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的數字化轉換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對其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以“畫游千里江山一故宮沉浸藝術展”(以下簡稱“畫游千里江山”)為例,該展覽使用數字技術將《千里江山圖》這一國寶級傳世名畫轉化為動態數字長卷,通過動態渲染技術和時序切換系統,生動展現破曉、白晝、雨后、黃昏、月夜五種山水意境。這種數字化轉換不僅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形式,使觀眾能夠近距離感受“動起來”的千古名畫,還通過沉浸式數字光影交互技術,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觀眾的參與感。該展不僅探索了數字化傳播的新方式,實現了傳播效果的倍增效應,還為中國畫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參考。既有助于在保留藝術特性的同時釋放巨大發展潛力,又有助于觀眾在新奇愉悅的互動體驗中深入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提升藝術的表現力。
“畫游千里江山”概述
2023年2月21日,“畫游千里江山”成都首展正式對外開放,展覽主題與創作靈感源自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國寶級長卷《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創作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畫作采用多點透視法,描繪了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觀:浩渺的江河與層疊的群山相映成趣,不僅有漁村、水榭等靜態景觀,還有捕魚、行舟等動態場景,呈現出動靜結合的構圖效果。這幅畫不僅是王希孟個人藝術生涯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典型代表。“畫游千里江山”通過一場“穿越古今”的光影盛宴,創新結合科技與文化,精心設計10個展覽單元、16個創意展項,包含沉浸式互動、藝術裝置、空間造景等,構建超1000平方米的數字藝術沉浸空間,為觀眾帶來了一場以宋朝山水美學為主題的光影感官盛宴。
二、“畫游千里江山”的表達形式
(一)沉浸式數字光影交互場景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山水空間的構建提供了全新可能。“畫游千里江山”通過三維建模與動態渲染技術,將《千里江山圖》的二維畫面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景觀。而實時分層渲染技術使數字畫面在破曉、白晝、雨后、黃昏、月夜五種場景間動態切換,觀眾通過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VR)設備與虛擬山水空間互動,實現了從“觀畫”到“游畫”的體驗升級。這種多感官交互設計,既延續了傳統山水畫“可游可居”的審美理想,又通過數字技術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使這幅畫卷幻化為一場聲、光、影完美交融的“律動江山”感官盛宴。
展覽特別打造的“律動江山”沉浸劇場,以“入境-尋境-化境”三重敘事結構展開藝術演繹。創作團隊對原畫中的青綠設色、山形水勢等視覺元素進行解構重組,配合原創的山水意境音樂與空間聲場設計,將二維平面的繪畫語言轉化為三維立體的視聽交響。觀眾在移步換景間,既能近距離觀察傳統青綠山水“三遠法”的構圖精髓,又能透過數字媒介的重新詮釋,深刻體會宋代文人“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審美追求。這種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創新,既守護了文物本體的歷史價值,又激活了傳統美學的當代表達,使千年古畫煥發出全新的文化生命力。
(二)四感相通的綜合體驗營造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強調,“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為得”。可以看出一千多年前北宋時期的郭熙就談到山水畫要達到可游可居的境界,這和我們現在所談的沉浸式體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本質都是通過場景繪畫這種媒介使觀眾切身感受高山流水般的意境。換句話說,藝術工作者都是利用手中媒介去探索能夠與觀者產生共鳴的互動辦法,不同之處僅在于繪畫媒介與數字動態媒介有所區別。本次展覽巧妙融合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多維度的藝術呈現,全面調動觀眾的視覺、觸覺、聽覺與嗅覺感知,營造出富有想象力的沉浸式審美體驗。視覺感知方面,借助圖片、文字、視頻等,尤其是動態影片和燈光電子展示,傳遞豐富的信息。聽覺感知方面,聲波傳遞情感與信息,背景聲音的導入使觀眾身臨其境,助力觀眾解讀作品深層含義。嗅覺感知方面,展覽通過精心調配的香氣,喚起觀眾與記憶相連的情感體驗,深化其對作品意蘊的理解。觸覺感知方面,通過數字設備讓觀眾與作品互動,傳遞畫家的思想。該展覽融入聲音、氣味、觸覺等多維數字技術設計,使觀眾享受沉浸式多感官體驗。這種全感官的沉浸式互動,體現了數字藝術展的創新發展。
(三)數字藝術空間的構建
“畫游千里江山”通過精心的空間設計和藝術裝置,構建了一個沉浸式的數字藝術空間。
空間設計方面,展覽整體空間布局巧妙,通過有機分割動線,將1000多平方米的空間劃分為多個獨立小廳,如序廳、文化長廊等。序廳以“萬象江山”與“別有洞天”等大型主題景觀裝置,引領觀眾進入數字藝術世界。這種空間劃分和流線規劃,引導觀眾自然過渡,逐步深入展覽主題,營造出連貫而富有層次的參觀體驗。
藝術裝置與造景方面,展覽中的各類裝置與數字媒體藝術緊密結合。如“江山入畫”中層疊排列的山形數字雕塑以現代的手法詮釋傳統的青綠山水,引領觀眾進入千里江山數字化幻境。“夢回千年”中的環形激光營造出美妙的光影空間,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拍照。這些藝術裝置不僅具有視覺沖擊力,還為數字媒體藝術的展示提供了有力的空間支撐,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審美體驗。
三、數字媒體藝術與當代沉浸式中國畫展覽的關系
(一)數字媒體藝術助力中國畫展覽的創新展示
數字媒體藝術為中國畫展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助力。
首先,它突破了傳統展覽的空間限制。在傳統展覽中,中國畫作品往往受限于實體展廳的面積和布局,觀眾的觀賞體驗也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而數字媒體藝術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可以創建虛擬的展覽空間,讓觀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設備進入虛擬展廳,近距離欣賞中國畫作品。例如,“畫游千里江山”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將數媒動畫、音效、3D投影、VR數字觀影交互與展覽結合,通過人機交互的革新、數字信息的動態疊加以及虛擬空間的延展,突破了傳統展覽在物理結構和時空維度上的限制。而一些博物館推出的線上虛擬展覽,觀眾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參與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展廳的氛圍,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能夠極大地提升觀眾的參與感。
其次,數字媒體藝術豐富了中國畫的展示形式。傳統的中國畫展覽以靜態展示為主,觀眾只能從固定的角度觀賞作品。而數字媒體藝術可以通過動畫、視頻、互動裝置等形式,使中國畫“動”起來。比如,將中國畫中的山水、人物、花鳥等元素進行動畫處理,讓畫面中的元素仿佛有了生命,增強作品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互動裝置可以讓觀眾參與作品的創作過程,與作品產生互動。這種互動性不僅能讓觀眾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也激發了他們對中國畫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最后,數字媒體藝術拓展了中國畫的文化傳播范圍。在數字化時代,信息的傳播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通過數字媒體藝術,中國畫作品可以更容易地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和分享,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例如,一些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中國畫短視頻,通過簡潔明了的方式展示中國畫的魅力,吸引了國內外大量觀眾的關注,有效推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當代沉浸式中國畫展覽促進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
當代沉浸式中國畫展覽不僅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也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方面,它推動了數字媒體藝術技術的創新。為了更好地呈現中國畫的意境和韻味,數字媒體藝術家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技術手段。例如,在創建沉浸式展覽時,需要運用到高精度的圖像處理技術、實時渲染技術、空間音頻技術等,以確保觀眾能夠獲得高質量的視覺和聽覺體驗。這種對技術的高要求促使數字媒體藝術家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推動了數字媒體藝術技術的不斷進步。
另一方面,沉浸式中國畫展覽為數字媒體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數字媒體藝術家在創作沉浸式展覽的過程中深入研究中國畫的歷史、技法、意境等,能夠獲得豐富的創作靈感。而將中國畫的元素與數字媒體藝術相結合,亦能夠創造出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例如,一些藝術家將中國畫中的山水元素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創造出虛擬的山水世界,讓觀眾仿佛置身畫中。這種具有創新性的表達方式不僅展現了中國畫的魅力,也拓展了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
此外,沉浸式中國畫展覽還促進了數字媒體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在展覽中,數字媒體藝術往往與音樂、舞蹈、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共同營造出沉浸式的藝術氛圍。
四、傳統繪畫數字化展示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一)挑戰
數字技術盡管可以增強中國畫的展示效果,但在某些方面仍難以完全替代傳統國畫的藝術魅力。例如,傳統國畫中的筆觸質感、墨色層次等細節在數字化呈現時可能會有所損失,無法完全還原原作的韻味。尤其是在高清放大后,數字圖像可能會出現像素化、色彩失真等問題,影響觀眾對作品細節的欣賞。從觀賞體驗來看,數字化展示往往缺乏實體展覽中作品與空間共同營造的沉浸氛圍,削弱了傳統書畫欣賞特有的儀式感和情感共鳴。具體來說,數字媒介的快速瀏覽特性容易使觀眾停留在視覺表象的觀賞,難以深入體會中國畫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意境。觀眾從傳統語境中“鑒賞”轉變為新媒介語境中的“瀏覽”,由“藝術膜拜”轉變為“藝術觀看”。這種方式不僅改變了藝術接受的節奏,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傳統書畫“澄懷觀道”的審美深度。
在數字化浪潮下,如何深入、準確地傳達畫作的文化內涵是一個挑戰。目前,部分展覽雖然通過文字介紹、語音講解等方式對作品進行解讀,但這些解讀往往較為淺顯,難以讓觀眾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價值和藝術精神。
(二)對策
無論是數字化國畫還是沉浸式藝術,其創作均應在正確的導向下展開。第一,關注大眾審美喜好,使藝術作品兼具教育意義與審美價值,進而促進大眾藝術素養的提升。第二,借助大眾反饋為創作提供改進思路,專家憑借其專業素養與實踐積累,為作品提供深度、客觀的評價,助力傳統繪畫藝術深度融入新媒介藝術實踐,確保其在新時代堅守傳統藝術精神。第三,藝術市場的競爭與合作機制驅動傳統繪畫與新媒介的融合,創作者應堅守藝術創作精神,使作品創作成果經受市場長期檢驗。第四,中國傳統繪畫應在新媒介時代創新性發展,綜合多維度評價,實現藝術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重要作用。
(四川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飛(1998—),女,河北武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