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文化作為壯族民俗活動的歷史積淀與精神結晶,是其傳承至今的力量源泉,其中蘊含的內涵、精神底蘊、民族符號等元素,可成為現代設計的靈感與資源寶庫。視覺傳達設計通常以海報、插畫、包裝等平面設計形式呈現出來,通過可視化手段主動傳播信息,具有傳播形式簡單、使用場景豐富等特性,能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展示。本文以壯族文化為切入點,以視覺傳達設計為載體,結合現實案例,探討二者融合的可行路徑,以期豐富視覺傳達設計的文化內涵,提升視覺傳達設計的審美價值,推動壯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的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與視覺傳達設計的碰撞,是“舊”與“新”的對話,也是傳統基因與當代審美的共振,更是意義深遠的創新探索。二者的融合不僅可以賦予設計作品獨特的文化魅力,還能夠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一)有利于促進文化傳承發展
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發生了極大改變。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曾說,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視覺傳達設計,以現代語言解碼和重構傳統文化,能夠使抽象文化具象化、歷史文化現代化,既有利于打破歷史與現實之間的交流壁壘,賦予文化符號新的實用價值,又能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從靜態保護走向
動態發展。
(二)有利于打造地域視覺形象
以視覺傳達設計為載體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有利于彰顯和鞏固地域特色,打造獨特的地域視覺形象。具體來說,通過提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如民俗、傳統建筑、非遺技藝等,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將其進行轉化并運用到城市標識、文旅宣傳、特色活動等場景中,既能提高人們對本土文化的關注度,又能以鮮明的視覺辨識度擦亮地域文化標簽。總之,以視覺傳達設計為載體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有利于人們深刻了解地域文化,能夠在提升地域形象辨識度和傳播力的同時激發優秀傳統文化新活力。
(三)有利于豐富作品文化內涵
視覺傳達設計作為面向公眾的直接媒介,如果只追求視覺美感而缺乏文化內涵,容易導致作品流于表面缺乏記憶點。通過注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豐富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既能提高品牌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還能讓公眾感受到文化魅力,提高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另外,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融合能夠掀起藝術設計新風向,能夠在提升設計作品藝術性的同時賦予其濃厚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以精品藝術作品提升大眾審美素養。
(四)有利于為現代設計提供創新靈感思路
信息時代背景下,設計領域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容易讓大眾產生審美疲勞。究其原因,部分設計師缺乏創新,導致設計產品文化內涵缺失。
而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的靈感寶礦,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再加上設計師的合理藝術創作,能夠催生出兼具文化性和藝術感的驚艷作品,有利于在打破同質化僵局的同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彩,更好地展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壯族文化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的現實挑戰
視覺傳達設計作為傳播文化的理想工具,在實現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具體如下:
(一)文化內涵未充分體現
壯族文化底蘊深厚、象征意義豐富,融入視覺設計時如不能精準傳達其精髓,可能導致其文化內涵難以得到充分展現。例如,壯錦紋樣繁復多樣,顏色絢麗,每一種紋樣都承載著壯族人民的集體記憶。然而,在將壯族文化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的過程中,部分設計師過于追求視覺簡潔,將其簡化為幾何的裝飾性線條,使得壯族文化內涵并未充分展現出來。
(二)融入尺度把控不準確
在將壯族文化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的過程中,既需要保留其民族文化精神內涵與獨特風格,又要使其符合現代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部分設計師關于文化符號的使用量、使用場景或功能適配超出合理范圍,導致失衡或錯位。例如,部分設計師將銅鼓圖案、壯錦紋樣、繡球等具有特色的壯族文化符號無邏輯疊加,過度密集的符號植入使得作品失去現代設計的呼吸感。
(三)融入過程中的不適配
壯族文化符號因其民族特性和風俗習慣具有獨特風格與文化寓意,但視覺傳達設計要求優先滿足信息傳遞、品牌辨識等功能性需求。這種差異性使得部分文化符號與設計背景(如媒介特性、功能需求)不匹配,進而導致符號無法有效傳遞信息或實現設計目標。例如,部分視覺傳達設計作品需要通過電子屏幕進行展示,但受設備或技術限制,視覺傳達設計作品存在色彩失真的問題。部分設計師在設計網頁時為突顯民族特性,將鋪排密集的壯族織錦紋樣作為背景,這會導致文字信息難以被識別,使得文化符號反而成為信息傳達的絆腳石。
三、壯族文化元素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的應用方式
(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指在設計中原樣呈現文化元素符號。首先,移植傳統文化符號,設計師需要先明確設計意圖、背景及核心信息,從壯族文化符號庫中篩選出適配的符號并將其移植到作品中。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廣西”)文化和旅游廳在一些宣傳場景中直接采用了銅鼓紋樣、花山巖畫圖案及壯錦紋樣,這種方式能夠直觀展示文化符號來源,特點鮮明,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與識別性,適用于在大眾化傳播中既需要堅守信息權威,又要貼近受眾需求的主體。其次,合理選擇適配的標志性色彩,如設計師可以從壯族服飾中提取藍、白、棕、黑、紅等標志性色彩,在設計作品中高度還原其色相、飽和度,通過藝術搭配實現民族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最后,具體呈現民族非遺工藝也是一種引用策略,如設計師可以在作品中呈現壯族織錦、刺繡、藤編等工藝,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保留工藝本真并賦予其當代審美價值。
(二)提煉簡化
設計師需要深入了解具象的壯族文化元素背后的深層底蘊、主要特征,并對其進行提煉簡化,在保留民族特征的前提下將其運用到設計中,具體應用策略包括要素精練、顏色萃取等。例如,2024年廣西云推出的“廣西三月三潮玩計劃”的活動宣傳海報運用了以上策略。首先,在要素精練上,設計師提取了壯錦、銅鼓等壯族特色文化符號,保留壯錦對稱結構、銅鼓輪廓及紋樣等核心特征,簡化了其復雜圖案,并將文化符號與“潮玩”場景結合,將文化元素轉化為潮流視覺符號;其次,在顏色萃取層面,設計師選取靛藍、洋紅等傳統色彩搭配高飽和粉、黃等潮流顏色營造熱烈氛圍,用綠色、藍色等點綴突出元素,既展現了“三月三”節日的熱烈奔放,又強化了“潮玩”的時尚潮流感,視覺記憶點強烈,實現了文化傳播與設計美感的統一。
(三)變形夸張
變形夸張是打破事物原有形態特征并進行非常規改造的手段,通過極具張力的視覺效果傳遞設計理念。首先,圖案變形能豐富藝術效果,設計師可以提取文化符號的主要形態,在保留其核心特征的前提下加以變形,使其兼具藝術性與信息傳遞功能,如三江侗族自治縣仙池茶業的產品包裝,設計師保留了侗族鼓樓的主體結構,將“三江茶”字樣融入其中,同步凸顯民族特色與品牌信息。其次,比例夸張可產生強力視覺效果和敘事性,設計師可將某一壯族符號放大至占據版面主體,邊緣點綴其余微縮符號,通過極致的比例對比強化主體符號的象征意義和敘事性。最后,動態化處理能激活靜態紋樣,設計師可為壯錦中的龍紋、鳳紋、魚紋等添加流線軌跡,使其從實體延伸為虛幻、破碎的流線,增強視覺動感。需要注意的是,變形夸張后的文化符號應與其設計載體相適應,既要傳遞文化內涵和品牌形象,又要兼備展示性和實用性。
(四)結構重組
結構重組并非簡單的元素堆砌,而是將其形態特征解構后二次創作,以創新形式傳達設計意圖,具體策略如下:首先,拆解復雜圖案重組。設計師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最具辨識度的符號,解構后提煉其核心特征組合成新圖案。例如,某一旅游品牌在設計標識(logo)時將銅鼓、繡球、象鼻山、花山壁畫及喀斯特地貌與拼音“Guangxi”巧妙組合,以極簡的視覺語言、豐富的藝術效果傳遞出深刻的精神內涵。其次,創新材質組合。設計師可以使用傳統材質展現民族文化符號,使文化基因通過材質的觸覺、視覺與功能屬性得以再生。例如,扶綏縣稻稈畫以壯族文化為創造源泉,通過二十多道工藝將稻稈拼貼制作成畫作,生動還原了壯族生活場景與民族風情。再次,打破時空重組。在視覺傳達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可以同時呈現花山壁畫與現代壯族生活場景,讓古老巖畫的儀式感與當代生活的煙火氣形成對話。
(五)寓意傳承
寓意傳承是利用圖形圖像、色彩體系等載體,將傳統文化的深遠內涵通過原型選取、元素融合等方式轉化為可感知的設計語言,其實現方式包括象征符號轉譯、色彩情景化運用、材質精神延續等。第一,對于象征符號轉譯,設計師需要提取壯族文化符號的核心寓意,通過現代設計語言重構傳統象征。2024年廣西廣播電視臺少兒春晚吉祥物“桂小龍”手持象征愛情與友誼的繡球,胸前掛著驅邪避災、保佑平安的銅鼓,頭上裝飾著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壯錦紋樣。第二,對于色彩情景化運用,設計師需要提煉壯族傳統色彩的象征意義(紅色代表火焰和太陽,黃色代表成熟的水稻,藍色代表天空和水),然后將色彩寓意(紅色寓意幸福、熱情,黃色寓意豐收、喜慶、藍色寓意純凈、清新)轉化為設計語言,最后通過材質、光影等融合到設計場景中。例如,“桂小龍”身上出現了紅、黃、藍三種主要色彩,整體形象實現了寓意傳承與精神追求的有機統一。
四、結語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審美視野愈發開闊,審美素養不斷提高,對設計作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豐富多元的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可以為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表達提供更多靈感,因此,設計師應積極轉變設計理念,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視覺傳達設計相融合,使設計作品脫穎而出,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桂林理工大學)
基金項目:桂林理工大學民族團結工作特色品牌項目“‘紅石榴’民族團結創意設計比賽”(GUT2024M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