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班族來說,在工作單位解決午飯已是常事,但食堂已然吃膩,外賣又讓人擔心食品安全問題,真是左右為難。于是,越來越多人開始帶飯上班。殊不知,帶飯上班也有講究。那么,如何做到自帶飯安全又有營養呢?
老人們常說“早飯吃好,午飯吃飽”,而要想吃飽,主食是必不可少的。《靈樞·五味篇》中提到“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因此在主食的選擇上,可以全谷物為主,輔之以粗糧、薯類、雜豆類等。
除了主食,優質蛋白質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是健康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搭配食物時,不能忽略優質蛋白質,諸如肉類、禽蛋、奶制品、魚類等動物蛋白質和豆類、堅果等植物蛋白質,都是帶飯時的可選項。需要注意的是,準備的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質一定要完全熟透方可食用。
另外,還需要搭配一定的果蔬以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豆角、番茄、茄子、胡蘿卜、蘑菇、木耳、洋蔥、西藍花、花椰菜、蘆筍、紫甘藍等都是既方便保存又適合二次加熱的蔬菜,即使用微波爐加熱也能保持口感,較貼合上班族帶飯的需求。
搭配好食物種類后,下一步就是烹飪制作。制作食物的過程規范正確,才能確保飲食安全。在準備隔天午飯時,首先要注意菜肴出鍋后需分裝儲存,若混在一起,食物之間會相互影響,加速變質。最好的方法是趁熱將飯菜置于事先用開水燙過的飯盒中,蓋好蓋子,放至不燙手的程度再放進冰箱里冷藏。
對于上班族而言,經過一天的工作,回家時可能已經筋疲力盡,為了圖方便,部分人會選擇一次性做很多菜肴,然后分裝并冷凍保存,每天上班帶一點。其實,食物即使經過長時間冷凍,也有可能發生變質或變味,食用后可能會引發腹痛、腹瀉等胃腸道不適,而且食物經過長時間冷凍,也會造成營養成分流失,不能滿足機體需求。因此,在上班帶飯備菜時盡可能吃一次做一次,避免長時間冷凍。如果有特殊情況,需要提前準備多日的食物,冷凍菜的時間也最好不要超過2 天。同樣,當天沒有吃完的飯菜,也盡量不要留到第二天中午來吃,剩菜剩飯中的細菌含量明顯多于剛做好就密封起來保存的飯菜,如果剩菜剩飯再隔夜存放,細菌會進一步繁殖。
做好飯菜并恰當地進行封存后,帶飯上班就來到了最后一步——午間加熱飯菜。如果加熱不當,可能會帶來不少健康隱患,如飯盒選擇不當導致的塑化劑溶解進入飯菜中,反復加熱或長時間高溫加熱使蔬菜中的維生素大量流失、肉類蛋白質過度變性而影響營養吸收等。因此,在進行加熱時必須使用恰當的加熱方式。
如果采用微波爐加熱食物,選擇合適的飯盒至關重要。目前常見的飯盒材質主要有三種:塑料、不銹鋼和玻璃。塑料飯盒中,只有標注“5(PP)”的聚丙烯材質飯盒可用微波爐加熱(耐溫140℃),而聚乙烯(PE)材質飯盒耐溫僅110℃,超過最高溫度可能會釋放塑化劑,因此不建議使用塑料飯盒加熱食物。相比之下,不銹鋼飯盒化學性質穩定,堅固耐用,是更安全的選擇。玻璃飯盒則具有易清洗、不染色、不留異味等優點,但建議選擇透明玻璃材質,避免使用含有著色劑等添加劑的彩色玻璃。無論選擇哪種飯盒,都最好選擇帶氣孔蓋的款式,加熱時蓋上蓋子并打開氣孔,這樣既能防止水分過度蒸發,又能確保飯菜均勻熱透。
在加熱時,需根據飯菜分量選擇中高火,一般加熱2~3 分鐘后取出,攪拌翻動,確保受熱均勻后再繼續加熱1~2 分鐘,使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確保殺菌。需特別注意的是,金屬容器、鋁箔紙和普通塑料盒嚴禁放入微波爐里,雞蛋、香腸等帶膜食物需切開或戳孔以防爆裂。此外,不同食材加熱時間不同,肉類要比蔬菜加熱時間更久,建議分次短時加熱,避免過熱而影響口感和營養。
上班帶飯看似簡單,實則是一門生活藝術。從食材選擇到合理搭配,從規范制作到安全加熱,每個環節都需要認真對待。建議上班族在踐行帶餐時,既要注重食品安全規范,也要考慮營養素合理配比,讓每一頓午餐都成為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