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小迪(化名)頂著烈日回家,一進門便嚷著頭暈、胸悶、沒精神。外婆見狀,急忙取出家里常備的藿香正氣水讓他服用。沒想到,晚上小迪就開始腹瀉不止,還喊著肚子痛,輾轉反側,一夜難眠。
次日,媽媽帶他去醫(yī)院就診。經(jīng)醫(yī)生詢問,得知小迪服用的是含酒精的藿香正氣水,初步判斷可能是酒精引起了消化道的不良反應。
藿香正氣水不是“經(jīng)典中藥、消暑常備”嗎?怎么還會出問題?其實,這背后隱藏著一個常被忽視的用藥誤區(qū)——“小大人”≠ 成人,對他們用藥更需謹慎。
生活中,不少家長看到孩子長得快、吃得多,就誤以為他們已經(jīng)可以和大人一樣用藥了。然而,他們雖然“看起來像大人”,身體內部的發(fā)育卻還未完全成熟。
●原因一:孩子的肝、腎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
兒童的肝酶系統(tǒng)尚在發(fā)育階段,藥物代謝和解毒能力較弱,容易因藥物蓄積引發(fā)中毒。如常見的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若劑量使用不當,可能引發(fā)肝腎損傷;排石顆粒,含有馬兜鈴酸成分,需醫(yī)生權衡利弊謹慎評估后方可在監(jiān)測下服用。
●原因二:孩子的胃腸道黏膜更敏感。
兒童胃腸道嬌嫩,容易因藥物刺激而引起腹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如黃連上清片含有黃連、黃芩等成分,易造成“小大人”胃腸道刺激癥狀。
●原因三:孩子的免疫系統(tǒng)尚不穩(wěn)定。
某些藥物成分對兒童來說可能引發(fā)更強烈的免疫反應或過敏反應。如安宮牛黃丸含水牛角、牛黃等動物蛋白,易成為過敏原,引發(fā)過敏反應。
家有“小大人”,用藥需牢記以下這幾點。
●看年齡,不看身高體重
兒童用藥應以年齡分段為依據(jù),而不是以身高或體重判斷“像不像大人”。成人藥不能簡單掰半片或減量給兒童服用。
●首選兒童專用藥
如兒童專用的口服液、顆粒劑、滴劑等,不僅劑量更精準,還更易被孩子接受。
●認真閱讀說明書“ 兒童用藥”部分
重點查看“禁忌”“注意事項”“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等欄目,確認該藥是否適用于當前孩子的年齡段和癥狀。如果說明書中未明確兒童劑量或標注“慎用”“禁用”,應及時咨詢專業(yè)醫(yī)師或藥師。
●主動告知近期用藥情況和過敏史
醫(yī)生開具處方時,了解兒童的近期用藥記錄、過敏史、慢性病史等信息非常重要。若家長未及時提供相關信息,可能導致藥物相互作用或使用禁忌藥物。帶孩子就診時,建議將孩子最近使用過的藥物名稱、劑量、時間記錄在手機或筆記中,便于醫(yī)生準確判斷與決策。
●中成藥不是“保險藥”
盡管很多人認為中藥“天然”“溫和”,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兒童而言它就是絕對安全的。事實上,天然并不等于無毒,許多中藥材如附子、雷公藤等具有明確的毒性,尤其在兒童體內更易蓄積而引發(fā)中毒。此外,中藥劑型多樣,水煎劑濃度難控,成人膠囊隨意拆分更可能帶來“誤傷”。加之日常生活中,家長常存在“中藥無副作用”“少量服用沒關系”“長期服用可以調理體質”等認知誤區(qū),可能也會帶來隱形風險。因此,兒童服用中藥必須遵醫(yī)囑,辨證施治,嚴格控制劑量,并密切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切勿盲目照搬成人經(jīng)驗或“老方子”。
●謹慎規(guī)范使用西藥
雖然西藥在成分、劑量和工藝上更加標準化,但對兒童而言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例如濫用抗生素不僅無助于緩解病毒感染,反而可能引起菌群紊亂、皮疹甚至耐藥性。由此可見,西藥雖見效快,但更需謹慎規(guī)范,應遵循醫(yī)生的指導,切勿擅自用藥。
孩子成長快,家長的用藥知識也要同步“升級”。在他們出現(xiàn)不適時,請不要急著拿出“家里常備藥”。先停一停、問一問,聽聽醫(yī)生怎么說,別讓愛變成傷害。科學合理用藥,才是對孩子最溫柔、最堅實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