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58歲,有20年的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平時還喜歡吃些燒烤、喝點小酒。一天晚上,王阿姨用力打了一個噴嚏后,突然出現難以忍受的劇烈頭痛,無法緩解,還伴有惡心、嘔吐,右側半邊身體也不能動,家人立即將王阿姨送到醫院。神經科醫生完善各項檢查后,確診王阿姨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顱內動脈瘤是腦袋里長了腫瘤嗎?不,此瘤非彼瘤也。顱內動脈瘤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腫瘤,它是指大腦內動脈血管壁不正常地向外膨隆,形態就像氣球一樣,類似于瘤樣物,所以稱之為“顱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平常的存在感很低,它悄悄地躲在腦部核心區域,就像一個隱藏在大腦深處的“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會爆炸破裂。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顱內動脈瘤的整體發病率為8.61%,任何年齡皆可發病,最常發生于40~60 歲的中老年人?;疾∪巳褐邪l生動脈瘤破裂的概率約為0.25%,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顱內動脈瘤首次破裂出血的致死率達到30%,再度出血的致死率則達60%~80%,幸存者中也有一半會留下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
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遺傳、外傷、感染、動脈硬化、高血壓、長期吸煙和酗酒等。先天性大腦動脈發育不良或動脈管壁結構異常,可導致局部血管壁薄弱,形成動脈瘤;家族中有顱內動脈瘤病史者,其親屬發生動脈瘤的概率相對較高;嚴重的腦外傷會使血管內膜破裂或血管壁受力異常,從而導致動脈瘤的形成;顱內膿腫、腦膜炎、感染性動脈炎可引起局部動脈管壁炎癥、壞死,從而形成感染性或真菌性動脈瘤;長期血壓升高和動脈硬化會使血管壁變得僵硬、狹窄,導致動脈管壁損傷,最終會形成動脈瘤。此外,吸煙和酗酒也會損傷動脈管壁,增加動脈瘤形成的風險。
顱內動脈瘤的周圍布滿重要的血管和神經,隨著血流的不斷沖擊,動脈瘤會越長越大,瘤壁也變得越來越薄,當瘤體血液充盈到極限時便會破裂。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用力排便、身體負重、劇烈咳嗽或打噴嚏等,均為誘發動脈瘤破裂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顱內動脈瘤如果體積較小且沒有破裂,是沒有任何癥狀的。體積較大的動脈瘤會通過壓迫相鄰血管、神經和腦組織,出現頭痛、頭暈、眼瞼下垂、視力模糊、視野缺損、手腳麻木、認知障礙、癲癇等癥狀。一旦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極其嚴重,如果不及時就醫,就會出現生命危險。顱內動脈瘤破裂最常見的癥狀是突發劇烈頭痛,常常被形容為“一生中最嚴重的頭痛”,伴隨出現的癥狀還有惡心、嘔吐、看不清東西、意識模糊,甚至休克;部分患者會出現脖子僵硬、大小便失禁、偏癱、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癲癇發作、高熱,以及怕光、怕風、怕聲音等表現。
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藥物治療作為輔助手段,通常用于控制癥狀和預防并發癥,適用于不適合手術或介入治療的患者。手術治療主要是切除動脈瘤,重建正常的血流通道,適用于動脈瘤破裂出血合并顱內血腫或腦積水的患者。介入治療則是通過血管內操作,將栓塞材料送至異常膨出的動脈瘤處,然后在瘤體內植入彈簧圈等材料,使瘤體閉塞。這種方法損傷小,恢復快,適用于大多數顱內動脈瘤(包括破裂和未破裂的動脈瘤)患者。
●控制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與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增大以及破裂密切相關,應積極治療這些基礎疾病,以減緩動脈管壁硬化和損傷,降低動脈瘤的發病風險。
●踐行健康生活方式。養成規律作息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態,遇事冷靜、不急躁、少發脾氣,避免長期熬夜、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在季節交替、氣溫大幅度降低時注意保暖,避免強烈的冷熱刺激,可以有效地預防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和進展。
●堅持規律運動。開展適量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健身操、太極拳等,不僅可以增加肌肉彈性,增強體質,促進大腦血液循環,還能改善血管彈性,穩定血壓,有效地預防動脈瘤的形成和破裂。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高強度、高風險的體育活動,如舉重、踢足球等,以防止頭部外傷導致的動脈瘤。
●調整飲食結構。維生素C、維生素E 等抗氧化劑能夠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反應對血管壁的損傷。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的吸收,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脂肪在體內堆積。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戒煙戒酒,減少攝入肥肉、動物內臟、油炸食品、咸菜、腌臘制品等高脂肪和高鹽食物,有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維持腦血管健康,降低顱內動脈瘤的發生風險。同時,每天飲水1500~2000 毫升,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定期健康體檢。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無創性的檢查方法,可以發現未破裂的動脈瘤。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確診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對判斷動脈瘤的準確位置、大小、形態、數量、與周邊血管的關系以及確定手術方案都十分重要。對于有顱內動脈瘤家族史、高血壓、動脈硬化、吸煙、酗酒等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腦血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顱內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