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制造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越發復雜,為了維系正常運營、推動未來長足發展,企業要運用長遠眼光進行戰略規劃。成本管理一直是制造企業管理體系中的重點內容,同時目前國家大力推行精益理念,促使相關人員摒棄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切入創新視角大膽優化成本管理機制,幫助制造企業合理管控費用支出、夯實資金基礎,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一、精益理念與成本管理概述
(一)相關概念
精益的“精”指資源投入的精準性,即只在正確的時間、以合理的數量生產市場所需的產品或服務;“益\"則強調經濟性與效益,要求所有經營活動必須產生實際價值。其核心自標是通過消除生產流程中的冗余環節(如過量庫存、無效等待),構建靈活高效的系統,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精益成本管理是以客戶價值增值為導向,融合精益采購、精益設計、精益生產、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務技術,把精益管理思想與成本管理思想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一—精益成本管理。它從采購、設計、生產和服務上全方位控制企業供應鏈成本,以達到企業供應鏈成本最優,從而使企業獲得較強的競爭優勢
(二)精益理念下制造企業實施成本管理的意義
1.有效控制活動支出
制造企業基于精益理念開展成本管理工作,能夠在日常經營管理流程中融入精益管理理念,細致分析企業資金的投入與產出情況,幫助工作人員有效控制成本支出。此外,精益化成本管理有利于企業根據活動實際發展需求合理把控資金投人,同時精準識別增值活動,防止資金浪費或使用不當,讓每一筆資金落到實處,爭取用最少投入換取更大經濟效益。
2.增強企業競爭實力
客戶是企業業績增長及盈利的重要來源,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精益管理主要以客戶價值主張為核心,幫助制造企業準確了解客戶需求,致力于通過優化內部運營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采購成本、強化供應鏈管理、不斷投入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商業模式創新、產品或服務創新等措施,滿足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并引來更多潛在客戶。此外,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在相關政策要求的基礎上實施,制造企業立足精益理念實施成本管理,能夠深入理解當前行業發展趨勢,靈活調整自身戰略方向,促使企業朝著正確道路不斷前進,在同行中保持競爭優勢[2]。
二、精益理念下制造企業實施成本管理的常見問題
(一)成本管理認識程度不夠深入
受傳統工作模式影響,部分制造企業的管理者尚未意識到成本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性,一直使用以往的成本管理模式,未能充分融入精益化理念,成本管理也缺少足夠的資金資源支撐,該項工作推進困難。另外,由于管理者缺乏重視,企業內部鮮少見到精益化成本管理的宣傳,導致各層級員工難以正確了解該項工作的內涵,誤以為精益化成本管理屬于管理層的工作范疇,不愿意主動參與其中,執行過程各環節缺乏銜接性,成本管理落實效果不佳。
(二)采購成本控制不力
第一,供應商管理制度和評價機制不完善,導致采購價格高、材料短缺、供應商供貨不及時等問題。第二,在采購環節,各部門參與度不足,比如,財務部門缺少資金數據,容易出現采買超支現象;質檢部門未能檢驗原料質量,增大后期生產過程出現問題的概率等,從而增加了企業的成本。第三,采購方式缺乏合理性。通常選擇分散式采購,即由企業下屬各部門根據自身運營需求開展采購工作,既不利于內部各部門溝通,還會加劇采購環節的盲目性,增加了采購成本。
(三)研發以及生產流程有待優化
第一,在研發環節,產品設計決定了材料及人工成本,并會影響產品的開發周期,部分制造企業的研發人員過分重視技術與創新,忽視新產品生產、銷售、市場發展、客戶需求等因素,導致新產品費用投入較多而銷售效果不佳。第二,在生產環節沒有融入精益化成本管理理念,難以發現其中存在的潛在浪費現象,增加了整個生產流程的成本。
(四)成本管理制度體系亟待完善
第一,已有的精益化成本管理制度與自身匹配度不足,制定制度時直接引用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對自身的運營特點考慮不足,導致成本管理制度難以發揮真實作用。第二,部分制造企業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成本管理主體制度,但與之有關的配套機制卻不健全,比如考核機制、激勵制度等。在此情況下,成本管理工作成效對員工的影響較小,降低了他們對該項工作的熱情,最終成本管理難以達到精益目標。第三,部分制造企業堅持運用最初的成本管理機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初的成本管理制度逐漸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了,若繼續使用將嚴重削弱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五)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設需推進
第一,不重視成本管理層面的信息化建設,引入系統前沒有做好調研工作,信息系統未能覆蓋成本管理整體流程,既不能給該項工作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還浪費了數字化資源。第二,各部門使用的信息系統相對獨立,實踐過程很難通過線上平臺傳遞工作數據,相關人員接收的信息存在滯后性,拖慢了精益成本管理工作進度。
三、精益理念下制造企業優化成本管理的策略
(一)樹立精益成本管理意識
一方面,管理層要主動承擔職責,在精益成本管理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主動查閱大量相關專業文獻,全面認識精益成本管理的積極意義,引領全體員工高效開展該項工作。管理人員還要注意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關精益化成本管理的文化、制度等,為該項工作順利實施給予基礎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強精益化成本管理宣傳,借助公眾號、官方網站等渠道,經常發表相關文章,引導全體人員深入了解精益化成本管理,強化自身管理意識,從而自覺投人工作建設,在崗位上發揮最大價值。此外,制造企業應從戰略層考慮企業全價值鏈過程,實施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圍繞目標細化產品定位、目標價格、目標利潤等,制定供應鏈成本管理策略、生產成本管理策略、銷售成本管理策略,確保成本管理始終為企業整體目標而服務。
(二)加強采購成本管理
第一,要鼓勵各部門主動參與和配合采購工作,在采購之前,采購人員要與各需求部門確認采購信息,并同財務人員確定近期資金余額、使用狀況及采購計劃,以降低該環節的投人成本,保證采購計劃切實可行。第二,要與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根據采購金額、供應商準人條件等來完善供應商評價體系,確保采購成本具有價格優勢,符合質量目標并交付及時。
(三)加強研發設計及迭代成本管理
第一,在研發環節需要貫徹精益化成本管理理念,開始研發前要強化所有參與人員的成本意識,高度重視結構設計、創意、人工、多余零部件、品質過程或者不良浪費,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做到限額設計,實施標準化設計及同源同質材料迭代;第二,生產環節是制造企業的重要增值環節,制造企業要加大成本管理力度,促進產品和企業自身的平穩運營,并可引入5S現場管理法,從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五方面入手,有序管控各個環節和人員的現場成本。
(四)持續工藝優化及價值工程創造
第一,要深人分析工程價值,依照市場運營趨勢把控產品成本和效益之間的平衡,并通過剔除冗余環節、減少非必要部件、引入輕量化材料等措施精簡工程流程,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做到節能設計,幫助企業降低材料成本;第二,要借助人工智能、信息化模型等,精準計算產品工藝參數并選擇最佳組合,確保企業利用最低消耗獲得更高質量的產品;第三,要定期升級自身工藝,引人最先進的制造技術精細化生產產品,同時利用360度攝像頭、物聯網等動態化監控生產過程,減少失誤率。
(五)加強生產環節成本管理
1.定義價值流
制造企業可借助價值流圖等可視化工具,深入研析生產環節各領域的資金投入情況,找到薄弱環節并采取應對措施。例如,深人分析從銷售訂單輸入到訂單編碼、設計、調度、制造、財務、交付全生產流程環節的生產計劃、需求識別,精益實現所有層次上的\"時間壓縮”,識別可能存在的庫存積壓、需求調研不足等現象,通過優化生產規劃、加強各部門銜接等舉措減少過度生產,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助推企業整體長遠運營。
2.消除實際成本與設計成本產生的浪費
一是企業通過分析產品的功能價值,去除低效或無效功能,防止企業過分追求技術而忽視性價比,同時思考重新優化設計內容的必要性,保證設計計劃標準化、模塊化,大幅度提升產品的制造效率;二是消除生產過程各環節之間產品在人與人之間或地點與地點之間移動、未加工或部分加工的材料,或者未交付的成品、人或機器的過度動作、等待下個工序開始時無事可做的時間段、超過滿足顧客要求所需的不必要工作、生產比現時需要更多的產品、產生廢料、返工或重新加工的工序、未得到使用的創造性和利用不足的人力資本的浪費。
(六)改進質量環節的成本管理
1.建立質量標準
要根據產品特點以及生產流程等,設置明晰的成本管理質量標準,依據可控成本中的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建立質量標準,實施質量管控,相關人員要嚴格按照標準開展相關工作,使成本管理質效達到企業預期。
2.執行質量標準
要建立清晰的質量標準,詳細規定各崗位工作人員的職能和違規后果,實現專人專崗。同時制定質量目標,根據“過程面質量\"“結果面質量\"確認具體的產品合格率,促使各部門為了達成統一目標相互協作,形成良性循環。
(七)完善成本管理制度體系
要立足現實制定精益成本管理制度,全面調研相關政策、自身發展特點、同行制度內容等,并在采購、研發、生產等環節全面推行點到面、面到鏈、鏈到價值的管理機制,確保制度真正貼合本企業運營目標,落實精益理念要求,同時還應不斷完善精益成本管理體系,建立與之相關的配套制度加以輔助。比如,企業利用考核制度提高相關人員的成本管理工作質效,設置清晰的考核指標,多維度評價員工工作表現和成本管理落實狀況,并搭配對應的獎懲機制,激勵員工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進取,推動精益成本管理持續進步。
(八)深入推進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設
第一,要與時俱進,大力引入精益成本管理信息系統來減少人工干預,助推該項工作朝著自動化、智能化方向不斷轉型。在引進系統前,企業要認真研究諸多管理系統的側重領域,然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性價比較高的軟硬件設備,確保系統能夠完全覆蓋成本管理過程,真正凸顯信息化管理的優勢。第二,要借助互聯網的公開性緊密連接各部門的信息系統,使各部門通過線上信息鏈即可完成數據傳輸,為相關人員收集成本管理工作數據提供便利,實現各類信息在內部共享互通,為精益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九)加強成本分析,回歸現場落實改進
企業要依據大數據調閱和提取相關數據,整合數據資源,進行成本問題診斷,深入分析成本差異,并根據行業和企業特性建立管理意義上的成本水平計算模型,確定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再結合定性分析確定成本改進目標。另外,企業可用勞動力資源的使用效率、機器設備的利用率、一線生產主管的時間管理、工人的業績波動(不穩定性)等指標,從業財融合角度在財務核算標準、成本管理水平、管理控制標準之間建立關聯,設計(管理控制標準)成本差異監控報告,建立正式的匯報機制,將成本控制的改進成果暨管理控制標準形成文件頒布執行、持續改進,進行階段性的目標倒推式的成本控制,持續優化控制標準,追趕競爭對手,滿足精益管理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曹敏.探析精益理念下制造企業成本管理優化思路[].品牌研究,2024(32):136-138.
[2]羅麗容.精益理念下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的優化研究.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24(07):229-231.
[3]蔣飛飛.論精益成本管理在制造企業中的應用.市場周刊,2024,37(09):9-12.
[4]朱平.精益化管理在制造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探究[].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24(06):64-66.
[5]賀瑞琴.基于精益理念的企業成本管理優化措施探討].今商圈,2024(1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