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ESG框架強調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應兼顧對環境的保護、社會的貢獻以及公司治理的完善,這與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綠色技術創新,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載體,巧妙地將綠色與創新兩大發展理念融為一體,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本文旨在通過綜述相關文獻與實證分析企業數據,深人探討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ESG績效的影響機制。與既有研究相比,本文在視角上創新性地聚焦于綠色技術創新,試圖揭示其對企業ESG績效提升的潛在貢獻;在方法上,通過引入企業規模、專利申請總數、企業年齡、獨立董事占比等控制變量,力求在保證研究結果穩定性的同時,為政策制定者與企業實踐者提供更加精準、全面的參考依據。此外,本文還將緊密結合當前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具體政策導向及重要會議精神,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等,為綠色技術創新與ESG績效提升的研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與實踐價值。
一、文獻綜述
綠色技術創新是一種致力于減少資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并提升生態技術供給的創新模式。鄭理惠揭示綠色信貸通過促進低碳技術創新,間接提升企業環境績效,形成有效傳導機制;李婉紅和李娜提出綠色技術創新顯著推動制造企業環境績效提升,智能化轉型則增強此效應;程廣斌和吳家慶等學者認為數字經濟顯著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綠色技術創新是核心路徑]。
ESG理念融合了企業的環境、社會與治理三大維度,是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深化與拓展。張瑞涵和周亞虹表明綠色金融的發展通過增強企業環保意識并促進生產率的提升,有效優化了企業的ESG表現與經濟績效4;劉喜和和胡志飛等學者研究提出金融科技通過優化信貸效率、增強風險承擔及抑制盈余管理等多途徑,提升企業ESG表現;王海芳和牛明彤等學者表明高管激勵通過減少管理層短視行為并提升企業風險承擔能力,顯著增強企業ESG表現。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綠色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環境績效,符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它能夠提升社會責任表現,降低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形成市場壁壘。構建動態公司治理機制對追求持續效益至關重要,同時,綠色技術創新為企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于上述理論,本文提出假設: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對其ESG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說明
本文以2012年—2022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并進行如下篩選:一是刪除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樣本;二是剔除非正常上市(ST、*ST)的公司樣本;三是剔除相關數據缺失嚴重的樣本。經過上述篩選,最終得到33279個觀測值。本文所用財務及專利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
(二)模型構建和變量選取
本文研究的主題是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ESG績效的因果關系。因此,將企業的ESG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本文選擇華證ESG評價體系作為數據來源。
本文的解釋變量為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借鑒龍子午和張曉菲的衡量辦法,采用企業綠色專利申請年度數量來衡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為盡量規避其他因素對企業ESG產生影響,本文設置以下控制變量(如表1所示)。參考廖果平和黃思艷以及張永冀和翟建橋的研究,將企業規模、專利申請總數、企業年齡、獨立董事占比設為控制變量進行研究[8-9]。
表1主要變量說明
(三)模型設定
構建如下多元回歸模型,檢驗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表現對企業ESG的影響:
其中, ?β 為相關系數, i 代表個體企業, Ψt 代表年份,ESG代表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GTI為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InTA、TPA、AGE、ID代表各控制變量, ε 代表殘差項。若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表現積極作用,即假設成立,則 β1 應為正值。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相關性分析
綠色技術創新與ESG評級間存在顯著正向聯系,相關系數為0.096,統計學上達 1% 顯著性水平,初步證實兩者正相關假設(如表2所示)。控制變量與理論預測相符。但相關性分析僅展示直接聯系,未考慮其他因素,關系非確定性。為深入理解復雜關系,需要依賴后續回歸分析,在控制變量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綠色技術創新與ESG評級的內在聯系。
表2相關性分析
注:*、**、***分別表示在 10% , 5% 、1%水平上顯著。
(二)回歸結果分析
本研究基準回歸分析顯示,不考慮控制變量時,GTI對ESG評級有直接正向效應(系數 0.004,t= 17.593)。引人控制變量后,GTI系數依然顯著為正(0.001,1=6.496) ,證實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有助于提升ESG評級(如表3所示)。
控制變量分析顯示:企業規模與ESG評級顯著正相關;專利申請總數與ESG評級微弱負相關;獨立董事占比對ESG評級有顯著正向影響;企業年齡與ESG評級負相關。這些結果支持了前文假設,反映了資源、技術創新、治理結構和歷史因素對ESG評級的影響。
表3基準回歸結果
(三)穩健性檢驗
本文基于葛春瑞和韓君的研究框架,采用彭博ESG評級替代華證ESG評級進行回歸分析。表4結果顯示,無論是否納入控制變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均對彭博ESG評級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其中未控制變量時系數為0.005,控制變量后系數為0.003。此發現與先前基準回歸一致,驗證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對ESG評級的積極促進作用穩定存在,支持了本文假設一的穩健性。
表4替換被解釋變量度量方法的回歸結果表
五、研究結論與展望
通過文獻、數據查找及相關回歸檢驗,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結論,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會對企業ESG績效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優化綠色政策體系,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以實現綠色轉型可以帶來企業ESG績效的提升,通過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促進資源的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企業的綠色轉型需要政府出臺相關優惠及鼓勵政策,加大補貼力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二是加大綠色技術研究投入,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
政府深入加大綠色技術研究投人,貫徹和實施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在大環境下,企業要通過強化關鍵綠色技術攻關,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綠色技術。
三是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深度發掘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潛力。
綜合上述分析,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ESG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政府加大對綠色技術創新支持力度的同時,企業要通過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助力實現低碳、環保的發展模式,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一批基礎性、原創性的綠色技術創新成果,進一步提升綠色技術供給能力。
本文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系統探討了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ESG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綠色技術創新能夠顯著提升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維度的綜合表現,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不僅有助于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還能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優化治理結構,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差異化優勢。
基于研究結論,本文建議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綠色政策體系,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同時,企業應加大綠色技術研發投入,挖掘創新潛力,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戰略規劃。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拓展樣本范圍,探索不同行業、地區背景下綠色技術創新與ESG績效的差異化關系,為政策制定和企業實踐提供更精準的參考。在全球綠色轉型的背景下,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ESG協同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鄭理惠.綠色信貸政策、低碳技術創新與企業環境績效].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02):82-88.
[2]李婉紅,李娜.綠色技術創新、智能化轉型與制造企業環境績效—基于門檻效應的實證研究.管理評論,2023,35(11):90-101.
[3]程廣斌,吳家慶,李瑩.數字經濟、綠色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統計與決策,2022,38(23):11-16.
[4]張瑞涵,周亞虹.綠色金融、碳排放強度和企業ESG表現——基于上市企業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社會科學,2024(03):126-140.
[5]劉喜和,胡志飛,李欣宇.金融科技助力企業提升ESG表現:理論機制和經驗證據[].統計與信息論壇,2024,39(07):56-68.
[6]王海芳,牛明彤,包建彬,等.高管激勵與企業ESG表現[].財會月刊,2024,45(14):60-67.
[7]龍子午,張曉菲.ESG表現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南方金融,2023(09):56-70.
[8]廖果平,黃思艷,楊世航.雙輪驅動下企業環保投資與ESG表現—基于調節效應和門檻效應的分析[.會計之友,2024(16):75-84.
[9]張永冀,翟建橋,朱雅軒,等.數字化轉型如何影響企業ESG表現[].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6):126-141.
[10]葛春瑞,韓君.綠色債券發行對企業ESG表現的影響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23,37(12):102-113.
作者簡介:張欣怡(2004.05—),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