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尿蛋白定量超過150 毫克或尿蛋白/肌酐>200 毫克/克,或尿蛋白定性試驗陽性,就稱為蛋白尿。蛋白尿可分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
通常會伴隨發熱、寒冷、高溫、劇烈運動、緊張等應激狀態,尿常規提示尿蛋白+,部分可伴尿中泡沫增多。待上述因素糾正后,尿蛋白可自行消失,無須過度擔憂。一般情況下,生理性蛋白尿又可分為功能性蛋白尿和體位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是指因劇烈運動(或勞累)、受寒、發熱、精神緊張、交感神經興奮等所致的暫時性蛋白尿。與腎血管痙攣或充血導致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有關。多見于青少年,尿蛋白定性不超過(+),24 小時定量不超過500 毫克。
體位性蛋白尿,又稱直立性蛋白尿,可能是由于人體直立位時前突的脊柱壓迫左腎靜脈,導致局部靜脈壓增高,臥位休息后蛋白尿即消失。此種蛋白尿多發生于瘦高體型的青少年。
●病理性蛋白尿
通常具有持續性,且不會自行消失,尿常規可見血尿、白細胞尿、管型尿,臨床可出現水腫、高血壓、肉眼血尿、關節痛、皮疹等。若持續出現大量蛋白尿,周身會有明顯浮腫,以顏面部、腰骶部及雙下肢為著。通常情況下,病理性尿蛋白可分為以下幾類。
腎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腎小球濾過膜受損,使得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質濾出并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若病變較輕,尿中出現以白蛋白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質,稱為選擇性蛋白尿;若病變較重,尿中除排泄中小分子量蛋白質外,還排泄大分子量蛋白質,如IgG 等,稱為非選擇性蛋白尿,多見于急性腎炎、腎缺血和糖尿病腎病。
當腎小管結構或功能受損時,腎小管對正常濾過的小分子量蛋白質重吸收障礙,導致蛋白質從尿中排出,從而出現腎小管性蛋白尿。多見于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重金屬中毒、藥物損害及腎移植術后。
若腎小球及腎小管同時受損,則會出現混合性蛋白尿。多見于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當血中小分子量蛋白質異常增多,從腎小球濾出,超過腎小管最大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便會出現溢出性蛋白尿。多見于溶血性貧血、擠壓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病、輕鏈病。
假性蛋白尿也稱非腎性蛋白尿,是指尿液中檢測到蛋白質,但其來源并非腎臟本身病變,而是由其他因素或疾病引起的暫時性蛋白尿。多見于尿路感染或出血、尿路污染(如生殖系統的分泌物白帶、精液、前列腺液混入尿液)、某些藥物(如青霉素、磺胺類或造影劑)的干擾等。假性蛋白尿通常具有一過性,去除誘因后可消失,尿蛋白量較少(一般24 小時尿蛋白<1 克),且不伴腎臟損傷標志。
與假性蛋白尿相對應的真性蛋白尿通常由腎臟疾病(如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導致,蛋白尿持續存在,常伴隨其他癥狀,如血尿、水腫、高血壓等。
●調整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
過度勞累、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暴飲暴食、抽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導致尿蛋白控制不佳。盡早改善生活方式,有利于控制尿蛋白。宜低鹽低脂飲食,攝入充足的優質低蛋白,注意休息,戒煙戒酒,適度運動。
●治療原發病
臨床上常見的引起蛋白尿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包括微小病變腎病(兒童腎病綜合征的常見病因)、膜性腎病(成人腎病綜合征的常見病因)、IgA 腎病(免疫球蛋白A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常見的繼發性腎病的原因包括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相關腎病。
原發性腎病需依據病理類型,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選擇不同的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繼發性腎病需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血尿酸,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定期監測尿蛋白及肌酐,延緩腎病的進展。另外,中成藥通過調節免疫力、改善腎小球濾過屏障、抗炎抗纖維化、改善微循環等作用,在蛋白尿的輔助治療中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替代西藥,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選用黃葵膠囊、金水寶膠囊、百令膠囊、雷公藤多苷等藥物。
●定期監測及隨訪
尿蛋白呈陽性的患者應定期監測尿常規、尿蛋白、腎功能、血糖、血壓等指標,在三級醫院的腎內科建立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與隨訪檔案。如果尿蛋白反反復復,一定要注意排查身體各個部位的感染病灶,比如智齒、齲齒、感冒、扁桃體炎、皮膚膿包、肛周膿腫等。感染期的尿蛋白增多可不換藥,待感染灶控制后,尿蛋白很可能自然下降。
綜上所述,若體檢發現尿蛋白陽性,不要緊張,應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是否為真性蛋白尿,下一步再明確是否為病理性蛋白尿。若證實是病理性蛋白尿,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病因,積極配合醫生進行科學防治,保證健康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早日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