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美學精神與藝術形式在當代藝術創作中不斷煥發新生。《清明上河圖密碼》通過現代視覺藝術手法,將宋韻文化與傳統戲劇美學有機融合,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意境。作品中的空間敘事、人物塑造與情境營造均體現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審美原則,展現了宋代市井生活的多元風貌。本文旨在揭示中國傳統美學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創新轉化與審美價值,以期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提供新的思考路徑。
一、宋韻文化的美學特質與《清明上河圖密碼》的藝術表達
(一)宋代社會文化審美意蘊與視覺表征
宋代社會文化的審美意蘊體現在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高度融合。在視覺表征上,宋代繪畫告別了唐代的華麗風格,轉向寫實與寫意結合的表現手法,強調自然與生活的真實感。宋畫的留白、構圖與色彩運用均體現了含蓄內斂的美學趣味,追求“氣韻生動”與“形神兼備”。宋代文人畫的興起,使繪畫從單純再現自然轉向表達內心情感與精神境界,形成了獨特的“士天夫畫”傳統。北宋《清明上河圖》作為典型代表,通過散點透視法與豐富的生活場景,構建了立體多元的宋代都市圖景,為后世理解宋代美學提供了視覺文本。
(二)《清明上河圖密碼》對宋韻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清明上河圖密碼》對宋韻文化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將傳統美學元素融人當代視覺語境。作品借鑒傳統《清明上河圖》的空間敘事方式,運用現代視覺設計手法,重構宋代市井生活的多維空間。通過色彩對比、構圖變化與符號象征,作品強化了宋代文化中的戲劇性元素,使靜態畫面呈現出動態敘事效果,并對宋代商業場景進行重新詮釋,體現了對市民生活審美化的關注,彰顯了宋代社會的經濟繁榮與文化多元。《清明上河圖密碼》融合了宋代戲曲表演元素與美學原理,將舞臺表演的時空觀念與程式化表現等特點轉化為視覺藝術語言,形成了跨媒介的藝術表達,拓展了宋韻文化的視覺表現維度。
二、《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戲劇性視覺敘事結構
(一)空間轉換與時間流動:戲劇性場景構建
1.場景串聯與敘事連貫性
長卷畫面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連接點,實現了空間的自然過渡與敘事的連貫。場景之間的銜接既遵循地理邏輯又暗含戲劇性安排,如城郊與城內的對比轉換、橋上與河畔的視角變化等。這種場景串聯方式借鑒了傳統戲劇中的場景過渡技巧,但更加強調視覺語言的流動性。畫面中的自然元素如河流與道路等成為連接不同場景的紐帶,引導觀者視線沿著預設的敘事路徑移動,形成連續性的觀看體驗,體現了傳統戲劇中“一波三折”的敘事節奏。藝術家對場景的編排如同戲劇導演的舞臺調度,每一個空間單元既是獨立的敘事場,又是整體敘事鏈條中的有機環節,構成了完整的視覺敘事體系。
2.多時空并置與戲劇時間觀
作品打破了線性時間的局限,采用多時空并置的表現手法,使不同時間段的活動在畫面中同時呈現。晨市的繁忙、午間的休憩與傍晚的歸家等不同時段的生活場景在畫面中并存,形成了戲劇性的時間壓縮。這種時間處理方式呼應了傳統戲劇中的“一日千里”手法,突破了物理時間的限制。多時空并置使靜態畫面獲得了時間的深度,觀者在觀看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時間的流動與變化,體驗類似戲劇觀演中的時間跨度,增強了作品的敘事張力與藝術感染力。畫面中的光影變化、人物活動與場景布置暗示了時間的流轉,使觀者在空間游歷的同時,也經歷了一次想象中的時間旅行,體驗了宋代都市從朝至暮的生活節律。
3.虛實結合的場景設置
《清明上河圖密碼》結合傳統戲劇“虛實結合”的空間處理理念,通過象征性場景設置,打造了超越物理空間的藝術境界。具象場景如街市、店鋪與橋梁等反映了宋代都市的真實面貌,而象征性元素如特定建筑、自然景觀則暗含抽象意義。這種虛實相生的空間處理,使畫面既有歷史紀實價值,又具藝術想象空間,使畫面超越了單純的景觀再現,達到了“以有限表無限”的藝術境界,展現了傳統戲劇美學中的意境創造。
(二)人物塑造與群像刻畫:戲劇性角色設定
《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人物塑造體現了明顯的戲劇角色特征。各類市井人物如同戲劇舞臺上的角色,具有鮮明的身份特征與行為模式。商販、官員、藝人與游客等不同身份的人物通過服飾、姿態與所處位置得到區分,形成戲劇中各具特色的角色譜系。群像刻畫方面,作品運用了類似戲劇中的“眾場”處理手法,通過人群的分布、疏密與動靜關系,營造出市井生活的繁華景象。人物間的互動關系如同戲劇場景中的角色對手戲,交易、觀望與交談等互動形式構成了微型的戲劇場景。作品對典型人物的刻畫借鑒了傳統戲劇中的角色類型設定,如商人的精明圓滑、藝人的夸張表演與官員的威嚴姿態,均體現了角色化的處理手法。人物形象設計富含戲劇性表現力,形成了獨特的視覺語言系統。
(三)情境營造與氛圍渲染:戲劇性矛盾沖突
《清明上河圖密碼》在情境營造方面呈現出戲劇性的矛盾沖突,通過對比性場景的設置,強化了畫面的戲劇張力。市井喧囂與文人雅致、貧富差距與官民對立等社會矛盾在視覺表現中得到凸顯,形成了戲劇沖突的視覺化呈現。氛圍渲染上,藝術家運用光影變化、色彩對比與構圖關系,創造出不同的情緒基調,如繁華市集的熱鬧氛圍、河岸茶樓的閑適氣息與官府周邊的肅穆感等,類似于戲劇中通過燈光、音效營造的場景氛圍。這種情境設置與傳統戲劇中的“情境交融”理念相通,將人物置于特定環境中,通過環境與人物的互動關系展現社會生活的多樣面貌,增強了畫面的戲劇感染力與審美張力。畫面中的氣象變化與時令特征被賦予戲劇性意義,如晨曦微光與暮色四合等自然現象,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環境因素,體現了傳統戲劇中“情景相生”的美學原則。
(四)視角轉換與敘事節奏:戲劇性視覺節律
該作品在視角轉換與敘事節奏上展現出了鮮明的戲劇性特征。通過視角的不斷變換,如俯瞰、平視與特寫等多種觀看方式的交替使用,引導觀者的視線流動,形成了類似戲劇中鏡頭切換的效果。這種視角轉換增強了觀看的節奏感,使靜態畫面具有動態敘事特質。敘事節奏方面,空間布局呈現出疏密有致的結構,繁忙的市集與寧靜的河畔交替出現,形成了類似戲劇中“起承轉合”的節奏變化。畫面中的視覺元素按照特定規律組織排列,創造出視覺上的節奏感與韻律美,如建筑物的高低錯落、人物的疏密分布與色彩的冷暖交替等,均體現了戲劇性敘事中的節奏控制手法。作品借鑒了傳統戲劇中“板眼”的節奏概念,通過視覺元素的重復與變奏,形成了富有韻律感的視覺語言,使觀者感受到類似戲曲表演中的節奏變化與情緒起伏,增強了視覺體驗的戲劇張力。
三、傳統戲劇美學原理在《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應用與創新
(一)程式化表現:戲曲藝術形式的視覺轉譯
該作品將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現原理轉譯為視覺藝術語言,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系統。戲曲中的程式化表現體現在人物動作、表情與場景設置的規范化處理上,《清明上河圖密碼》借鑒這一原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了類型化處理手法,如商販、官員與藝人等角色通過固定的視覺符號得以識別。場景設置上也體現了程式化特征,市井、河畔與官府等空間環境通過特定的視覺元素組合呈現,形成了具有規范性的視覺表達。傳統戲曲中的表演程式,如“四功五法”在畫面中轉化為構圖規則與視覺節奏,人物動態的刻畫借鑒了戲曲表演中的定式動作,將瞬間定格為永恒,賦予靜態畫面以動態感。這種程式化表現不同于簡單復制,而是對傳統美學原理的創造性轉化,使作品在保持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展現出當代藝術的創新活力。
(二)寫意與寫實:傳統戲劇表現手法的視覺重構
視覺藝術家對傳統戲劇“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進行了重構,展現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中國傳統戲劇強調“形神兼備,以形傳神”,在表演中追求形似與神似的統一。在視覺表現上繼承了這一美學原則,對宋代社會生活既進行寫實描繪,又融入寫意表現,作品中的建筑、街道與河流等環境元素采用了寫實的手法,細致刻畫了宋代都市的物質景觀,而人物形象與生活場景則融入了寫意色彩,通過夸張變形、情景組合等手法,表達了創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審美理念。這種寫實與寫意的結合,突破了單純再現的局限,形成了“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境界,使作品既具有歷史文獻價值,又超越了具象再現,達到了意境表達的藝術高度,體現了傳統戲劇“寓情于景”的美學追求。
(三)聲色韻律:戲曲音樂美學的視覺呈現
創作者創造性地將傳統戲曲的音樂美學原理轉化為視覺韻律,形成了獨特的“聲色韻律”表現,傳統戲曲中的“板腔體”結構、“起承轉合”的節奏變化以及“板眼”的節奏控制,在畫面中通過視覺元素的組織與安排得到呈現。構成中的疏密變化、色彩的冷暖對比與線條的剛柔起伏,形成了類似音樂節奏的視覺韻律,場景轉換與情境變化也體現了戲曲音樂中“過門”的功能,起到了銜接與過渡的作用。傳統戲曲中的旋律特性,如起伏、回環與漸進等,在視覺流動中得到對應表現,觀者在視覺游歷過程中,仿佛能感受到類似聽戲時的節奏感與情緒變化,這種聲色韻律的視覺轉化,使靜態的畫面具有了動態感與時間維度,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實現了傳統戲曲“聲情并茂”的美學效果。
(四)舞臺空間:戲劇表演場域的平面藝術重塑
中國傳統戲劇舞臺具有高度抽象性與象征性,通過簡約的舞臺布置與豐富的表演程式,構建出虛實結合的表演空間。《清明上河圖密碼》借鑒這一空間觀念,創造了多層次的視覺空間,作品突破了透視法的限制,采用了類似戲劇舞臺的多焦點空間處理方式,使不同區域的場景同時呈現,形成了時空交錯的視覺效果。畫面中的建筑物、街道與河流等環境元素既是具體的場景,又具有象征意義,類似于戲劇舞臺上的道具與布景,具有多重功能。藝術家通過前景與背景、主景與配景的層次安排,創造出觀演關系的視覺表達,使觀者既是欣賞者,又仿佛成為畫面中的參與者,體驗沉浸式的藝術感受。
四、結語
《清明上河圖密碼》通過視覺藝術語言重塑宋韻文化,將傳統戲劇美學精髓轉化為當代藝術表現,作品中的程式化表現、寫意精神與韻律節奏及空間構建,呈現了戲劇美學與視覺藝術的創新融合。這種藝術實踐不僅拓展了視覺表現的維度,也為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下的轉化提供了范例。在全球化背景下,從《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創作經驗可見: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需要建立在對文化本質的深刻理解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古老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環境中煥發持久生命力。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李瑤楠(2003—),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戲劇影視文學、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