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一體化發展的今天,中國非遺之傳統技藝(以下簡稱“傳統技藝”)面臨著傳承群體縮小、傳播渠道單一、青少年接受程度不高等現實問題。在這種環境下,數字化技術作為文化保護的重要手段,為傳統技藝的傳承提供了無限可能。本文從理論向實踐輸出的角度,分析數字化技術在非遺領域的實踐和應用,總結其傳承和創新的規律,提出可操作性強的傳承策略,在關注技術發展與文化保護雙重需求的同時,聚焦傳統技藝數字發展路徑,為破解傳承困境、實現非遺技藝的振興和傳承提供更多有效解決方案。
一、傳統技藝的數字化發展概述
傳統技藝的數字化發展,本質上是從簡單的技術應用向深度融合轉變的過程。在初期數字化發展中,從業者利用相機等工具記錄傳統技藝的各個工藝步驟,通過文字整理、傳承人口述等方式,為珍貴的非遺拍攝了各種靜態照片。隨后,在智能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下,數字化開始為非遺注入了更多的生命活力,三維(ThreeDimensions,3D)掃描技術可以更好地捕捉器物立體形態,為這些珍貴的文物進行精準數字克隆,還借助運動捕捉系統記錄下傳承人的每一個細微技術動作,這種方式讓非遺從平面畫像轉變為生動且極具活力的立體模型。在現階段的智能交互數字化階段中,人們還可以通過佩戴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VR)設備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可以走進數字化的非遺作坊,跟隨虛擬傳承人的腳步進行拉壞、雕刻等技藝學習。甚至可以通過打開手機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掃描相關二維碼,在數字導師的幫助下看到更為細致、生動的工藝解析,讓非遺學習從枯燥、乏味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量身定制的個性化學習體驗。未來,云計算平臺的加入更是可以將傳統技藝打造為一個數字文化超市,不僅能夠將國內的各種非遺資源進行分類存儲,確保用戶可以隨時調用、查詢,還可以為國際友人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在跨地域的資源共享中讓傳統技藝真正突破地理限制,形成一種沒有邊界的文化網絡,為世界的文化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二、傳統技藝的數字化傳承原則
(一)技術適配性原則
數字化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路徑,其技術方案的選擇需要建立在對傳統技藝本質的深度分析之上。在具體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從適配性原則入手對其內在的技藝核心要素展開分析。無論是傳統技藝的肢體動作軌跡還是繪畫材料工藝中的物理、化學特質,都要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展示,在高速攝像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軌跡識別技術的慢動作播放中,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技藝的神奇與不朽;而對于一些傳統漆器工藝作品而言,則需要通過引入溫濕度傳感器和材料仿真系統對大漆干燥曲線進行展示,為漆器的制作學習提供更多參考。只有這樣,各個環節的試錯成本才能夠在數字孿生技術的作用下得到降低,為匠人經驗轉化為可量化的工藝參數提供支持,讓數字化賦能成為易于傳承的金鑰匙。
(二)文化完整性原則
在文化傳承的數字化進程中要始終秉承文化完整性原則,運用各種先進數字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靶向定位的記錄保存,在維持非遺原貌的前提下,避免由于不當的數字化手段接觸所導致技藝本身出現的扭曲現象。為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精準還原傳統技藝全貌,從業者要引入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從不同角度對數字化過程展開考量。對于傳統技藝的數字化保護而言,要特別保留傳統技藝中的“骨架”特征,將一些凝結著世代經驗的操作細節以高精度掃描技術進行捕捉,記錄下其內在的力度、結構等變化,讓后人可以透過屏幕觸摸到傳統技藝的“肌肉記憶”。讓非遺在數字時代“既看得見,也能夠讀得懂”,為后人領略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魅力提供平臺。
(三)教育性原則
在傳統技藝傳承中,還應該發揮其內在的教育性原則,讓先進科技始終服務于各種學習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構建數字化的傳承體系實現教育價值的輸出,運用虛擬仿真技術還原傳統技藝中的古法繪制流程,并在AI算法的支持下根據初學者的認知特點打造個性化教學反饋;還可以通過開發交互式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AR)教材,讓學習者透過屏幕識別出各種模擬的雕花、髹飾等技藝,在有針對性的體驗下完成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將原本只能口傳心授的經驗轉變為可量化、可評估的教學細節,為全面推動傳統工藝教育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貢獻力量。
三、傳統技藝的數字化傳承路徑
(一)數字化檔案的建設利用
傳統技藝作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做好其保護和傳承工作,不僅是對過往歷史的尊重,更是未來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傳統技藝保護方式受限于技術、資源、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存在種種弊端,而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為傳統技藝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在開展傳統技藝數字化的傳承中,從業者借助各種主題的數字博物館實現對文化基因的轉化,利用先進的3D掃描與多光譜成像技術,將非遺工匠的動作轉化為可 360° 觀看的數字模型,即便是一些紋理細節都能夠得到清晰展現。此外,還要結合實際傳承研究工作的需要,對這些數字資料進行統一編碼,建立電子標簽系統,確保檔案內容的真實性和精準性。還要在此基礎上發揮傳統技藝知識圖譜優勢,將師徒傳承譜系以及材料配方體系等知識要點打造成為可視化的關系網絡,實現從經驗傳承到數據驅動的轉型。筆者相信在這種結構化數字資源的支持下,會有更多人民群眾走進傳統技藝學習中,在突破傳統傳承空間限制的同時,為傳統技藝的保護和發展奠定數字基礎。
例如,在進行蘇繡的數字化傳承中,蘇州非遺保護中心通過聯合知名科技企業打造了云上繡坊平臺。技術人員通過手持式3D掃描儀對蘇繡大師的“劈絲、穿針、打籽”等工藝美術技法進行毫米級追拍,還利用16光譜段成像技術捕捉到不同角度的絲線光澤漸變規律,最終生成兩千多個動作節點的數字工法庫。訪問者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輸入自己所需的針法類型、絲線配比以及底料處理等關鍵詞,通過AR眼鏡開展實時學習,在“放大、慢速播放”等操作下精準比對自身技法與標準模型所存在的細微差異。此外,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技藝,該數字化檔案平臺在實踐應用中還能夠充分發揮知識圖譜作用,將多名蘇繡傳承人的師承關系、創新作品以及獲獎情況等信息制作成為一張動態網絡。當用戶搜索“亂針繡技法”時,多媒體平臺就可以同步呈現該針法的起源、當代改良案例以及相關教學視頻,在提供基礎技法教學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創新空間。
(二)在“元宇宙”平臺中實現創新傳承
傳統技藝的數字化傳承還可以在“元宇宙”這一前沿技術中展開實踐,通過融合虛擬現實技術、區塊鏈和AI等內容打造不同主題的數字非遺平臺,在突破時間與空間局限的過程中讓古老的手藝在虛擬世界中煥發新的生機。在元宇宙的非遺作坊環境下,學習者可以借助VR設備化身為數字學徒,手持“虛擬刻刀”在數字竹材上進行雕刻,在力反饋裝置的作用下模擬真實切割的手感,即便是細小的木屑飄落聲音都能夠清晰呈現。在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環境下,傳統技藝的學習升級為具體的互動性文化實踐。此外,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傳統技藝的數字化傳承還可以通過非遺數字藏品體系對相關虛擬作品進行NFT確權,在保障知識產權的同時根據需要打造獨特的數字傳承檔案,在虛實交融的傳承過程中最大限度降低材料損耗和學習門檻,利用互聯網優勢建立起跨國界的文化共同體,讓不同膚色的數字學徒都可以在云端學習那些已經失傳的鏤空雕花技藝,確保非遺基因在賽博空間中實現創新轉變。
例如,在進行東陽木雕傳統工藝的非遺傳承過程中,國內外的學習者可以利用元宇宙入口形成數字化身,在虛擬作坊中選擇清代纏枝蓮紋浮雕相關學習板塊,隨后系統會隨機調取故宮博物院藏品的3D掃描數據為學員呈現 1:1 的數字木料,其紋理密度和硬度均與真實香樟木保持高度一致。當學員遇到學習困難時,AI導師會閃現在其面前,利用骨骼追蹤技術分析學習者手腕翻轉的角度,檢測運刀軌跡偏離并進行語言提醒,通過對比“斜鏟平推”正確技法反饋,在虛擬的數字木料表面顯示紅色警示光斑,同時播放老藝人的錄音提醒“刀要穩、心要靜,不可急于求成”。通過這種多維度的反饋機制,初學者可以在3.5小時內掌握這項技藝的基礎刀法,比傳統的師徒制教學效率提升3倍。這不僅使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在賽博空間重獲新生,也為傳統技藝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動力。
(三)傳統技藝的跨界融合
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傳統技藝傳承逐步完成了保護式的創新融合。在數字科技的支持下,一些瀕臨滅絕的傳統技藝慢慢“活了過來”,學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在五感體驗中感受到古老藝術的魅力。此外,傳統技藝的跨界融合還在本質上突破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文明的阻隔,通過精密的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成為可交互的數字資產,讓傳統技術工藝與時代音符碰撞、融合。在虛擬現實技術的作用下,非遺匠人創造的千年榫卯結構能夠在虛擬世界中與現代裝修視圖融為一體,用戶在VR設備的幫助下可以親手組裝數字化的榫卯家具,感知傳統技藝在現代裝修領域中的應用。這種技術賦能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非遺數字孿生體,在數字技術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融合中煥發新的活力,使非遺保護真正從博物館式的靜態保存過渡到動態演化,最終實現文化記憶的薪火傳承。
例如,在《千里江山圖》的數字化傳承中,從業者將礦物顏料成分與筆觸軌跡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資源,幫助觀眾借助平板設備進行鑒賞,在觀察青綠山水微觀肌理的同時,通過佩戴AR設備親眼見證絲線在虛擬織機上作畫。此外,為了讓學員和觀眾深度參與非遺傳承融合,還需借助非遺工藝游戲化學習App,將蘇繡針法、景德鎮拉坯等技藝轉化為闖關互動游戲,當他們完成虛擬任務時即可解鎖真實的工藝材料包,實現線上學藝到線下實踐的無縫銜接。在創作端,發揮AI輔助設計優勢,根據用戶上傳的傳統工藝圖案自動生成數字化設計稿,對接3D打印服務,讓普通非遺愛好者也能定制專屬的非遺作品。
四、結語
非遺之傳統技藝的數字化傳承研究必須從與時俱進的發展角度展開思考,利用數字檔案建設、仿真平臺展示和多媒體傳播等方式,全面推動傳統技藝的有效傳承。筆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更多從業者能夠積極參與到這項課題的研究中,為傳統技藝的傳承提供無限可能。
(濟南市園林綠化工程質量與安全中心)
責任編輯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