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邁向系統化: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邏輯取向與行動路向

2025-09-01 00:00:00齊向楠朱天
編輯之友 2025年5期

【摘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是黨的二十大基于全媒體時代傳播系統要素演變提出的新要求,這意味著意識形態安全成為國家政治傳播體系革新的關鍵、深度媒介化社會成為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基礎、媒體生態融合成為新型主流媒體價值創新的趨勢。基于此,相應的加強進路,首先要堅持系統觀念,明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不僅是媒體的再體系化,還是治國理政大系統中傳播單元及與其他關聯社會單元的系統化,應以構建社會技術系統為邏輯框架展開。系統化建強全媒體傳播體系,需辯證看待潛在的復雜性激增及適應性衰減的風險,并以能量空間生成與運作要件調試來統籌系統整體性和部分協同性,為國家傳播體系范式轉型舉綱張目。

【關鍵詞】全媒體傳播體系 系統觀念 社會技術系統 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5)5-014-08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5.5.00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強調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緊密聯系,不斷增強“系統思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加快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新形勢,構建以主流媒體為主導的全媒體傳播體系。[2]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系統化已然成為指導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思想和重要方法。然而,該如何把握傳媒體系系統化的政策要義?如何準確理解全媒體傳播體系系統化建設的科學內涵?如何實現這一重要任務?面對這些問題與目標,厘清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基礎邏輯是關鍵。為此,本文嘗試通過考量影響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系統要素,明確全媒體傳播體系系統建構的理論邏輯,結合當前傳播體系轉型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要求,對上述問題做出回應。

一、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系統化的要素考量

從歷史演進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傳播生態經歷了“革命傳播體系—傳統傳播體系—現代傳播體系”的發展變遷。[3]在傳播技術本體論視角下,這種傳播生態范式變遷的主要動力,是傳播技術革新引發社會秩序等媒介域的相應變遷,其目的是在政治、社會與傳媒業的互動中實現媒介域及與其他場域的科學組織與規范化。就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而言,系統化是基于體系化的新要求,系統化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其目標是加強復雜的傳播體系各部分之間的協調和協作,實現整體的最優化。那么,為何要強調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化?本文認為,生成這一新要求的根源在于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所面臨的系統要素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體現在政策要素中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環境要素中社會的深度媒介化、媒介要素中媒體生態融合的新階段三個方面。

1. 政策要素: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整體布局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錯綜復雜的安全挑戰,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將意識形態安全視為國家政治安全的前沿陣地。習近平總書記用“立心”“立魂”和“三個事關”“四個關乎”,深刻闡明了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重要地位。進入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總體態勢持續向上向好,特別是黨中央基于意識形態安全考慮所部署的媒體融合改革,使主流意識形態在新的傳播格局中的輿論引導優勢明顯增強,意識形態風險防范的治理平臺得到有效拓展。但同時也能發現,在社會經濟轉型、價值觀多元化和國際局勢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意識形態領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非傳統安全威脅壓力上升、社會轉型期網絡輿情風險加劇等新問題愈發凸顯,而現階段政治傳播體系的社會治理能力系統性不足、主流媒體之間協同性不夠,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效能在國家層面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在此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從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明確要求。

那么,為什么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必然要以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為內在要求?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國家政治傳播體系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而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國家政治傳播體系的主動脈。對于前者,在國家的政治實踐中,政治傳播最深刻的本質是通過意識形態的不斷建構維護政治共同體的地位與威望,彰顯黨和政府的合法性與權威性。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既有政治傳播秩序發生了復雜而具體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平臺的崛起打破了傳統政治傳播體系的組織優勢和議程設置,對意識形態建構和社會治理結構發起挑戰,從而使政治傳播的外延進一步溢出傳統的政治宣傳邊界,更鮮明地體現在推進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社會治理層面,即政治傳播與國家治理體系的互嵌。[4]此種情形下,要更好維護意識形態安全需要及時更新國家政治傳播體系。對于后者,面向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政治傳播體系革新的內在邏輯,使國家政治傳播體系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通過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一體化治國理政新平臺。這一新平臺的建設,一方面,是為消解當下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的信息傳播壁壘,推動融合轉型中的融媒體平臺形成以全媒體為特征的體系聯動;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發展邏輯驅動下,平臺化成為政治傳播與社會治理的共同訴求,媒體融合已不滿足于政治宣傳所需的文本與敘事創新,而是在實踐中反作用于政治傳播理論,以全景敞視為特征的全媒體平臺化轉型成為可見的發展進路。

2. 環境要素:推進深度媒介化社會的有機互動

自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席卷人類社會以來,多種形態的媒介逐漸滲透于現代社會各個領域,引發媒介與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推動社會實踐邁向深度媒介化階段。相比于媒介化所強調的媒介如何引發社會結構的過程性變遷,即關注不同媒介技術變革帶來新的社會行動和社會交往方式并推動社會變遷,深度媒介化則指向數字時代媒介網絡化所進行的連續性社會型構。[5]也就是說,在深度媒介化時代,媒介不再是獨立的、離散的和無生氣的,而是以融媒化、泛在化的形態相互聯系,尤其是具有更強關系聚攏特質的數字媒介,根據分布式傳播的邏輯和規律,將一系列缺乏聯系、碎片化的元素整合成一個新的組織系統和連貫的承載空間,以新的傳播方式型構整個社會。對此,安德烈亞斯·赫普在其《深度媒介化》一書中進一步強調,媒介的多元交互已在個體、組織和社會三個維度呈現出媒介匯集、媒介融合與媒介環境化的特征。[6]社會型構不再是某一種媒介發展之必然,而是在各種不同媒介復雜交匯的過程中,社會關系附著于媒介編織的網絡相互連接并匯集成意義空間,成為人們可感知的社會結構。[7]

從這一點出發,當前輿論格局下令人喟嘆的“媒體失效”,一定程度上指向“媒體”的概念內爆,即媒體不再是即時性消費品,而是一種動態開放的媒介網絡,是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8]這意味著,傳統媒體所建立的大眾傳播秩序的消解,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其滿足消費所需的資源失調,更重要的是多元行動者互構的傳播關系與可編程的連接網絡正在代替既有的傳播結構,稀釋傳統媒體的連接效能,使其在深度媒介化的競爭場域中逐漸失去了與用戶觀念空間的對接。誠如已有研究所指出的:“當某種傳統媒體已經永遠排不到公眾使用的前幾種媒介端口時,那么這個媒介的實體雖然還在,但它已經不再是媒介,它只是一個功能錯位的機構?!盵9]因此,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必須立足深度媒介化的社會現實,映射到政策指向上,即在媒介組織層面以“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為導向,將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邏輯從作為存在物的信息的生產分發,升級為作為意義空間的社會化的關系協同網絡;在整體生態層面均衡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四種結構關系,以格局重塑為抓手,從底層邏輯再造傳媒業的價值實現方式。

3. 媒介要素:匹配媒體生態融合的價值創新

從媒體融合實踐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從互聯網企業擴散到主流媒體,為傳媒業帶來了內容生產、渠道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刻變革,推動媒體融合步入全面深化、系統改革、構建體系的生態融合新階段。作為一種建立在生態哲學基礎上的發展理念,媒體生態融合強調互聯網環境下媒體與社會的互動融合和價值交換,其不僅指傳媒體系中媒體彼此的共生關系,還包括跨越系統、平臺、層級的多元行動者之間的共存關系。這一方面是因為現階段以“新聞+政務/商務/服務”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已經形成了媒體生態鏈向其他社會模塊的介入與延展,盡管這種跨界由于媒體定位與基礎的差異而程度不同,但客觀上已成為主流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必備要件。[10]另一方面在可預見的傳播格局中,以“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為指向的新型主流媒體,將以融合生態系統的角色打開新的生存空間,推動未來社會成為一種建立在媒體融合基礎上的生態群落。當下智能家居、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慧旅游等諸多應用場景已融入社會日常,媒體與場景的深入結合將進一步催生內容與服務的價值聚合,反過來再次推動生態融合進一步發展。

可以說,新技術催生新業態已成為行業新常態,而以媒體融合為過程、以生態融合為目標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能否用好新技術,通過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改造提升既有業態,將是整個智慧全媒體生態建設的關鍵。[11]但聚焦現實,何種條件下的技術使用以及何種程度上的技術創新,始終是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且不說5G、VR/AR、AIGC等迅速迭代的新技術令主流媒體應接不暇,以及技術迭代所需的高昂成本,僅是認知技術邏輯本身就極易引起“技術至上”和“技術增生”的誤解。問題的本質在于,主流媒體雖然傾向于采納互聯網平臺的技術,但它在邏輯上并非技術平臺,只是通過技術賦能重塑融合框架下媒體對社會的轉譯,因此,以技術賦能為切入點,強化新技術對傳媒行業內在流程和運行邏輯的改造是其現實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所強調的“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表明它既是智慧全媒體生態下新的技術信息系統,又是傳統媒體重要的進化窗口,即以主流媒體為基礎,融合線下線上技術系統,把專業內容生產與傳播活動融入全媒體生態網絡中,成為不可替代的綜合服務平臺。

二、系統化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內在邏輯

如前所述,既然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是黨中央基于政策、環境、媒介等傳播體系系統要素演變而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就改革要點和提升空間而言,相應的加強進路又指向何處?換言之,黨中央強調以全媒體戰略加強新時代傳播體系建設,意味著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必須立足這一系統要素分析框架,以新的建設理念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生態范式轉型,那么當下要做的就不僅是四級融合發展布局下全媒體資源和業務的再體系化,更應該以系統化思維促成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轉型。

1. 全媒體傳播體系不僅是媒體的再體系化

關于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概念,目前學界與業界尚未形成明確統一的定義。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出“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并將建設任務拆解為中央、省、市、縣四級媒體建設和媒體融合技術能力建設。[12]目前大多數研究更多是從“媒體”這一主線切入,著眼于四組關系的層次與內涵,以及內容、技術、管理三者的邏輯關聯展開,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應當貫通四級融合發展縱軸,在宏觀層面與國家治理體系同頻共振,在微觀層面著力完善主流媒體業態布局。[13]在此基礎上,一些研究結合人工智能、智慧媒體、5G等重要前沿概念,從不同維度對全媒體傳播體系做出實踐性和策略性藍圖勾勒和前景展望,[14]為后續全媒體傳播體系研究奠定了基礎。

沿著這一思路,有研究提出全媒體傳播體系首先是全媒體傳播的體系,前提條件是四級主流媒體的全媒體轉型,進而通過主流媒體的縱向串聯與橫向拓展打造出全媒體格局,體系意味著新格局中四級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結構與秩序。因此,在進一步的概念解讀中,全媒體傳播體系通常又被分解為功能層面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和組織層面的四級融合發展布局,[15]前者更多強調主流媒體功能上從引導群眾向服務群眾的拓展,媒介域從定域向非定域的溢出,以泛媒體化突出傳播的泛化;后者則更期待確立四級媒體的融合規則與邊界,使其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16]在這種認知框架下,全媒體傳播體系中的子單元都是一種機制的復合體,子單元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則成為體系框架,而加強建設的過程通??梢钥醋鲗λ募壝襟w的再體系化。

誠然,這一解釋的背后是我國媒體架構的傳統與融合實踐的現實使然,尤其是近年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升了基層新聞宣傳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使傳播體系的功能拓展和布局再造成為可能。同時也不能否認,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各級各類媒體全面協作的結果,單一媒體組織很難獨立地實現全體系構建和全系統轉型。[17]但問題在于,復雜的系統、事物、現象往往難以簡化為各部分之組合來理解和描述,或者說部分的拼裝并不必然形成整體性的效果。在具體的實踐中,業內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困惑:各級媒體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如何在組織架構、創新能力、技術跟進等方面做到系統聯動?四級媒體在差異化發展中如何實現資源共享與邊界開放?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之間合作與發展的邏輯矛盾又該如何調解?[18]

事實上,黨的二十大以來,黨中央不僅提出了作為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系統觀念,而且通過“系統集成”“系統完善”“系統治理”“系統保護”“系統性變革”等概念進一步明確了系統觀念的實踐路徑,[1]即以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為前提,從系統的整體性角度出發,通過分析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而利用相關的關系推動事物的發展。[19]基于此,已有研究提出,全媒體傳播體系是一個有機系統,[20]系統觀念是全面理解其本質屬性的關鍵思維方法。[21]雖然這些成果多著眼于宏觀政策解讀,對于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化分析略顯籠統,但卻道出了體系建設新的發展邏輯。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全媒體傳播體系既是媒體融合的成果,又是建立在對國家—社會系統中各種傳播關系有序有效調適基礎上的產物,在整體性上是媒體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功能系統的互嵌聯動,在結構性上是媒介化場域內關鍵要素關系、順序與比例的協同發展。所以,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發展進路與其說是主流媒體的再體系化,不如說是治國理政系統中傳播單元及與其他關聯社會單元的系統化。也即相較于將主流媒體視為獨立功能單元的認知范式,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構邏輯更強調在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傳播單元需作為核心樞紐嵌入行政決策、公共服務與社會動員的協同網絡中。這種系統化整合既體現在信息傳播基礎設施與數字政府建設的深度融合上,也表現為輿論場域重構過程中傳播權力與治理權力的雙向互構。從治理效能維度審視,全媒體傳播體系正從輔助性治理工具升維為具有元治理屬性的結構性存在,其通過建立社會信息流動的彈性調節機制,既保障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柔性滲透,又實現了多元社會訴求的制度化表達。這種傳播與治理的深度耦合,印證了數字時代媒介化治理范式的轉型,即從傳播系統對社會系統的被動適應轉向傳播邏輯與治理邏輯的共生演化。

2. 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社會技術系統邏輯

既然如此,那么從系統觀念出發該如何深化關于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認識呢?在系統思想譜系中,一般系統論強調宏觀層面系統的存在方式,以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和突變論為代表的系統觀更注重系統的演化原理,而隨著系統開放度的增加和系統內各部分之間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增強,系統較易出現無序的混沌狀態(常常表現為危機)或凸顯新的有序結構(分形),[22]強調開放耗散且具有自適應性和自組織性的復雜適應系統思想逐漸形成。其中,在將技術理解為“社會系統聯系中多樣的組織、經濟、政治行動者使用工具與知識,來創造人類世界的各種目的的創造性手段”的前提下,[23]社會技術復雜系統運行的主要形態是由社會系統和技術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會技術系統,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互相獨立又互為依存,系統的整體效能依賴于兩者的融合與互補。[24]該理論從“社會—物質”的視角出發,強調將技術放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復雜系統的技術和人等因素進行最佳組合,技術、外界環境和管理過程三者相互作用。

就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本身而言,其核心是技術的有機表達,是通過技術增值增效,構建數字形態傳播關系及媒體資源結構,再造社會交往形態,推進傳媒生態和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結合前述必要性分析可以認為,社會功能重塑與技術動能轉化是貫穿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始終的兩條主線。顯然,社會技術系統理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理論框架,不僅有助于解決媒體融合轉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拓展媒體價值空間,還有可能在技術與社會的動態互構中推動全媒體傳播生態的深化。

更進一步看,全媒體傳播體系中的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必須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才能有效實現國家政治傳播體系的重構。其中,社會系統偏向以社會治理為價值核心的功能拓展、組織環境、運行機制,其關鍵是在業務擴容中接入并創造更多公共價值,以推進參與公共服務及社會治理指向下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技術系統注重以移動優先為前提的基礎搭建、流程重構和業務創新,其重心并非創造性地開發先進技術或開拓性地普及前沿技術,而是為上述社會系統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這也是在國家頂層設計中,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要求“四級主流媒體更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并將“媒體融合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單列并予以專門強調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礎上,參照“參與者—結構—任務—技術”這一社會技術系統的多層分析模型,[25]可以進一步厘清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行動關鍵。

首先,在參與主體上,作為復合型的數字社會基礎設施,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參與者面臨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轉變。作為意識形態主陣地的各級主流媒體雖然是建設任務的承擔者,但仍需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多方主體的資源和能力來共同完成任務,且技術邊界的開放性也在不斷吸引異質性主體進入,所以在功能維度應將社會系統中的多元主體(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各級各類主流媒體、互聯網平臺、社會組織以及公眾)與技術系統中的需求者、設計者、開發者、運營者四類角色主體進行綜合評定。其次,從組織關系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其系統層級雖然延續了“中央、省、市、縣”四級表述,但并非線性關系,而是一種基于技術連接方式的網絡拓撲結構,其結構形態還蘊含著網絡化的潛在實現方式;二是內部的組織邊界不再遵循傳統新聞宣傳組織的結構模式,而是適應新技術的發展應用,通過業務擴展、流程再造、權責調適,搭建以嵌入社會治理為落點的數字底座。再次,政策執行與服務供給是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兩大根本性治理任務,在技術賦能與治理創新的驅動下,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目標既包括意識形態領域原有的要求,也包括網絡社會空間下的服務延展,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提升公共政策的高效性和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性。最后,治理任務實現的數字基礎設施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有力保障,這既要求傳播體系內技術架構的聯通,又要實現其與其他社會功能的技術接洽,在開發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技術平臺的一體化發展釋放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將技術系統的工具價值轉變為公共價值。

三、全媒體傳播體系系統構建的風險與變革

指向社會技術系統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其建構過程不僅涉及技術演化帶來的適應性問題,還包括復雜多元的社會價值判斷,具有結構復雜、功能復雜、行為復雜等特質。因此,對于系統化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討論應遵循系統方法論的路徑:“把提出問題轉換為感知問題,把唯一解轉換為有效解,在理論構思與現實世界之間反復比較,不斷尋求完善系統的更優解?!盵26]

1. 系統的復雜性激增與適應性衰減

基于前文對社會技術系統框架下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參與者、結構、任務與技術等行動關鍵要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在長期動態的建設實踐中,它們之間的匹配程度極易引發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的結構性風險。概括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社會系統意義上,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復雜性激增。約翰·霍蘭德曾指出,系統的復雜性內涵包括兩個層面:其一,系統中的主體及其組成的層級結構很復雜;其二,部分間的耦合關系導致系統的復雜性。[27]具體到全媒體傳播體系中,表現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多主體參與可能導致體系結構與功能的復雜化。全媒體傳播體系包含多元異質性主體,如具有公共屬性的政府部門、各級主流媒體和具有市場屬性的技術組織、商業傳播平臺等,它們之間是松散的、非正式的協作關系,導致傳播體系功能拓展與空間重構的過程,不僅要面臨跨領域、跨部門、跨層級的資源整合沖突,還會涉及不同參與主體在意識形態政策高效執行和公共服務精準供給兩大領域任務的職能分解、提取與重組,極大地增加了體系建設的復雜度。另一方面,縱向協同與橫向集中的任務張力可能引發參與主體間的協同問題。具體來看,意識形態政策執行任務以全面有效地落實黨和國家要求為目標,客觀上依賴于政府主導下的統籌規劃,以實現主流思想輿論工作的縱向貫通;而服務供給任務以更好地解決社會治理的難點痛點,創造更多能夠滿足公眾需求的公共價值為目標,需要借助各級主流媒體與平行職能部門以及社會多主體的協同創新,實現公共服務資源的相對橫向集中。兩者之間的張力不利于系統統籌的協調運行。

二是在技術系統意義上,體系復雜性會放大技術的適應性風險。在蘭登·溫納看來,技術既是“裝置”意義上機器、設備、儀器等技術運作的物質資料,也是“技法”意義上實現特定目標所涉及的技術活動的認知方法,如步驟、程序、思維等,[28]兩者分別對應于技術創新賦予行動者的工具性能力和知識性能力。[29]由此,全媒體傳播體系復雜性之于技術創新至少具有兩方面潛在風險。其一,技術供給是否足以支撐任務目標的達成。全媒體傳播體系治理任務實現的效率和精度有賴于技術的充分供給,但社會技術系統的復雜性、演化性和涌現性決定了體系建設具有階段性和間歇性,相應地,技術供給就會遇到應用瓶頸,如拓展私域流量需要借助大數據、算力和算法形成清晰的用戶畫像,融媒體平臺的業務擴容需要依托物聯網和云計算抓取全域數據,但顯然絕大多數媒體目前尚不具備這種能力。那么,技術供給該如何保障任務實現?又該如何避免各層級間技術的無效堆砌呢?其二,技術認知能否及時匹配系統的快速演變,即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者的技術理解與思維觀念,能否與技術持續發展所釋放的系統潛能保持一致甚至有所超越。當前全國范圍內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技術平臺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標準,不同地域都在進行自適應式的建設探索,那么,該如何平衡地域差異所造成的技術認知差距?又該如何打通區域性技術平臺的一體化壁壘呢?

2. 新能量空間生成與運作要件調試

對于建設中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而言,其應對社會技術系統結構性風險的過程也是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融合貫通、交互演進的過程,這意味著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化建設不能割裂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而應統籌具有發展指向作用的系統整體性和具有運作核心價值的部分協同性,為國家傳播系統轉型舉綱張目。

一方面,在系統整體性視角下,全媒體傳播體系應構建并釋放深層次的能量空間?;谏鐣夹g系統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所建構的,不僅是一個全媒體的信息傳播空間,還是網絡社會生態下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能量空間。這是因為在系統論中,復雜系統通常由一些相互作用的子系統組成,系統開放并受環境影響遠離平衡態,系統與外界會通過非線性的反饋進行能量交換,并通過持續不斷的調整來尋求新的平衡,因此,信息反饋所形成的能量交換是減少系統耗散與失序的基本功能。[30]因此,在社會治理進程中,國家治理體系作為開放復雜系統,需要全媒體傳播體系進行信息傳播(反饋)來實現能量交換,以減少國家與社會的無序性。[31]從現實出發,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不是推倒重來,而是通過媒體融合轉型推動國家傳播體系不斷走向開放系統,其理想的建設與發展成效,是在社會與媒介深度同構的背景下,使傳播體系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能量交換平臺。具體來看,帶有開放邊界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首先要通過技術的增量式賦權在結構上成為網絡社會的操作系統,既向主流媒體賦權,提升其生產效能和創新資本,又向公眾賦權,拓展其環境監測、輿論感知和知識獲取的渠道,還向行政管理者賦能,在政府既有運行機制的基礎上,通過技術的彈性空間,平衡社會治理所面臨的政治統合和有效治理的矛盾,然后通過整合外部資源,匯聚并接入更多的公共價值。因此,全媒體傳播體系所建構的能量空間既具有技術系統的實體性,又具有社會系統的關系性,而系統的開放程度則決定著能量釋放的活力值的大小。

另一方面,從部分協同性看,全媒體傳播體系還應優化價值創新和媒體發展的運作要件。以系統演化所提供的補充性能量輸入為基礎,通過技術動能轉化和社會功能拓展的相互作用,推動形成系統各個部分在技術、資源與制度等方面的協同互惠,實現國家傳播體系整體性轉變,這是其在運作要件創新上的一種重要思維導向。其一,技術平臺的一體化建設,首先要將分散的技術元素進行整合重組,將分布于不同公共服務領域的媒體技術打造為公眾需要的服務包、技術集,完善從端到端的技術流改造,實現需求的整體性供給;其次為避免技術一體規劃可能造成的技術趨同和創新固化,還有必要在政府主導下將多維度、多層次的技術主體協調起來,形成獨立的技術演化空間,推動技術創新的涌現。其二,治理資源的集約配置。這一過程應在完善準入政策的基礎上,開放系統邊界,加強傳媒體系內的資源流轉和體系外政府與社會資源的注入,并將靶向機制引入資源配置過程,將重點放在關鍵的系統建設目標上,以提高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作為復雜適應性網絡,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的交匯將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資源生成的涌現性,即在互動中各類資源相互轉化生成新的資源,其中至關重要的是主流媒體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形成的數據資源,其相應轉化與配置將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上通下達帶來巨大助益。其三,體制機制改革的系統轉向。首先要在理念上,正視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復雜性特質,跳出條塊分割、線性聯系的工業系統框架,以社會技術系統為基本指向,從體制屬性、結構體系、機制框架等維度,破除舊有傳播體系基礎上的體制機制運行慣性;同時,在政府的頂層設計中,做到方向性政策與落地性方案同步,以明確的功能定位和任務減少建設目標的不確定性。

結語

“以中國之治作答時代之問”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的探索和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大步走向縱深,媒體融合也要邁出新步伐,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真正成為國家治理的核心構件,這不僅有助于主流媒體把握破繭成蝶的歷史機遇,也是其必須承擔的時代責任。在考量全媒體時代傳播體系要素演變的基礎上,本文認為,要深入領會黨的二十大以來,國家關于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政策內涵,首要的是準確把握全媒體時代意識形態安全與國家政治傳播體系革新、深度媒介化社會與主流輿論新格局塑造、媒體生態融合與新型主流媒體價值創新之間的關系,以新理念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生態范式轉型。基于此,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不能為了體系而體系,相應的建設進路也并非只是媒體的再體系化,而是為了推動國家傳播體系從傳統媒體時代的封閉系統轉向網絡化社會的開放系統,主動融入社會治理大局,強化與其他社會子系統的協同聯動。在堅持系統觀念,以系統論為方法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應以構建社會技術系統為邏輯框架展開,通過社會系統功能重塑與技術系統動能轉化的統一,打造技術可控、社會可容、價值可續的智慧傳播生態。通過厘清社會技術系統的行動關鍵,系統化建強全媒體傳播體系應辯證看待體系復雜性激增及適應性衰減問題,統籌系統整體性和部分協同性,以新的能量空間生成與運作要件調試化約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復雜性,為國家傳播體系轉型發展舉綱張目。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求是,2022(21):4-35.

[2] 本書編寫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 北京: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24:153-155.

[3] 許加彪,王軍峰,李亙. 試論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政策的范式變遷[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29(9):5-18,126.

[4] 荊學民,寧志垚. 論中國政治傳播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J]. 現代傳播,2020(4):73-78.

[5] 喻國明,耿曉夢.“深度媒介化”:媒介業的生態格局、價值重心與核心資源[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12):76-91,127-128.

[6] Hepp A. Deep Mediatization: Key Ideas in Media amp; Cultural Stud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9: 167-169.

[7] Nowak J. On the Concept of Figurations, Deep Mediatization, and the Adulthood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 Interview with Andreas Hepp[J]. Mediatization Studies, 2017, 1(1): 109-118.

[8] 陳昌鳳. 媒體融合應深入人類社會和生活[J]. 傳媒觀察,2023(1):1.

[9] 胡翼青. 顯現的實體抑或關系的隱喻:傳播學媒介觀的兩條脈絡[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2):147-154.

[10] 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21)[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1-63.

[11] 胡正榮,李荃. 深化融合變革,迎接智慧全媒體生態[J]. 傳媒,2020(3):9-11,13.

[1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3-04-23].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7278.htm.

[13] 夏雨禾. 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的提出及實踐引領[J]. 當代傳播,2022(6):11-15.

[14] 段鵬. 試論我國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實踐路徑:內容、框架與模式[J]. 現代出版,2020(3):11-18.

[15] 宋建武,王樞. 論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技術邏輯[J]. 新聞與寫作,2021(9):39-45.

[16] 張英培,胡正榮. 從媒體融合到四級融合發展布局:主流媒體發展改革的新階段[J]. 出版廣角,2021(1):6-9.

[17] 張誠. 約束條件、動力系統與運轉機制:構造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理想類型”[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4(1):46-53.

[18] 黃楚新,陳玥彤. 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建構主流輿論新格局[J]. 廣播電視信息,2022,29(12):29-32.

[19] 張琳,趙佳偉. 堅持系統觀念的內在邏輯、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2):4-7.

[20] 曾祥敏,崔林,趙希婧. 系統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N]. 光明日報(理論版),2022-12-23(11).

[21] 胡正榮,李荃.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系統論思考[J]. 新聞戰線,2023(6):54-57.

[22] 劉嚴萍. 基于復雜適應系統視角的社區風險治理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4):44-51.

[23] Münch C, Marx E, Benz L, et al. Capabilities of digital servitization: Evidence from the socio-technical systems theo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2, 176(3): 21-36.

[24] 劉崇俊. 科學社會學“實踐轉向”中的“互構論”[J]. 自然辯證法,2019,41(11):87-94.

[25] 唐方成. 新技術商業化的風險要素及其作用機理:基于社會技術系統理論的實證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33(3):622-631.

[26] 張磊,胡正榮. 重建公共傳播體系: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理念與實踐路徑[J]. 中國編輯,2022(1):4-9.

[27] Holland J.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nd Spontaneous Emergence[M]//Alberto Quadrio Curzio, Marlo Fortis. Complexit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Heidelberg: Physica-Verlag HD, 2002: 25-34.

[28] 蘭登·溫納. 自主性技術:作為政治思想主題的失控技術[M]. 楊海燕,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9.

[29] 張權,黃璜. 技術賦能與復雜性化約———基于“健康碼”的分析[J]. 政治學研究,2022(2):115-126.

[30] 黃小寒. 世界視野中的系統哲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7.

[31] 龍小農,陳林茜. 論信息傳播體系與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體同構性——基于媒介與社會互構的視角[J]. 新聞與寫作,2021(12):50-58.

Stepping into Systematization: Logical Orientation and Actionable Direc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QI Xiang-nan1, ZHU Tian1,2(1.Media Research Center,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207, China; 2.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207,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a new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by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the all-media era, which means that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deeply mediatized society has become the basis for shaping a new pattern of mainstream public opinion; and media ecological integration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value innovation of the new mainstream media. The integration of media ecology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new mainstream media’s value innovation. In view of this, the corresponding \"strengthening\" process should be led by a new construction concept, which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should not be a re-systematization of the media, but rather a systematiz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units in the large system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other related social units, and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o-technical system as the logical framework.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he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a dialectical view of the potential risks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complexity and the decay of adaptability, and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eneration of energy space and the innovation of operational elements to coordinate the system's wholeness and synergies, so as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Keywords: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systematic approach; socio-technical system; media integration

(責任編輯:侯苗苗)

基金項目:2023年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部級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西部老少邊及欠發達地區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需求發現與對策建議研究”(GD2333);中央高?;究蒲许椖俊懊浇榛卫硪曈蛳氯襟w傳播體系與主流輿論新格局的互構研究”(esdzx12)

作者信息:齊向楠(1988— ),男,陜西西安人,博士,四川大學傳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媒體融合與社會發展、新媒體與網絡傳播;朱天(1963— ),男,重慶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四川大學傳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治理與傳播研究、傳媒經營與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播放|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国产主播喷水|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成人日韩欧美|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区一区|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91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中文字幕第4页|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 亚洲男人在线|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aⅴ免费在线观看| 2021国产在线视频|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成年人国产视频| 久久男人资源站| 欧美在线三级|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激情综合图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久久久黄色片|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天天激情综合| jizz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色噜噜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 欧美97色| 无码福利视频|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