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市場經濟深度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日趨復雜,財務舞弊、資金鏈斷裂等風險事件頻發,會計財務管理內部控制愈發重要。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環節,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重要支撐。然而,一些企業內控仍存在意識淡薄、體系松散、監督乏力等問題。基于此,深入探索強化企業會計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的有效路徑,對提升企業管理效能、增強風險抵御能力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內部控制意識
通過提升管理層認知、開展員工培訓與營造內控建設氛圍,自上而下培育全員內控理念,夯實內部控制工作的思想基礎。
(一)提升管理層認知
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部分管理層存在“重業務、輕內控”的思維定式,將主要精力投入市場拓展與業績增長,忽視會計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對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支撐作用。這種認知偏差導致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滯后,財務風險防控能力薄弱。為解決這一問題,企業可采用定期組織高級管理人員參加專業培訓與研討會的方式,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圍繞內部控制理論、政策法規及實踐案例進行深度講解。
比如公司管理層過度關注新業務拓展以及如何提高市場份額,對財務管理內控重視不足,致使出現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預算執行偏差等問題。隨后,企業組織安排管理層參加專題培訓。通過培訓,圍繞主題,結合國內知名企業案例和開展內部控制建設的原則和思路,對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和合規管理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講解,管理層深刻認識到內部控制在優化資源配置、防范財務舞弊等方面的重要性,開始主動推動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修訂與完善,從戰略層面規劃內控體系建設。
提升管理層認知,能夠促使企業將內部控制納入戰略管理范疇,為內部控制工作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與制度保障,確保內控措施與企業發展目標協同一致,有效降低經營風險,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
(二)開展員工培訓
當前,許多企業基層員工對內部控制的概念、流程和要求理解不深,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準確執行相關制度,導致內部控制在基層落實不到位。部分員工甚至因缺乏內控知識,在無意識狀態下做出違規操作,給企業帶來潛在風險。企業可通過開展系統性、分層分類的培訓,幫助員工掌握內部控制要點。
對于新入職員工,開展入職培訓時將內部控制基礎知識作為必修內容,涵蓋財務管理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操作規范等,使其快速了解企業內控要求;針對在職員工,結合崗位特點設計專項培訓課程。培訓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增強培訓的實用性與針對性。
開展員工培訓,有助于提高員工內控意識與業務能力,使內部控制制度在基層得到有效執行,保障企業財務活動規范有序開展,減少因人為因素導致的內控失效問題。
(三)營造內控建設氛圍
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推進,離不開良好的企業氛圍支撐。若企業內部缺乏對內部控制的重視與宣傳,員工容易產生“事不關己”的心態,降低內控措施的執行力與參與度。企業可通過多種方式營造濃厚的內部控制建設氛圍,將內控理念融入企業文化。
一方面,利用內部宣傳欄、企業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定期發布內部控制知識、政策解讀、優秀案例等內容,提高員工對內控的關注度;另一方面,舉辦內部控制知識競賽、主題演講等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用,激發員工學習熱情,增強職工內控意識。此外,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內部控制建設,對提出有效改進建議的員工給予表彰與獎勵。這將極大地調動員工參與內控工作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內控建設氛圍,能夠增強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形成全員參與、共同監督的良好局面,為內部控制工作的持續推進創造有利條件。
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構建風險預警機制、優化財務流程并明確權責分配,從制度層面保障內部控制的系統性與有效性
(一)構建風險預警機制
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面臨著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多種財務風險,但部分企業尚未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無法及時識別和應對潛在風險,導致風險發生時企業措手不及,遭受重大損失。企業可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智能化風險預警系統,對企業內外部財務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
系統通過收集企業財務報表數據、市場行業數據、宏觀經濟數據等,運用數據分析模型與算法,對各項財務指標進行動態評估,設定風險預警閾值。當指標達到或接近閾值時,系統自動發出預警信號,并生成風險分析報告,提示風險類型、影響程度及應對建議。比如企業在構建風險預警機制時,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帶息負債比率等指標納入監測范圍。當系統監測到企業帶息負債比率持續升高,且接近預警閾值時,立即向管理層發出預警。管理層根據預警信息,及時調整應收賬款回收策略,優化企業的資金流管理,加快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減少資金占用,以減少對有息負債的依賴,降低財務風險。
構建風險預警機制,能夠幫助企業提前感知風險,為管理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增強企業風險防范能力,保障企業財務安全與穩定發展。
(二)優化財務流程
傳統財務流程往往存在環節繁瑣、審批層級多等問題,不僅降低了財務工作效率,還增加了內部控制的難度與成本。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可引入流程再造理念,對財務流程進行全面梳理與優化,結合信息化系統實現流程的自動化與標準化。
企業首先對現有財務流程進行深入分析,識別冗余環節、重復操作與低效節點,明確各環節的關鍵控制點;然后,以提高效率、降低風險為目標,簡化不必要的審批流程,重新設計流程路徑,明確各部門、崗位在流程中的職責與權限;最后,利用財務共享報賬系統等信息化工具,將優化后的流程固化到系統中,實現線上審批、自動核算等功能。
企業在優化財務流程時,將費用報銷流程從原來的線下多層級審批改為線上流程審批。員工通過財務共享報賬系統提交報銷申請,系統自動根據費用類型、金額、發票等信息進行智能審核,并按照預設規則分配審批任務。審批過程中,相關人員可實時查看報賬整體審批進度,提出審批意見。優化后,費用報銷周期從平均10天縮短至3天,同時減少了人為操作失誤,提高了內部控制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優化財務流程,有助于提升企業財務運營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強財務信息的及時性與準確性,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明確權責分配
企業內部權責不清是導致內部控制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會計財務管理工作中,若各部門、崗位之間的職責邊界模糊,容易出現推逶扯皮、無人負責的現象,影響工作效率,增加財務風險。企業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權責分配制度,明確各部門、崗位在內部控制中的具體職責與權限。
企業需對會計財務管理相關業務進行全面梳理,確定關鍵業務流程與控制點;然后,根據業務流程與企業組織架構,制定詳細的崗位說明書,明確每個崗位的工作內容、職責范圍、權力邊界以及與其他崗位的協作關系;同時,建立權責對等的考核機制,將內部控制職責履行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在資金管理業務中,明確規定財務部門負責資金預算編制、資金調度與監控,業務部門負責資金使用申請與執行,審計部門負責資金使用合規性審查。通過清晰的權責劃分,各部門各司其職、協同配合,有效避免了資金管理混亂問題。明確權責分配,能夠提高企業內部管理的規范性與協同性,增強員工責任意識,確保內部控制工作有序開展,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3]。
三、加強內部控制監督
通過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引入外部監督與建立
反饋機制,形成全方位監督體系,保障內控措施有效落實。
(一)設立內部審計部門
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監督的重要防線,但部分企業尚未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或內部審計部門職能弱化,無法充分發揮監督作用。企業應設立獨立于財務、業務部門的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專業的審計人員,明確其職責與權限,確保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與權威性。
內部審計部門定期對企業會計財務管理制度執行情況、財務收支真實性與合法性、內部控制有效性等進行審計檢查;運用檢查、監盤、詢問、分析性復核等審計方法,查找內部控制缺陷與潛在風險;審計結束后,及時出具審計報告,提出整改建議,并跟蹤整改落實情況。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在對下屬分公司的財務審計中,發現分公司存在有些費用報銷審核不嚴、存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審計部門出具審計報告后,提出加強費用報銷審批管理、加強資產盤點、強化領用管理等整改建議。分公司按照建議進行整改,有效規范了財務管理工作。
設立內部審計部門,能夠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常態化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并督促整改,保障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持續有效運行,維護企業財務信息真實性與資產安全。
(二)引入外部監督
內部監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企業內部人際關系、利益因素影響,監督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可能受到質疑。引入外部監督力量,能夠借助專業機構的獨立視角與專業能力,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彌補內部監督的不足。
企業可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定期對企業財務報表、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審計評估;也可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進行指導與評價。外部監督機構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審計準則,對企業財務信息真實性、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有效性進行審查,并出具客觀的審計報告與評價意見。例如,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在審計過程中,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銷售與收款、采購與付款等業務循環的內部控制進行測試,發現企業存在銷售合同審批流程不完善、應收賬款催收不及時等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企業根據建議優化內部控制流程,提升了內控管理水平。
引入外部監督,能夠為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提供專業指導與客觀評價,幫助企業發現內部監督難以察覺的問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企業公信力與市場競爭力。
(三)建立反饋機制
內部控制監督工作的有效性,依賴于問題的及時反饋與整改落實。若企業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無法及時傳遞給相關責任部門,整改工作難以推進,內部控制體系難以持續優化。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確保信息傳遞暢通、問題整改到位。
企業需明確反饋渠道,可設立專門的意見箱、電子郵箱,或通過企業內部管理系統建立反饋模塊;建立問題受理、分類、分配、處理、反饋的閉環管理流程,明確各環節責任部門與責任人;定期對反饋問題進行匯總分析,形成報告,為內部控制改進提供依據。例如,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問題反饋平臺”,員工可通過平臺提交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意見與建議。平臺收到反饋信息后,由內控管理部門進行分類整理,分配至相關責任部門處理。責任部門處理完成后,及時將處理結果反饋給反饋人,并在企業內部進行公示。
建立反饋機制,能夠調動各方參與內部控制監督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內部控制運行過程中的問題,推動問題整改與制度完善,實現內部控制體系的持續優化與提升。
結束語
企業會計財務管理中的內部控制工作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程,貫穿于企業經營發展的全周期。通過加強內部控制意識、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強化內部控制監督等多維度路徑的協同推進,能夠有效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規范性與科學性,降低經營風險。隨著市場環境的持續變化與企業管理需求的升級,內部控制工作也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與優化。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筑牢財務防線,從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祥忠.企業會計財務管理中內部控制的優化策略探究[].財訊,2025(08):134-136.
[2]張海玲.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對財務管理與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作用[].財經界,2025(09):117-119.
[3]熊鳳秀.強化企業會計財務管理中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措施[].銷售與管理,2024(26):96-98.
[4]石娜娜.強化企業會計財務管理中內部控制工作的路徑分析[.冶金財會,2024,43(05):61-63.
作者簡介:吳秀新(1986.08—),女,漢族,廣西上林人,本科,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