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市舞蹈家協會與南京市歌舞劇院等聯合創作的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以東普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現存大英博物館摹本)為靈感,通過古典舞的手法和文物擬人化的創作視角,在短短8分鐘內,講述了一場文物盼歸的故事,在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比賽中備受好評。本文從擬人化敘事、情感共振與文物活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探討其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接連文物實體與民族認同感,從而進一步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擬人化敘事之文化主體認同
(一)身體空間的歷史性隱喻
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創作的核心不在于對傳統書畫的單純模擬,而是使畫作中的人變為具有主體意識的“人”,將靜止的畫卷轉化為動態的身體敘事。舞蹈作品通過兩種不同的身體空間形態形成歷史隱喻:其一是禁錮的“蒼老女史”一身著灰色素衣的舞者受困于象征大英博物館展柜的玻璃裝置中,肢體呈現出受制于玻璃裝置的機械式動作;其二是象征文化生命延續的“年輕女史”一運用暖色調的服飾和“揚袖”“搭袖”“繞袖”等,呈現青年一代欣欣向榮的景象。舞蹈設計中充分利用身體空間,采用高低錯落的簡單構圖,使舞蹈一開場就渲染出“凝固歷史”與“流動當下”的鮮明對比,即“蒼老女史”在高臺上的掙扎與“年輕女史”舒展的姿態。在結尾處同樣采用了這個高低錯落的對比:領舞演員從舞臺下場口往舞臺上場口緩緩行去,最后卷起卷軸并抱著卷軸不得不重新爬上玻璃裝置臺,痛心回望回不去的故鄉,暗示故鄉終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這種空間藝術的呈現方式,貫穿于作品始終,使舞蹈不僅是身體的言說,更是空間的呻吟吶喊。
(二)眼神和服飾的跨媒介演繹
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通過眼神關系和服飾質感的擬人化敘事處理,打破了“舞-畫”的創作媒介界限,實現了從畫到舞的詩意性表達,詮釋了傳統書畫跨媒介演繹,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眼神關系的微妙處理。故宮博物院書畫專家金運昌先生曾說《女史箴圖》的美“傳神寫照,皆在阿堵中”,即《女史箴圖》的美關鍵在于眼神,眼神能夠穿透你的內心,激起你的熱情。在唐代摹本(局部)中有這樣一個畫面:一位美麗的妃子眼神凝視正前方,其飄帶逆風飛揚的樣子象征著她追趕前方男子的迫切心情;而這名男子的態度卻與之大相徑庭,他轉身回避且面色慌張、神色驚恐,這種眼神樣貌將其內心的不愿意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中對于眼神的考究也亦是如此,舞蹈開頭一束定點光打在“蒼老女史”身上,她猶如提線木偶般死板僵硬、眼神空洞渙散,凝視著舞臺前方,到了一分半左右音樂旋律開始變緩,“蒼老女史”逐漸從玻璃裝置車臺上下來,眼睛四處張望且漫無目的地游走于舞臺之上?!澳贻p女史”的出場仿佛點亮了“蒼老女史”前行的燈塔,年邁的“蒼老女史”開始亦步亦趨模仿“年輕女史”律動的節拍。
其二,服飾質感的復刻還原。在畫作“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中,畫家將衣紋衣服輕薄如紗的質感呈現得十分逼真,好似一件件衣服都真實地在觀眾面前展現,畫作中每件衣服都均勻地下垂于地面,緊緊貼合著女性纖細的身材,展現出古代女子的典雅高貴的氣質。而在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中,服化道均源自對歷史史料背景的深度研究和對畫作的復刻還原,舞臺上“年輕女史”和“蒼老女史”服飾質感也都盡量向畫中女子衣帶如春蠶絲般細密的質感靠攏,即薄如青絲、柔軟舒適。這種對于服飾的深度還原使畫中女子躍然紙上,讓千年古畫重新活起來,把中國古典藝術中女性的含蓄典雅之美,變成現代人可感知的節奏韻律。
二、情感共振之文化記憶覺醒
(一)共情體驗的生成路徑
共情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概念,指的是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作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而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的共情體驗正是建立在個人真實經歷與集體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從領舞演員腰部受傷仍堅持帶傷演出時的真實經歷,到“蒼老女史”受困于玻璃裝置中的機械式肢體語匯,再到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流失海外,落人大英博物館的真實事件,這些都構成了敘事共情的生成路徑。舞蹈將原畫中對女子進行的道德訓誡,演繹為“蒼老女史”反復抓取畫軸卻屢次撲空的場景,這一行為象征著女子對封建枷鎖的反抗,也是暗喻《女史箴圖》被大英博物館數次錯誤修復導致絹絲開裂和掉粉斷裂的史實。臺上臺下、觀眾演員之間零距離的直觀接觸,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使舞蹈超越了單純的觀演體驗,成為喚醒文化記憶的集體共識。
(二)情感張力的符號建構
以情動人、以情傳神,舞蹈中的情感是最真實的、最質樸的、最動人的。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通過色彩符號、動作語匯差異、燈光色彩變化、水袖技法等多重符號強化情感張力的表達,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色彩符號形成明暗對比。中國傳統服飾歷史悠久、傳承有序、自成體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美學精神和民族特質,十分有考究。在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中,服飾色彩亦是情感表達的直接映射。舞蹈中“蒼老女史”身著灰色素衣,這種刻意制造的灰褐色似乎在隱喻《女史箴圖》保存不當從而導致褪色掉落痕跡。而“年輕女史”穿著橙紅衣裳,艷麗的服飾與擲地有聲的動作形成同頻共振?;疑[喻流失海外的灰色陰霾,橙紅色寓意青年一代的希望曙光。
其二,動作的不同強化人物身份。舞蹈中“蒼老女史”多以機械式、下沉和地面動作為主,四肢略顯強硬,極少與”年輕女史”有真正意義的語匯交流,呈現出一種束縛之感。反觀“年輕女史”綿延式的流動,步伐矯捷,身姿挺拔,視線堅定。領舞演員和群舞演員的動作絕非簡單對比,而是希望借此凸顯壓抑與希望,以此強化人物身份,展現出一幅溫暖的圖景,即“蒼老女史”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懷念,歷經波折后試圖回歸家園擁抱故鄉的親朋好友,而故鄉的同伴依舊充滿熱情迎接她的到來。
其三,燈光交替勾勒情緒變化。燈光之于舞臺不僅是照亮舞者的工具,更是情感的催化劑。在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中,燈光冷暖色調交替,不僅呈現了技術層面的視覺效果,更是傳遞了思鄉復雜情感。開場一束冷色調的定點光聚焦于“蒼老女史”身上,將觀眾帶到一種惆帳、寂靜的氛圍中,強化了“蒼老女史”漂泊無依的凄涼之情和在歷史進程中孤獨無助的困境。而“年輕女史”群舞段落則采用暖光漫射,暖光如同蜜蜂采蜜一般將歡樂洋溢于整個舞臺,點燃了“蒼老女史”內心的堅守和熾熱的鄉愁。
其四,水袖技法詮釋沉重情感。中國古典舞水袖是從傳統戲曲水袖中脫胎出來的一種新的舞蹈藝術形式,并漸漸地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審美形態和特征。時至今日,中國古典舞劇自中水袖技法的運用數不勝數,而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中的水袖運用不僅停留在動作層面,還成為古今延續的紐帶,在一收一放的舞姿對比中將沉重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過往的眾多作品側重于水袖行云流水的運動路線,而《思鄉切·女史箴圖》反其道而行,運用厚重的搭袖、繞袖、揚袖等,強調動作的頓挫和張力,消除了傳統水袖柔美的意境,將盼歸而不得的情感渲染至頂峰。這種全新的處理方式恰似游子對故鄉的叩問一一漂泊在外祈求團圓卻遺憾收場的孤寂訴說。
三、文物活化的舞臺實踐
(一)舞臺裝置的符號化敘事
舞臺裝置對舞蹈表演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的舞臺裝置成為舞蹈敘事的延伸,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裝置道具訴說線性時空。整個作品運用了兩個大型裝置道具貫穿舞蹈始終。舞臺上放置的高度約160cm的車臺,代表大英博物館展示柜,成為“蒼老女史”囚籠的象征。每當“蒼老女史”爬上車臺,跪在車臺,或是蜷縮在車臺,都能超越道具本身的職能,賦予舞蹈更深刻的內涵。除此之外,該舞蹈還使用傳送帶裝置道具模擬畫卷展開的全過程,車臺的行駛路線與傳送帶的路徑重疊,機械式的運動速度,營造了“景動人不動”的視覺場景,隱喻了文物盼歸的歷史進程。
其二,絹布裂變營造雙重時空。絹布的材質本身就具有脆弱性的指向意味,這種特質與舞蹈相互映襯,為絹布斷裂埋下伏筆。舞蹈4分40秒左右舞臺空間悄然裂變,此時左側“年輕女史”縱向排列不斷逼近舞臺前區,流動著的衣袖在空中肆意飛舞,與此同時“蒼老女史”句僂著殘軀的身體從“年輕女史”身后扯出一批絹布,這一“扯”充滿著不可抗拒的力量,同時也是厚重歷史時間的積淀。隨后絹布突然斷裂,“蒼老女史”猛然回頭看向舞臺正左方且雙膝跪于地面。這一“跪”訴說著深深無奈之情,此時舞臺之上形成雙重時空的鮮明對比,隱喻文物修復過程中不可逆轉的事實。整個斷裂的過程沒有任何高難度的技術技巧和華麗的舞蹈動作,僅僅通過一“扯”一“跪”這兩個動作,表達了文物斷裂的狀態和“蒼老女史”悲痛難忍的情感狀態。
(二)青年表達和文物盼歸的實踐探索
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的表演者由18位平均年齡19歲的青年演員組成,其肢體語匯呈現出鮮明的青春特質。這種創作方式體現了文化傳遞的青春典范,即青年群體通過自身實踐介人文化遺產活化保護。以青年為主體的創作理念與“文物盼歸”的議題相呼應,舞蹈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反映中國文物百年流失與回歸的國運變遷。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珍惜時代機遇,正確認識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自覺承擔社會責任,讓青春在火熱實踐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從藝術領域拓展延伸至社會文化領域,既是舞蹈身體語匯與文物實體的深刻共鳴,又是中國古典舞全新的實踐探索路徑。
四、結語
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以顧愷之的傳世畫作《女史箴圖》為靈感,在8分鐘之內通過光影交錯營造了古今遙相呼應的氛圍。本文主要從擬人化敘事、情感共振和文物活化三方面探討以舞蹈身體語匯踐行文物活化保護工作的全新實踐方式。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當代詮釋,更是以藝術的形式接連文物實體與民族認同一一讓沉睡的文物通過身體語匯言說,使斷裂的歷史通過情感接連。青年一代應在文物活化保護和傳承工作中承擔起重任,努力成為優秀的行動者和傳播者,守護好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未來,如何以舞蹈藝術講好中國故事,以舞蹈藝術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文物一藝術一觀眾”之間的對話,將是文藝工作者不懈努力探索的重要方向。
(湖南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劉琴(1975—),女,湖南株洲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舞蹈編導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