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熱潮濕,身體出汗多,能量消耗大,而此時老年人的胃口往往會下降,易致飲食營養“入不敷出”。因此,老年人在夏天應以清淡、少油、易消化、好吸收的食物為主,一日三餐或少量多餐,定時定量,粗細互補,葷素結合,干稀搭配,以確保機體新陳代謝的需求。肉食建議選用鴨肉、魚、蝦類等平涼性食物,以增加蛋白質、微量元素等;適當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適時少量多次飲溫開水,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還可經常吃些蓮子粥、荷葉粥,或喝點綠豆湯、菊花茶等,既清熱解暑又安躁除煩。此外,需注意飲食衛生,不吃隔夜飯菜,以防引發腸道傳染病或食物中毒。切莫貪食冷飲,否則胃腸受過多冷刺激易導致腹痛、腹瀉等不適。

老年人在夏天的衣著有講究,以棉、麻、絲綢等天然材質的衣物為首選,吸濕性強并能快速蒸發汗水,減少黏膩感;同時透氣性好,能有效地幫助身體散熱,降低體感溫度,防止因炎熱而產生不適。顏色以白色、淺藍色、淡綠色等淺色系或冷色調為佳,可反射更多陽光,減少熱量吸收,降低身體燥熱,在視覺和心理上帶來清涼感。款式宜稍寬松,避免過于緊身而對皮膚造成束縛和摩擦,減少因汗液積聚而產生的悶熱感,有利于預防夏季常見的痱子、濕疹等皮膚病。此外,夏日盡量減少外出(尤其是年老體弱者),必須外出時,建議穿長褲和長袖外衣或加防曬袖套,面部、頭頸部等暴露部位適當涂抹防曬霜,并打遮陽傘或戴遮陽帽和太陽鏡(有利于預防白內障等眼病)。
使用電風扇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風速要適中,以感覺涼快舒適為宜;不要近距離直吹關節或頭部,避免局部過度受涼,導致血液循環不暢而引起關節酸痛或肩頸不適等。使用空調時,一般溫度以26℃為宜,每隔2~3 小時通風一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靈活使用定時功能,下半夜氣溫降低時關掉空調,打開窗戶,防止長時間吹空調導致頭暈頭痛、呼吸道感染、關節酸痛等“空調病”。戶外納涼時,不妨采用手搖扇,不僅攜帶方便,而且茶余飯后隨時可用,老年人相聚一堂時,既可納涼消暑,又方便驅蚊趕蠅;同時,手搖扇是一種需要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的上肢運動,對防治肩周炎和減少腦血管疾病等有積極意義。
老年人普遍體力下降,加上夏天日長夜短和高溫悶熱易擾亂正常睡眠,造成睡眠不足,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和免疫力下降,因而午睡就顯得更為重要。老年人中午適當小憩是一種有效的“ 健康充電法”,對恢復體能、提振精神和放松身心都有裨益,既可保證整個下午頭腦清醒、精力充沛,還能降低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但午睡時需注意:建議睡在床上,不要隨便伏案睡或靠著沙發、椅子睡,以免影響午睡質量;午睡時間控制在30 分鐘內,時間過久反而讓人感覺疲憊,還可能導致夜間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等。
建議早上6~7 時或傍晚氣溫有所下降時,結伴或同家人一起到衛生安全、陰涼通風的公園或廣場鍛煉身體。可根據自身年齡、體質、愛好選擇合適的項目,如散步、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練五禽戲、打羽毛球、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運動時需注意:每次運動以0.5~1 小時為宜,強度要適中,不宜搞得汗流浹背,避免體能消耗過大。尤其當環境溫度達到30℃以上時,應主動減少運動量。運動時總的原則是力所能及、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夏日炎炎,火氣旺盛,老年人在神經心理方面常受到干擾,甚至會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引發“苦夏”及心腦血管意外等。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老年人該如何息怒安神而達到靜心的境界呢?
有以下建議可供參考:①對晚輩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兒孫自有兒孫福,做到知足常樂;②與人相處時別斤斤計較,該糊涂時且糊涂,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③遇到不順心的事要想得開、放得下,善于自我化解,減輕心理壓抑;④閑來無事時多讀書看報,既增加知識又陶冶情操,尤其可以讀一些至理名言,會讓人豁然開朗;⑤多與親朋好友交流,擴大人際交往范圍,適當向他人宣泄情緒,但不宜喋喋不休;⑥培養多種愛好,學會自娛自樂,積極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讓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快樂。
盛夏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引發疾病。應定期進行血壓、血糖等基本健康指標的監測,做到防范于未然。平時留意身體的異常信號,如出現頭暈、乏力、心慌等癥狀,可能是中暑或心臟問題,建議及時就診。患有慢性病者,要遵醫囑按時按量規范用藥,并適時進行復查,以確保病情穩定。一旦出現病情波動或不適感覺,要及時就醫。
針對夏季常見病,推薦家庭備用幾種中成藥:①藿香正氣水或藿香正氣膠囊,用于緩解“陰暑”而產生的胃腸道不適、胸悶等;②午時茶顆粒,適用于外感風寒、胸脘滿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③麻仁軟膠囊,適用于腸燥便秘;④感冒清熱沖劑,適用于吹空調所致感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