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人物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分支,以細膩的線條、典雅的賦彩和嚴謹的造型著稱。在漫長的藝術史中,畫家們通過題材的日常化、造型的個性化與技法的多元化,深人刻畫現代女性的獨立、自信與生命力。本文通過分析當代工筆人物畫在取材、造型、繪畫形式、媒介與技法等方面的突破,探討其如何以傳統文脈為根基,構建既具有東方意蘊又能彰顯現代女性價值的視覺敘事,以期為這一古老畫種的現代性轉化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一、女性形象取材上的特點
當代工筆人物畫在女性形象的取材上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深入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面,畫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家庭主婦、賢妻良母,越來越多的女性形象展現出了獨立、自信與堅韌等優秀品質。
首先,取材的日常化。例如,何家英的作品《秋冥》中,少女將頭枕于手上的姿態,構成視覺與心理的雙重平衡支點,這種靜態肢體語言暗示著主體從外部世界的抽離。柔順貼于臉頰的發絲通過細膩的線條勾勒與精微的渲染技法,既體現工筆畫“以線造型”的傳統精髓,又在光影的微妙處理下,形成柔和的質感層次,營造出靜謐的畫面氛圍。畫面中更加重視人物的精神世界,少女低垂的眼瞼、交疊的雙手與背景中虛化的林木共同構成了“向內審視”的心理空間,反映出當代女性在快節奏生活中對于內心寧靜的追求,這種取材方式拉近了藝術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
其次,取材的個性化。例如,青年女性畫家羅寒蕾擅長描繪青春時尚的女性角色,她從女性視角出發,用細膩的線條和飽滿的色彩,充分勾勒出女性溫柔的內心和多樣性的外在美感。其作品《早班地鐵》聚焦都市公共空間(地鐵早班場景)這一極具時代標識的場域,捕捉都市女性的通勤日常,使工筆畫成為記錄當下社會生活的視覺切片;畫作中女性角色的牛仔裝、時尚裙裝及背包、腕表等配飾,以無程式化修飾的生活化樣態呈現,突破傳統工筆“典雅仕女”或“符號化民俗形象”的造型慣性,還原都市女性的真實著裝與姿態;同時,畫面中兩位女性在著裝風格(休閑硬朗與柔美時尚)、肢體語言(背對的疏離與正面的存在)上形成差異,反映出當代都市女性身份的多樣性,拒絕單一典型形象的塑造。這種取材策略在工筆畫長期聚焦古典審美、民俗意趣的創作傳統中,以日常性、當代性、平民性重構題材體系,既延續工筆畫對人物精神挖掘的傳統,又賦予其觀照現實社會的時代功能,為工筆人物畫的當代表達開辟路徑。
最后,取材的多元化。例如,莊道靜在其作品《潮·美甲》中,以都市消費文化場域(美甲店)為空間載體,構建現代女性的生活切片,作品分為三條屏來展現。從左到右第一部分描繪的是美甲師在為顧客精心繪制美甲的情景,背景為一雙已經做好美甲的手部特寫和散落的花朵;第二部分描繪的是美甲師為顧客打磨手部指甲的場景,背景是淡雅的紫色以及做好美甲的手部與足部特寫;第三部分描繪的是三名裝扮時髦的都市女性聚在一起欣賞美甲的場景。女性角色的美甲、潮服(露肩碎花裙、牛仔褲)、配飾(頭飾、手鏈、包包)等元素構成時尚符號集群,指甲的色彩、樣式與服飾圖案形成視覺呼應,通過符號堆砌強化“潮”的時代特質,塑造都市新女性的審美表達方式。畫家摒棄歷史典故、田園意象等傳統題材,將創作取材聚焦美甲消費場景,使女性角色置身于商業性、時尚性的公共休閑空間,打破工筆畫長期聚焦經典敘事的創作慣性,賦予工筆畫觀照現實生活的時代功能。這種取材的轉變超越了“生活流”的表象,從深層折射出了對女性社會角色的全新認知。
二、造型表現上的突破
當代工筆人物畫在女性造型表現上實現了顯著突破,其創新性集中體現于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首先,在面部刻畫層面,藝術家追求更具個體特征的容貌,并深人挖掘人物的內在情感與精神狀態。例如,徐華翎在創作《窗外》系列時,弱化精勾細描,運用朦朧、虛化的暈染技法處理人物的面部輪廓,引導觀者感受人物所承載的沉思、疏離或疲憊等情緒,使面部刻畫成為精神世界與生存體驗的深刻隱喻。其次,服飾造型成為展現時代特征、凸顯社會角色的視覺符號。例如,羅寒蕾的《早班地鐵》以工筆特有的嚴謹,精準描繪了都市職場女性的服飾,西裝的挺括感、襯衫的紋理、高跟鞋的造型等細節均被高度寫實呈現。這些對現代服飾的關注與刻畫,深刻映射出當代女性的現實社會角色。最后,藝術家通過充滿力量感的運動姿態與自然流露的生活化瞬間,展現女性身體的活力、堅韌與內在生命力。陳治、武欣的《少年強》生動捕捉了女性舉重運動員舉重時的動作,通過勁挺的線條和扎實的體塊塑造,精準呈現緊繃的肌肉線條、穩固的支撐姿態以及與杠鈴的互動關系,將女性身體的力與美正面而有力地展現出來,極大拓展了當代人物工筆畫的審美范疇。與此同時,何家英的《舞之憩》則敏銳地定格了舞蹈演員后臺休息的生活化瞬間一一放松斜倚的體態、低頭專注縫補舞鞋的姿態,這些自然、松弛、毫無舞臺程式化痕跡的造型,特別是縫補動作的細節,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與職業特性,不僅展現了舞者堅韌務實的一面,更賦予人物造型以強烈的真實感與豐富的敘事深度。
三、繪畫形式的具體表現
(一)構圖的個性化與裝飾化
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圖呈現出顯著的個性化與裝飾化傾向。畫家常采用滿構圖的方式,將畫面填滿各種元素,包括人物、景物、裝飾圖案等,打造出豐富、飽滿的視覺效果。另外,豎構圖也是當代工筆畫家常運用的一種形式。例如,何家英的《米脂的婆姨》,這幅豎軸工筆人物畫延續“左圖右文”的傳統范式,右側豎排題跋與左側人物形成圖文對話,其墨色濃淡、行氣節奏與工筆線條達成形式同構,突破“文輔圖”的附屬關系;人物以左下方低重心坐姿構建等腰三角穩定結構,衣褶“S”型曲線與手部精微動勢賦予靜態構圖內在韻律;在人物周邊道具塑造上,彩綢以高純度條紋呈現,與人物素凈的上衣形成視覺張力;容器的輪廓、花貓的形態,與人物柔和的身體線條相呼應,強化形式語言的統一;彩綢斜向鋪展,從人物的膝部向右下延伸,與左下方花貓臥姿構成的穩定三角,形成對角線呼應。這種構圖是對傳統文人畫的現代創新,既保留“尚意”內核,又以圖文同構、靜動平衡、多維嵌套等現代視覺邏輯,增強工筆畫表現力,為傳統題材的當代轉化提供參考。還有一些畫家借用設計里重復、漸變等構圖方法,通過反復排列人物或圖案,改變圖案大小、色彩、形狀形成漸變的變化,使畫面產生秩序與韻律,展現獨特的形式美感。
(二)線條與色彩的運用
工筆畫中的線條從單純的造型工具發展成了傳遞觀念的重要元素。畫家通過調整線條的疏密、曲直、長短和濃淡變化賦予畫面獨特的節奏韻律。例如,羅寒蕾的《網》系列作品中,傳統的“春蠶吐絲”般的游絲描被賦予了新的表現可能,畫面以無數根橫向與縱向的極細墨線組成的網格形狀作為背景,網的邊緣用寫實的方法處理。同時,畫家借鑒書法中的飛白筆法繪制人物衣紋的線條,使其呈現枯筆效果。傳統工筆畫遵循“隨類賦彩”這一設色方法,并注重固有色的搭配,當代工筆畫家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融合傳統色彩與現代色彩。例如,畫家莊道靜在表現職場女性壓力的畫作中以大面積冷灰鋪陳搭配人物猩紅指甲,用色彩的對比暗示壓抑與反抗。
四、媒介與技法的創新
在媒介方面,傳統工筆人物畫主要以宣紙、絹為繪畫載體,以毛筆為繪畫工具,使用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進行創作。而當代工筆人物畫在繪畫載體的選擇上變得更加多樣化,除傳統的宣紙、絹之外,一些畫家開始嘗試使用畫布、木板等作為繪畫載體。不同的繪畫載體具有不同的質地與特性,能夠為畫面帶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例如,在木板上可以先以刻刀刮出肌理再敷以薄彩,使畫面呈現出“傷痕美學”的視覺張力,木板的粗糙質地與工筆的細膩線條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繪畫工具上,除了傳統的毛筆,當代工筆人物畫還會使用噴槍、牙刷、排刷、滾筒等以達到不同的繪畫效果,渲染畫作整體氣氛。在繪畫材料方面,丙烯顏料、水彩顏料、金屬顏料等的綜合運用,使得畫面具有更多的表現力。例如,何家英的作品《秋冥》就巧妙地將國畫顏料與丙烯顏料綜合使用,達到瀝粉的立體效果。
技法層面的創新更為顯著。傳統工筆畫的技法包括勾線、分染、罩染等,注重對細節的刻畫與用筆工致。當代畫家在運用這些傳統技法的同時,還吸收了水彩畫、油畫、版畫等畫種的技法特點。當代工筆畫家將拓印、拼貼、噴繪等手法與工筆畫的技法結合,使畫面既不失傳統工筆的細膩又兼具現代繪畫的視覺張力。例如:畫家盤虎杰在勾線完成之后,另拿一張熟宣紙沿人物的輪廓裁剪并遮擋住人物,再使用噴槍噴出背景的顏色,這樣做可以使顏色快速均勻附著;畫家羅寒蕾在創作中使用各種材質的布料或漁網進行拓印,拓印下來的紋路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創新技法的運用可以使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女性形象更具有視覺沖擊力和表現力,畫家通過在媒介和技法上作出更深層次的嘗試,使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畫面表現力。
五、結語
當代工筆人物畫對女性形象的表現,是藝術語言在時代語境下的重要探索與實踐。通過深人現實生活的取材、個性化的造型表達,以及構圖、線條、色彩、媒介、技法等多維度的創新,工筆畫展現出承載當代精神議題的豐富可能。這種探索根植于對傳統的理解,并以“創造性轉化”的方式拓展了工筆畫的表現維度與內涵深度。畫家以工筆畫特有的精微與雅致記錄著女性在時代轉型中的身影,以繪畫語言的創新為女性意識的覺醒提供視覺注腳。從題材到技法的全方位革新,標志著工筆人物畫這一傳統畫種的現代性重生,未來的創作或許將進一步突破媒介邊界,在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書寫屬于女性、屬于時代的視覺史詩。
(哈爾濱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陳蕾(2002—),女,浙江麗水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