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源遠流長的詩詞文化長河中,花卉意象猶如繁星閃爍,其中菊花意象以其獨特的魅力與深厚的內涵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菊花,作為自然界中的一種花卉,不僅以其艷麗的色彩、多變的花形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歷代文人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蘊與美學價值。從先秦時期開始,歷經漢魏六朝的發展,到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再至元明清的傳承演變,菊花意象的運用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詩詞史。詩人們或借菊抒情,或托菊言志,使菊花從單純的自然物象升華為富有詩意與哲理的文化符號。不同時代、不同境遇的詩人,在菊花這一意象上寄托了各自獨特的情感與思考,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菊花意象美學。基于此,本文通過對相關古詩詞的剖析,研究菊花意象的歷史淵源,揭示菊花意象的美學內涵。
一、菊花意象的歷史溯源
(一)先秦時期:菊花意象的萌芽
菊花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極為悠久,早在先秦時期,諸多古籍中便已出現關于菊花的記載。《禮記·月令》中“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簡潔地描繪了在農歷九月,菊花綻放黃色花朵的自然景象,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對菊花的花期與物候特征有了清晰的認識。而在文學領域,詩人屈原在其不朽之作《離騷》中寫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雖未對菊花進行過多的意象渲染,但將菊花納入詩句之中,以飲露餐英的行為,側面展現出一種高潔、超凡的追求,為后世菊花意象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魏晉時期:菊花意象的發展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治環境復雜,文人士大夫們在亂世中尋求精神的寄托與慰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菊花意象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豐富。東晉詩人陶淵明堪稱菊花意象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人物。他一生熱愛自然,厭倦官場的污濁與虛偽,毅然歸隱田園。在其詩作中,菊花頻繁出現,成為其詩歌的重要意象之一,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詩人在東籬之下悠然采菊,不經意間抬頭望見南山,這幅畫面寧靜而和諧,菊花與南山相互映襯,營造出一種悠然自得、超脫塵世的意境。在這里,菊花已不僅僅是一種植物,它成為陶淵明歸隱生活的象征,代表著他對寧靜、自由、閑適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出一種隱者的超然灑脫之美。
(三)唐宋時期:菊花意象的鼎盛
唐宋時期,詩詞文化達到了巔峰狀態,菊花意象也在這一時期迎來了發展的鼎盛階段。
唐代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詩人們的創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在他們的筆下,菊花意象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元的面貌。有的詩人延續了陶淵明對菊花高潔品質的贊美,如元稹在《菊花》中寫道:“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人被環繞房屋的秋菊所吸引,繞著籬笆觀賞,不知不覺太陽已經西斜。他直言并非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在百花凋零之后獨自開放,這種堅韌與高潔的品質讓詩人為之傾心。此詩通過對菊花花期特點的描寫,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與贊美。
宋代,詩詞創作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更加注重情感的細膩表達與哲理的深入思考。在菊花意象的運用上,也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女詞人李清照,一生歷經家國變故,其詞作情感深沉,細膩動人。在她的筆下,菊花常常成為抒發情思的重要載體,如“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在重陽節的黃昏,詞人在東籬下飲酒,菊花的暗香縈繞在衣袖間。此情此景令人傷感,秋風乍起,卷簾而入,她覺得自己比那黃花還要消瘦。這里的菊花,承載著詞人對丈夫的深切思念與孤獨寂寞的情懷,營造出一種凄美、傷感的氛圍,展現出菊花意象在情感表達上的細膩與深沉之美。
(四)元明清時期:菊花意象的傳承與演變
元明清時期,詩詞創作在繼承唐宋傳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菊花意象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傳承與演變。元代,由于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文人的地位相對較低,許多文人在無奈之下選擇隱居山林,寄情于山水田園之間。在他們的詩詞作品中,菊花意象依然延續了以往的隱逸、高潔等內涵,成為他們表達對寧靜生活向往與堅守自身品格的重要象征。
二、菊花意象的美學內涵
(一)隱逸之美
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世后,菊花便與隱逸生活緊密相連,成為隱者的象征,展現出獨特的隱逸之美。在古代,許多文人雅士胸懷壯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現實往往充滿挫折與無奈,官場的黑暗、政治的腐敗讓他們深感失望與疲憊。于是,他們選擇遠離塵世的喧囂,回歸自然,過著寧靜、閑適的隱居生活。而菊花,因其生長環境多為幽靜的山林、田園,花朵淡雅清新,不與百花爭艷,這種特性與隱者的心境和生活方式相契合,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寄托隱逸情懷的最佳選擇。
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人應邀前往友人的田舍做客,綠樹環繞著村莊,青山在城外斜立,環境清幽寧靜。而“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句,不僅表達了詩人與友人之間真摯的情誼,更體現了詩人對這種田園隱逸生活的喜愛與向往。在重陽佳節,與友人一同賞菊飲酒,遠離塵世的紛擾,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菊花成為這種隱逸生活的生動寫照,散發著一種寧靜、平和的隱逸之美。
又如,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詩中通過對陸鴻漸居所環境的描寫,展現了一位隱士的生活狀態。陸鴻漸的家靠近城郭,一條野徑通向桑麻深處,近處籬笆邊種滿了菊花。雖然秋天到了,菊花尚未開放,但從這“近種籬邊菊”的細節中,便可著出主人心性高潔,志趣淡雅,與菊花的氣質相融合。而主人常常進山,歸來時已是日落西山,更凸顯出他遠離塵囂、逍遙自在的隱士風采。整首詩以菊喻人,將菊花的隱逸之美與人物的精神境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讀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美好。
(二)高潔之美
菊花傲霜綻放的特性,使其成為高潔品質的象征,在古詩詞中展現出高潔之美。在百花凋零的深秋時節,菊花卻能迎著寒霜獨自開放,其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和不畏嚴寒的精神,讓古代文人墨客為之贊嘆。他們將菊花的這種特性與君子的高潔品格相類比,借菊花來表達自己對高尚品德的追求與堅守。
屈原在《離騷》中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來表明自己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雖然此時菊花的意象尚未完全成熟,但將其作為高潔象征已初見端倪。到了東普,陶淵明進一步將菊花的高潔之美發揚光大。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寫道:“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詩中的菊花在山林中綻放光彩,與青松一同傲立在山巖之上,展現出貞秀的姿態,成為霜雪中的豪杰。陶淵明對菊花的贊美,實則是在表達自己如菊花般堅守本心、不為世俗所動的高潔情操。
唐代詩人鄭谷在《菊》中也有類似的表達:“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詩人告誡王孫貴族不要將菊花與蓬蒿相比,在重陽節時,菊花常被人們插在鬢邊。它在秋露的滋潤下香氣四溢,彌漫在池岸,從不羨慕那高居于瓦檐的植物。因為菊花雖生長在平凡的角落,卻有著高潔的品質。這首詩通過對比,突出了菊花不慕虛榮、堅守自我的高潔之美,也反映了詩人對這種品質的高度贊賞與追求。
(三)傷感之美
在古詩詞中,菊花意象常常被用來烘托傷感的氛圍,表達詩人內心的憂愁、思念等情感,展現出傷感之美。這種傷感之情往往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特定的情境相關。
李清照作為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其詞作情感細膩,多抒發個人的身世之感與情感波折。在她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在重陽節這個本應與親人團聚的日子里,詞人卻獨自一人在東籬下飲酒,菊花的暗香縈繞在衣袖間,更增添了她內心的孤獨與寂寞。西風卷簾,她看到那在風中搖曳的菊花,聯想到自己因思念丈夫而日漸消瘦的面容,覺得自己比黃花還要憔悴。這里的菊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詞人情感的寄托,它承載著詞人對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因孤獨寂寞而產生的傷感,營造出一種凄美、哀怨的氛圍,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菊花意象所蘊含的傷感之美。
杜甫在《秋興八首·其一》中寫道:“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當時杜甫遠離故鄉,又逢秋天,看到叢菊再次開放,不禁產生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叢菊兩開他日淚”一句,強調了菊花已開兩載,詩人漂泊在外兩年未曾回家,每一次看到菊花綻放,都讓他淚流滿面。這里的菊花成為詩人思念故園、感慨身世的情感載體,在蕭瑟秋景的襯托下,更顯其傷感之美,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在亂世中漂泊無依的愁苦心境。
( φ )豪邁之美
黃巢的詩作賦予了菊花豪邁之美,使其成為勇敢堅強的斗士象征。在他的筆下,菊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柔弱花卉,而是充滿了力量與豪情。
在《不第后賦菊》中,黃巢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的開篇“待到秋來九月八”,點明了時間,給人一種期待感。“我花開后百花殺”,一個“殺”字,盡顯菊花的霸氣,當菊花盛開之時,百花都已凋零,它成為秋天的主宰。“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進一步描繪了菊花盛開時的壯觀景象,其香氣沖天,彌漫整個長安,仿佛整個城市都被披上了黃金鎧甲,充滿了威武之氣。黃巢借菊花抒發了自己的壯志豪情,他將自己比作菊花,展現出一種豪邁奔放、氣吞山河的美學風格。這種對菊花意象的創新運用,使其在豪邁之美的表達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與心靈沖擊。
三、結語
古詩詞中的菊花意象歷經千年的發展演變,從先秦時期的萌芽,到魏晉的發展、唐宋的鼎盛,再到元明清的傳承與創新,其美學內涵不斷豐富。它不僅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獨特而璀璨的文化符號,更是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生動體現,對后世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安徽省華佗中醫藥研究院;2.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
基金項目:2024年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承創新項目“‘北華佗’醫學文化傳承創新路徑研究成果”(2024CCCX099)。
作者簡介:時光(1984—),女,安徽毫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藥文化與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