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大腦底部中央有一個卵圓形的小體,重量僅有0.5~0.6 克,相較于整個大腦來說,重量微不足道,但功能卻不容小覷,它就是我們體內最復雜的內分泌腺——垂體。
垂體瘤則是一種來源于腦垂體的內分泌占位性病變,其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0%~15%,僅次于膠質瘤和腦膜瘤。垂體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大多經鼻腔—蝶竇入路切除術進行治療。該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但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不可輕視。那么,該如何照料好垂體瘤術后患者呢?
經鼻腔—蝶竇入路是切除垂體瘤最常見的手術方式,但由于術中可能會損傷蝶竇,會造成術后腦脊液鼻漏。因此,護理人員和家屬要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出現流清水樣鼻涕的情況。如鼻腔無液體流出,可抬高床頭15°~30°;如鼻腔有液體流出,應幫助患者保持平臥位,可有效地減輕或停止腦脊液鼻漏。
術后應囑咐患者避免用力排便、打噴嚏、擤鼻涕和咳嗽等可能導致顱內壓增高、蝶竇破裂的行為,可使用紙巾擦拭流出的液體,但不要堵塞鼻腔,以免引起感染。術后保持平臥位約2 周,可使腦脊液鼻漏自行緩解,而且平臥位能幫助術后患者減少嘔吐次數,減輕嘔吐程度。若腦脊液鼻漏的現象無法緩解,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改善。
尿崩癥為垂體瘤患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 多由手術中垂體后葉或垂體柄損傷所致。所謂尿崩癥,指的是患者24 小時內尿量超過4000 毫升或連續監測3 小時尿量,每小時尿量高于200 毫升,同時排尿次數增加,尿液顏色為清水樣。如果懷疑自己發生尿崩癥,要及時就醫。
在照料垂體瘤患者的過程中,需要準確地記錄每小時尿量及24小時尿量。患者的飲食以低鹽、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忌飲濃茶、咖啡等。應根據患者的排尿量為其補充液體,以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由于患者對尿崩癥易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家屬應多關心體貼患者,多與其交談,加強心理安慰,穩定患者情緒,減輕其心理負擔。此外,術后尿崩癥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恢復期可適當活動,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
腦垂體緊挨著視神經和視交叉,手術中可能會觸碰或牽拉到這些區域,進而影響患者的視力;且瘤床出血是術后24 小時內最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一旦出現,就會壓迫視神經和視交叉,所以定時檢查視力至關重要。臨床上主要進行以下視力檢查。
●檢查患者看東西是否清楚。可讓患者輪流遮住一只眼睛,看向遠處(如窗外的風景)和近處(如手機上的文字),并與手術前的清晰度進行對比。需要注意的是,若垂體瘤術后1~2 天內有輕微的視力模糊,可能是正常反應;如果后續視力越來越模糊,則需提高警惕。
●檢查患者視野是否完整。垂體瘤可能壓迫視神經,導致雙顳側偏盲(兩眼外側視野缺失)。術后可讓患者平視前方,家屬站在患者兩側揮手,并詢問患者“: 兩側眼角能看到揮動的手嗎?”如果在相同的距離下,一側眼角看不到,則提示出現了視野缺損,即視野中可能出現“缺一塊”的現象。
●檢查患者看東西是否有重影。當患者看向某個方向時出現重影,即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或多個,則提示控制眼球的神經可能受到影響。
如果患者在家中出現上述異常情況,或出現突然完全看不見、視力在幾小時內明顯下降,同時伴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眼球明顯突出或眼皮無法抬起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做完手術后,患者常常會感到口渴、嗓子疼、嘴里有異味。主要原因是:手術前長時間不讓吃喝,身體本來就缺水;手術過程中損失了一些血液和體液,讓缺水更加嚴重;手術后鼻子堵塞,只能一直張著嘴呼吸,直接導致口干舌燥、嗓子疼;同時,術后口水少了,口腔里的細菌和食物殘渣沒法被沖走,從而產生難聞的口臭。更為麻煩的是,手術有時會影響到大腦里控制排尿的“開關”(垂體后葉),引發尿崩癥,就會感到極度口渴,需要不停地喝水;同時又會排出大量像清水一樣的尿液,身體水分流失得非常快。因此,術后早期飲水是改善上述癥狀的重要措施,且飲水并不會增加嘔吐、誤吸的發生率,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術后什么時候可以開始飲水呢?一般情況下,術后要禁食6 小時,但實際上并沒有證據表明術后禁食禁水對患者有利。最新研究表明,當患者麻醉完全清醒時,就可以開始首次飲水了。飲水時,需要搖高床頭15°~30°,協助患者將頭偏向一側。可以使用無菌注射器,將2 毫升溫水(38℃~40℃)從患者口角緩慢注入。若患者吞咽順利,無嗆咳發生,即可少量多次給予溫開水,每次約5 毫升,總量不要超過20 毫升。休息30 分鐘后,可協助患者用吸管自主飲水,單次飲水量應小于20 毫升。飲水期間,若患者出現嗆咳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飲水。
疲勞是垂體瘤患者術后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發生率在32%~86%。目前,通過藥物緩解術后疲勞的長期效果不佳,而通過合理運動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術后疲勞感,同時提高睡眠質量,增加患者的自我認可感,還能顯著降低壓力性損傷和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垂體瘤患者術后運動應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術后1~2 天可進行呼吸訓練,每天2 次,每次10 分鐘,以不感到疲勞為度。術后3~7 天可在呼吸訓練的基礎上,增加負重伸肘、屈肘和踝關節跖屈、背屈鍛煉,每天2 組,每組12~15 次。7 天后,呼吸訓練可以增加至每天3 次,每次20 分鐘,負重伸肘、屈肘和踝關節跖屈、背屈鍛煉可增加至每天3 組。之后,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情況選擇有氧運動、抗阻運動和呼吸運動中的一種為主,輔之以其他形式的鍛煉,比如健步走、仰臥起坐、單臂俯身劃船等。為保證運動安全及運動效果,每天鍛煉時間應在30~60 分鐘。
有研究指出,垂體瘤5 年內復發率為7%~35%。因此,垂體瘤患者有可能需要反復治療。出現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復發等情況時,患者往往會產生負面情緒;且垂體瘤患者相較于一般人群,焦慮、恐懼、多疑等人格特質會更加明顯,而不良的情感反應會影響病情的恢復。因此,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更要關注垂體瘤患者心理方面的問題,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表現,疏導其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