宗悅稱貴族器物為“丑陋”的,而粗糙、普通的器物為“美”。丑陋的器物一味追求“用”,而工藝是指物心的活用。只有用心制作器物,“用”才是必要的,因此要制作有用的器物,需要純粹的有心制作,美的器物必定是有用的器物。單純形態也可以指代單純的繪畫。在柳宗悅眼中,茶具之美并非源于孤芳自賞的珍品屬性,而恰恰根植于其作為大量存在、廣泛使用的日常器具所體現的普遍生命力與樸素親和力。正如民間繪畫《天津繪》插圖,澀澀的稚拙筆勢,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是大量快速制作的單純繪畫。在柳宗悅著來,唯有那些得以天量制作、融入尋常生活的器物,方能真正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從而孕育出深厚而真實的美。單純之美也是“優雅的復雜”,這里指的是器物上的素材,如紋飾、色彩、技術、圖案。比如,磁州窯瓷器與某個清代的五彩瓷器相比,單色的兩三筆繪就的磁州窯就是美的。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有著簡樸純潔的心,或是奇特的紋樣被單純化,但紋樣的精神卻能夠把握物象的精髓,用簡潔的形態來描繪。
四、手工藝形態的文化內涵
(一)地域文化:自然環境與工藝特色
從文化形態的角度劃分工藝,有地域文化特征、傳統技藝文化特征、無名文化特征。其中,柳宗悅強調手工藝在顏色、形狀及素材等方面表現出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和生活習俗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藝文化。從色彩搭配來看,日本東北地區的一些手工藝品可能使用較為深沉、質樸的色彩,體現當地自然環境的厚重與樸實;而京都等地的手工藝則可能偏好更為華麗、鮮艷的色彩,展現都市的繁華與精致。地域資源的差異決定了手工藝材料的不同:靠近森林的地區,木材資源豐富,木雕、木工藝等較為發達;盛產竹子的地方,則有各種精美的竹編工藝品。日本的秋田縣以制作檜木工藝聞名,當地豐富的檜木資源為其手工藝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也使檜木工藝成為秋田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傳統技藝:知識體系的代際傳承
傳統技藝文化形態指的是傳承自先人的技法及知識,是民藝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手工藝歷經積淀,形成了成熟的工藝體系與設計范式。器物的優劣,根本在于匠人對其技藝精髓的領悟與駕馭。這套世代相傳的技藝,正是賦予器物鮮明地方特色、獨特文化標識與深厚國民認同感的關鍵所在。
(三)無名文化:集體智慧的審美表達
無名文化特征體現大眾創作與集體智慧。柳宗悅認為民藝品大多不落款,參與實用工藝的匠人多是無名之輩。這些匠人沒有受過教育、缺少知識、沒有主張,更缺乏對美的辨識能力。但他們為民眾服務,其制作是反復、大量、以實用為目的的。正是在這種不知名事物中體現的美,才值得贊揚。民藝品通常由普通工匠制作,具有秩序之美。這種美源于集體勞動和社會道德的加持,具有“他力”性一一不依靠個人力量,且人人都可擁有。只有通過傳統技法的延續和傳承,才能體現這種美。無名文化形態反映了民藝與大眾生活的緊密聯系,強調手工藝的群體性和社會性,是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美的體現。
(海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陳雅慧(2001—),女,江西宜昌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地域文化與藝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