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背景:AI 可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優化氣象服務,并增強對極端天氣的預警能力,幫助人們提升應對天氣狀況的能力。
在探測中心,小能能可以提供雷達掃描的云層圖片,協助氣象預報員識別危險的冰雹云、雷暴云等。
在衛星中心,小能能可以迅速發現衛星照片里的秘密,比如海上出現旋渦云,說明臺風要來了。小能能還能把衛星拍攝的許多照片變成動態小電影,展示暴雨、臺風等天氣現象的移動路徑,這可比手動畫圖迅速和直觀得多!
課題任務:酷龍農場需要獲得未來一個月內盡可能準確的天氣預報,以此來決定什么時候播種、澆水和施肥,讓作物生長得更好。
接到這個課題后,小酷龍立馬聯系氣象局,獲得了寶貴的實習機會。沒想到,小能能在氣象領域也有用武之地。
在信息中心,小能能第一時間將各個氣象觀測站的氣象數據匯集,供各個業務單位調取,再由氣象臺把天氣預報傳遞給各類有需求的人——給務農人員看降雨概率,給飛行員看飛行條件,給出門旅游的人看目的地天氣……就像把圖書分門別類地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在數值中心,小能能幫助計算機更快地解出方程,提前 3 天就算出了臺風“卡努”會突然拐彎。即使預測 1 個月后的天氣也難不倒他,小能能可以同時計算上百種可能,然后給出預報。厲害吧!
但小能能目前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氣象局工作人員建議小酷龍和小能能先跟著重慶天氣預測“小超人”——“天資·12h”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了解如何開展實際工作。
“天資·12h”專門預測未來 12 小時的暴雨、冰雹、大風天氣,保護人們的安全。
它能用雷達給云層拍“3D照片”(三維回波拼圖),看清哪里藏著下暴雨的云。
同時,它像偵探一樣,采用深度學習技術研究過去上千場暴雨的移動路線,猜測可能下暴雨的云下一步會往哪兒飄。
當江北區出現可能降冰雹的云時,它會立刻發出警報:“注意! 20分鐘后江北區可能會下冰雹!”
更厲害的是,它能精確地預測每平方千米范圍內的天氣。比如,它可以告訴你:“下午 3 點左右,南山山頂會下雨”。
與此同時,它還和水利、自然資源規劃、林業等部門開展聯合大作戰,一起預測山洪、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氣象風險。
它能告訴重慶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長江某段水位可能超警戒”,提醒森林防火指揮員“連續高溫干燥天氣,某山林火險風險等級升高”,還能給山區居民發短信:“您家附近已出現大暴雨,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很高,請盡快撤離!”
“天資·12h” 像給城市安裝了一個“天氣防護罩”,讓氣象防災預警更高效、更智能。
深入了解實際工作后,小酷龍猛然發覺不對勁:此次的課題任務是為酷龍農場預測未來一個月內的天氣,而“天資·12h”只能預測未來 12 小時內的天氣呀!這可怎么辦?
小能能立馬安慰道:“別擔心,我們還有中國氣象局的‘三兄弟’助陣呢!”
風雷
(人工智能臨近預報系統)預測未來 3 小時內的天氣變化,比如突然的暴雨、冰雹、雷暴、大風,并快速發出警報。
工作流程收集情報:每分每秒監測雷達、衛星和地面氣象站的數據,看云團怎么動、哪里在下雨。
快速計算:用超級聰明的“大腦”
一邊記住科學知識(比如雨是怎么形成的),一邊學習過去的天氣規律。
發警報:3 分鐘內就能算出未來 3 小時內每 6 分鐘的天氣變化,告訴人們:“注意! 10 分鐘后某地要下暴雨啦!”
風清
(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預報系統)預測未來 10 天內的全球天氣,比如下周會不會降溫、臺風會不會來等,繪制出覆蓋全球的天氣大地圖。
工作流程了解全球天氣:每天監測衛星拍攝的全球云圖,收集海洋溫度數據,記住過去幾十年各種天氣的變化(比如臺風怎么轉圈圈)。
總結公式:把天氣變化的物理規律(比如冷空氣遇到熱空氣會下雨)寫成公式,并牢牢記住。
畫出天氣預報:用超級計算機畫出未來 10 天內全球的天氣變化圖。
風順
(人工智能全球次季節—季節預測系統)預測未來 15 ~ 60 天的氣候,比如,一個月后會特別熱嗎?厄爾尼諾現象(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異常變暖)會發生嗎?
工作流程收集情報:研究全球大海和天空的變化,監測海洋溫度、洋流變化等,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幾個月后的天氣。
模擬和運算:模擬多種可能,同時計算出不同的“天氣劇本”(有的預測干旱,有的預測洪澇等)。
給出天氣預報:結合多次模擬結果和不確定性分析,計算出不同天氣事件的可能性,比如“下個月長江流域降水增加的概率是 70%”。
風雷管“現在”,風清看“下周”,風順測“下月”。
“三兄弟”手拉手,天氣預報不用愁!
以前,氣象局的預報員從災害天氣還沒到達開始,連續幾個小時盯著雷達圖,眼睛酸澀到流淚,仍然堅持手動分析雷達回波移動路線,推算災害性天氣到達的時間。
擔心遺漏重要信息,還要及時打電話通知各部門做好防災應急準備,大家不敢打盹、喝水、上廁所。
現在有了 AI 協助,任何時間 AI都能自動發出精準的警報。
因 此, 工 作 人 員還能淡定地喝口水,檢查一下數據,或趁間隙瞇眼休息幾分鐘。
確認災害性天氣的到達時間和影響后,一鍵發布功能瞬間就能讓預警信息“飛”入各部門的值班電腦和可能受災害天氣影響區域的人們的手機中。
氣象局還收到了村民反饋:“昨天收到你們發的冰雹預警后,我給我家園子里的脆李提前蓋了防護網,沒造成任何損失!以前總要等冰雹砸到屋頂才知道……”
當然,天氣預報畢竟是預報,而不是直播,難免有“失靈”的時候。
如果 AI 預測明天全市晴天,結果第二天卻打雷下雨,氣象局工作人員就會立即進行排查,看是不是數值預報模式“開小差”了。畢竟 AI 也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寶寶”,需要時間成長。
經過多輪課題演練,小酷龍認識到他和小能能各有所長,只要他們互相取長補短、攜手并進,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