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快看看!孩子癢得整晚睡不著......”4 歲的小宇(化名)倚偎在父親懷里,孩子身上、手臂、腿部可見多處紅斑和一道道線狀結痂,部分皮膚已出現苔蘚樣變。據了解,小宇頑固性瘙癢已有近半年,白天因抓撓無法專注玩耍,夜間劇烈瘙癢更導致其睡眠不安。最終,小宇被確診為特應性皮炎,經過一周的規范治療,小宇的皮損顯著好轉,夜間搔抓明顯減少。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以劇烈瘙癢、皮膚干燥、頑固性濕疹樣損害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易反復發作。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通常在5 歲前發病。最新研究顯示,中國人群中兒童特應性皮炎患病率為20%。約一半以上的特應性皮炎兒童可伴發食物過敏、哮喘、過敏性鼻炎或過敏性結膜炎等其他過敏性疾病。
特應性皮炎的病因復雜,遺傳因素是重要的內因。父母等家庭成員有特應性皮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史,孩子的患病風險顯著增高。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過敏原,包括食物性、吸入性、接觸性過敏原。食物性過敏原如牛奶、雞蛋、魚蝦、貝類、花生、大豆、榛子、芒果、菠蘿等;吸入性過敏原最常見的就是花粉、塵螨,其他還有動物皮屑、霉菌、揮發性的化學品如甲醛等;接觸性過敏原如金屬、香料、橡膠、防腐劑等。
環境因素,如氣候變暖、空氣污染、汽車尾氣、室內發霉、被動吸煙、生活方式改變、不正確的洗浴方式等。
精神緊張、學習壓力大、焦慮、抑郁等心理因素也會引發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全年性或季節性的局部或全身皮膚干燥;反復發作且伴有瘙癢的皮疹,常在運動、出汗、日曬后加重;瘙癢癥狀夜間顯著。
但不同年齡的兒童其皮疹的特點及好發部位不同。
嬰兒期(出生~2 歲)皮疹主要分布在臉頰、額頭和四肢外側。皮膚表現為紅斑、丘疹、滲液和結痂。寶寶頻繁蹭臉,哭鬧不安。
兒童期(2~12 歲)皮疹多由嬰兒期演變而來,也可單獨發生,主要累及眼瞼、口唇、頸部、四肢屈側,以肘窩、膝蓋后窩為著,常表現為皮膚摸起來粗糙,長期搔抓繼發局部增厚、苔蘚樣改變。
青少年及成人期(12 歲以上)與兒童期類似,好發于頸前、肘窩、膝蓋后窩等部位,面部、軀干、四肢也可發生。常表現為局限性慢性苔蘚樣變,也可表現為癢疹樣皮損。
特應性皮炎會對孩子的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對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的兒童來說,反復出現的頑固性瘙癢會持續影響睡眠和學習狀態,甚至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由于皮損對容貌外觀的影響和皮膚瘙癢,特應性皮炎兒童可能在學校遭到同齡人的嘲笑,進而引起社交障礙和容貌焦慮等,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適當的過敏原檢測。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血清特異性IgE 檢測、皮膚點刺試驗、斑貼試驗均有助于找出潛在的過敏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癥狀進行判斷,進而回避和防護。
記錄食物日記。重點關注皮疹、皮膚瘙癢與飲食的關系。如果每次進食某種食物就出現皮疹加重、皮膚瘙癢加劇,則強烈建議回避該種食物的攝入。
特應性皮炎的治療目標主要是緩解瘙癢和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復發的頻率以及減輕復發的程度,以保障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一般采取綜合性治療方案,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階梯治療”。大部分輕中度特應性皮炎兒童合理使用外用藥物可以控制癥狀,重度則需要系統抗炎治療。
皮膚基礎護理:合理洗浴、足量多次使用保濕潤膚劑。
外用藥物治療:常用的外用藥物主要是糖皮質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等)、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磷酸二酯酶-4 抑制劑(如克立硼羅軟膏)等。
系統藥物治療:主要是口服抗組胺藥物、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如度普利尤單抗)、JAK 抑制劑等。
紫外線光療: 適用于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慢性肥厚性或苔蘚樣變皮損,可控制瘙癢。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外用藥物及口服藥物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使用。特應性皮炎不能根治,但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及長期的緩解,需要醫生指導長期維持的治療方案。
合理洗浴可以清除皮膚表面痂皮,減少表皮細菌。應控制水溫(32~38℃),建議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5~10 分鐘,減少清潔產品使用,或選用低敏無刺激、弱酸性的洗護用品。切記不要使用堿性的肥皂或硫黃皂,以免對皮膚造成損傷。洗完后,用毛巾將皮膚上的水分輕輕吸干,避免用力擦拭。
加強潤膚。建議使用無香料、無色素、無防腐劑和低敏無刺激的醫學修護類潤膚劑,每日使用1~2次,建議足量使用,每周用量150 克~200克。正確使用潤膚劑可以減少經皮水分流失,增加皮膚含水量,改善皮膚瘙癢、干燥癥狀及促進皮膚屏障修復。
衣物需寬松、舒適,建議穿透氣的純棉材質,且不宜穿厚。貼身衣物應避免羊毛、化纖、金屬等容易致敏的材質。勤換衣服和床單。
居室環境應涼爽、通風和清潔。環境溫度在18℃~24℃較為理想,環境濕度應在50%~60%。冬季不可長時間待在中央供暖及空調等干熱環境中;夏季也不要長時間處于潮濕、悶熱的環境中。
盡量避免過熱和出汗過多的劇烈運動。出門做好防曬,佩戴口罩,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柳絮等。
避免食用已知的致敏食物,建議有針對性地忌口。忌口期間需補充同等營養,如牛奶過敏可換深度水解奶粉喂養。不建議盲目、過分地規避食物,以免造成孩子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