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富含各種營養素、免疫活性物質,能夠滿足0~6 個月嬰兒生長發育所需全部營養需求,是任何配方奶、牛羊奶等無法替代的。然而,當寶寶遇到早產、腹瀉、黃疸、過敏或先天性心臟病等特殊情況時,該如何堅持母乳喂養?媽媽們常常充滿困惑與焦慮。為此,我們特別采訪了嘉興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李晶,請她為特殊寶寶的母乳喂養指點迷津。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早產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每10 名嬰兒中就有超過1 名是早產兒。我國是早產兒人數較多的國家之一,位居全球第二位。
母乳喂養對早產兒出生后的存活率及生存質量至關重要。新生媽媽分娩后7 天以內的乳汁為初乳,對于早產兒媽媽來說,初乳分泌時間更長,含有更高濃度的生物活性成分,如IgA、乳鐵蛋白、生長因子、抗炎細胞因子等,對早產兒有重要的保護作用,因此要盡最大努力使初乳成為早產兒出生后的第一口奶。對于極早產兒來說,初乳甚至可視為一種免疫替代療法的特殊藥物。如果無法獲取親生母親的乳汁,也可以通過人乳庫獲取捐贈乳。
早產寶寶喂養方案的選擇需考慮寶寶營養不良的危險程度,隨訪中寶寶的生長速率和水平、攝入的奶量等各個方面。具體的母乳喂養指導原則包括:
對于胎齡大于34 周、出生體重大于2000 克、身體無并發癥的早產寶寶,最好的方式是讓寶寶直接吸吮媽媽的乳房,想吃就喂。同時,媽媽也要注意均衡飲食,獲得必要的泌乳支持,保證奶水充足。如果發現寶寶長得比較慢(每天體重增長不到25 克),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添加母乳強化劑,幫助寶寶追趕生長,等長得滿意了就可以停用。
對于胎齡小于34 周、出生體重小于2000 克、體重增加緩慢或有嚴重并發癥的高危早產寶寶,在母乳喂養量達到每天每千克體重50~80毫升時,就開始使用母乳強化劑強化母乳喂養。喂養中需要注意早產寶寶的個體差異。一般來說,使用強化劑期間,應定期監測早產寶寶的體重、身長、頭圍以及各指標之間的關系,也建議監測血生化等指標。在住院期間,每1~2 周監測寶寶身長和頭圍,每天監測體重;體重穩定增長期,每周監測體重2~3 次;出院后,每半個月到1 個月監測1次體重、身高、頭圍。
寶寶腹瀉時,很多家長會認為母乳脂肪含量太多,不適合寶寶康復,從而選擇稀釋奶粉、米糊甚至僅給予喂水。
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腹瀉會讓寶寶丟失水分和營養,這時母乳反而是最好的食物——它既能補充水分防止脫水,又能提供營養幫助恢復。所以,只要寶寶想吃,就多喂幾次母乳,即使同時在喂口服補液鹽也沒關系,照樣可以喂奶。平時吃母乳的寶寶要繼續喂母乳;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吃輔食,則平時吃的食物(比如米糊、蔬菜泥等)也要照常給,確保寶寶能吃到營養充足的食物。切記,不要因為寶寶拉肚子就減少喂奶量或者把奶、食物稀釋后飼喂,這樣反而會使寶寶營養不良,更難以康復。
寶寶腹瀉期間的母乳喂養可遵照相關指南及專家共識,基本原則是:
●急性腹瀉期間,對于伴有嘔吐的寶寶,如果是輕型,則不需要禁食,可保持原有的飲食譜,母乳喂養的繼續母乳喂養,人工喂養的繼續喂配方乳;適量減少脂肪和不易消化食物的攝入量,給寶寶足夠的飲食以補充營養,可以少量、多次進食。如果寶寶嘔吐嚴重,可禁食,一般不超過8 小時;嘔吐好轉時,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6 個月以上的寶寶大多已添加輔食,寶寶腹瀉期間,這些已經添加的輔食可以不加限制,包括谷類、肉類、酸奶、水果、蔬菜。這些食物應精心烹調,搗碎或磨碎,使之容易被消化吸收,盡可能地保證熱量供應。急性腹瀉治愈后,應額外補充因疾病所致的營養素缺失。不推薦含高濃度單糖的食物,包括碳酸飲料、果凍、罐裝果汁、甜點心和其他含糖飲料。以流食和半流食為主,可選用菜粥或爛面條等,但應由少到多地喂養,可加不含山梨醇的新鮮水果汁或水果補鉀。
●如果是過敏性腹瀉,應根據過敏原的檢測結果嚴格進行飲食管理。避免攝入過敏食物,但不應該限制已經耐受的食物;母乳喂養者,媽媽也應回避過敏原;牛奶蛋白過敏者,可選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
●如果母乳喂養迅速引起腹瀉,而且脫水體征再次出現或者惡化,可轉用無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喂養。腹瀉緩解后3 天,可逐步轉為常規母乳喂養或配方奶喂養,未緩解者需要到專科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寶寶出生后皮膚黃疸,如果與母乳喂養有關,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早期母乳喂養量不足引起的。這種黃疸出現的時間和普通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差不多,但通常黃疸會更重一些,寶寶體重下降的情況也比較多。新生兒早期母乳攝入量不足,可能是由于媽媽一開始泌乳量不足、開奶時間延遲,錯過了最佳泌乳時間,或者媽媽身體原因影響了母乳量;也可能是寶寶本身(比如早產或者出生體重偏輕)力氣小,吃母乳費勁,吃進去的母乳量不夠。預防這種類型的黃疸,關鍵就是讓寶寶早吃、多吃母乳。寶寶出生后,要盡早讓寶寶吸吮母乳,吃到珍貴的初乳,多和媽媽待在一起(母嬰同室),減少分開,每天至少喂8~12 次。不要隨便給寶寶喂白開水或糖水,因為喂水不僅讓寶寶吃奶量更少,還會讓黃疸更難退去。多喂奶才能讓寶寶體重少掉點,讓寶寶多拉胎便(黑綠色的第一次大便),把引起黃疸的“廢物”盡早排出去。如何知道寶寶有沒有吃飽呢?主要看體重。如果寶寶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7%(比如出生時體重6 斤,下降超過4 兩多),或者體重該回升的時候沒有回升,加上寶寶大小便次數少于6 次和量不夠,就說明母乳可能不夠,需要加點配方奶。
第二種是由母乳里的某些成分引起的。其特點是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在出生后第 1 周末或1 周后出現明顯的皮膚黃染。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和嬰兒中,有1/3~1/2 可持續存在皮膚黃染,有的可能持續8~12 周或更長時間。對于出生后3~4 周黃疸仍持續不退的母乳喂養寶寶,考慮檢測直接膽紅素水平,并進行新生兒遺傳、代謝等疾病篩查,以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如果黃疸的寶寶精神好、體重增加良好、大小便的顏色和量正常、體格檢查無異常發現,可考慮母乳性黃疸。這種情況黃疸值(膽紅素水平)一般不會特別高,多數在15 毫克/分升左右或更低。這種黃疸絕大多數不需要特別治療,更不需要停母乳。如果希望通過短暫停母乳來進行試驗性診斷,可在與家長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暫停1~3 天母乳,改用配方奶進行觀察,之后繼續恢復母乳喂養。通常這種類型的黃疸會隨著寶寶長大慢慢消失,即使沒有完全退干凈,也不影響按時打預防針。因此寶寶皮膚發黃,絕對不是停掉母乳的理由。只有在極少數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比如黃疸值高到需要換血了,或者黃疸值升得特別快(每小時超過0.5毫克/分升),醫生才可能建議暫時停幾天母乳。
牛奶過敏是嬰幼兒較常見的食物過敏問題,其本質是對牛奶蛋白過敏,可表現出多種過敏癥狀,如濕疹、腹瀉或便血等。母乳喂養是預防兒童過敏性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如果媽媽在哺乳期攝入牛奶及其制品,單純母乳喂養或混合喂養的寶寶也可能發生過敏。
如果母乳喂養的寶寶確診為牛奶蛋白過敏,醫生通常不建議直接停掉母乳,因為問題可能出在媽媽吃的食物上。這時,首先建議媽媽暫時停止食用牛奶和雞蛋,觀察寶寶過敏癥狀是否有好轉。如果媽媽忌口后寶寶的過敏癥狀明顯好轉,當媽媽重新吃牛奶、雞蛋時寶寶的癥狀又出現了,說明媽媽需要暫時避免吃這些食物。如果媽媽忌口牛奶、雞蛋的效果不好,再考慮其他可能過敏的食物。只有在以下極少數情況下才需要考慮暫停母乳:媽媽嚴格忌口后,寶寶的癥狀還是很嚴重;寶寶因為過敏長得慢了,缺營養了;媽媽忌口后身體變差,體重下降太多;媽媽實在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堅持母乳喂養對預防寶寶食物過敏大有裨益。通常母乳里的蛋白質不會引起免疫反應,而且母乳里含有媽媽飲食中帶來的卵清蛋白、β-乳球蛋白、麥醇溶蛋白等食物蛋白,可適當刺激寶寶的免疫系統,促進其免疫系統發育。另外,母乳中豐富的低聚糖、分泌性IgA、細胞因子、益生菌等,均有助于降低寶寶食物過敏的風險。因此,寶寶出生后盡量純母乳喂養,并鼓勵喂到寶寶滿6 個月,之后在繼續吃母乳的基礎上,慢慢添加合適的輔食,這是幫助寶寶減少過敏的最佳方式。
據調查,我國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率在所有嬰幼兒出生缺陷疾病中排名第一。對于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母乳喂養有諸多好處,還可降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喂養不耐受和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然而,現實情況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進行母乳喂養往往比較困難。原因有很多,比如寶寶一出生就需要在監護室治療,被迫和媽媽分開;寶寶生病了,狀態不好,媽媽壓力大,影響了泌乳等,這些都導致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母乳喂養率不高。
對于無法直接母乳喂養的先天性心臟病寶寶、早產寶寶及極低體重寶寶,可進行初乳口腔免疫治療:即在寶寶能吃到初乳的幾天內,用干凈的棉簽蘸取一點母乳,輕輕地涂抹在寶寶的嘴唇和口腔內壁。別小看這個簡單的動作,它能讓寶寶的口腔黏膜吸收母乳里的寶貴成分——那些能增強抵抗力的保護因子(比如分泌型IgA、乳鐵蛋白等)。這個方法可以一直做,直到寶寶有力氣直接吃媽媽的奶,或者能用奶瓶吃擠出來的母乳為止。
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母乳喂養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調整喂養方法
喂養時最好抱著寶寶,采用45°半坐臥位,發紺型寶寶則采取膝胸體位(膝蓋靠近胸口),這有助于增加寶寶的吸吮力和消化能力。喂奶時注意觀察寶寶的面部表情,如出現呼吸急促、紫紺、嗆咳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喂奶,并及時就醫。
●適當補充熱量
先天性心臟病寶寶的基礎代謝高于正常同齡兒,因此每天需要更多的熱量。母乳喂養時可以添加專門的母乳添加劑,使母乳的熱量提高到80~90 千卡/100 毫升。但要注意: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寶寶需要控制液體入量,以減輕寶寶的心臟負擔。因此,媽媽可以將母乳擠出來,放在奶瓶里喂養,以便嚴格控制寶寶的喂養量。
●選擇合適的奶嘴
奶嘴的孔徑、質地、柔軟度和形狀需要根據寶寶的吸吮情況和吞咽能力來確定,以避免嗆咳和吸吮困難。
●預防吐奶
喂奶過程中如果出現吐奶現象,應將寶寶的頭偏向一側,輕拍其背部,使口腔內殘余的奶液流出,并清潔口腔,以防奶液嗆入氣管,造成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