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定格的瞬間,又一批畢業生的人生正要啟程。求職之路各有煩憂,有人在投遞簡歷和海量筆試中沉浮,有人握著數個offer(錄用通知)仍不定去向。奔赴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選擇大企業還是進入小公司,將就于沒那么心儀的工作還是堅守初心,一個個看似對立的選擇,都是橫亙在畢業生眼前的分岔路口。
畢業后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據觀察,第一份工作的焦慮情緒有多重來源,包括對失去應屆生身份、將來不容易跳槽轉行的擔心,以及暫時找不到工作的不確定性等等。職場環境瞬息萬變,青年人如何為踏入社會提前做準備?
校園招聘集中于春招和秋招,但畢業生的求職戰線拉得更長。2025年6月畢業的學生,最早的一年前就投出第一份簡歷。
今年碩士畢業于華東理工大學的鄧興,從去年7月份開始投簡歷,目前為止拿到11個offer,由于擔心選錯方向,她拒絕了一些單位,持續不斷地投簡歷和面試,“越找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她所說的方向,主要是看畢業后第一份工作崗位上,積累的技能是否具有可遷移性,行業本身是否為新興行業。她解釋,當前如果求職者沒有了校招生身份,招聘單位會非常看重求職者的經驗,因此她擔心,如果憑借校招進入一個不合適的行業或崗位,將來再作調整會很困難。基于這種認知,求職期間她一直比較焦慮,恨不得把未來所有的風險考慮在內,同時又覺得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鄧興坦言,找工作的焦慮還來自家庭和自己的高要求,“家人理所應當地認為,好學歷自然會有好工作,但現在的情況遠比他們想得更加復雜。長輩和年輕人之間存在代溝,但是焦慮會傳染”。
29歲的趙瑞敏從事求職咨詢服務5年多,至今已經為3000多名求職者提供幫助。在她看來,畢業生面臨的求職困惑具有共性:一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找不到自身優勢,對自己的認知不清晰;二是由于缺乏相應經歷,投出去的簡歷根本無人問津;三是很多人不會寫簡歷,簡歷上沒有突出重點,體現不出競爭力。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沒有想象中那么重要。”趙瑞敏認為,很多畢業生對第一份工作感到恐慌,主要是把它看得過于重要,“剛出校園的學生缺乏高瞻遠矚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找到最合適的職業道路,猶豫不決才是阻礙發展的最大障礙,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是摸索出來的”。
2024年從廣州一所本科院校畢業的劉園,不到一年已更換過10家就業單位。她的專業是商務英語,10份工作跨了多個領域和崗位,包括跨境電商、商場運營、輔導機構老師、咨詢行業等。離職原因有工作環境不佳、崗位不適合、公司管理問題等,她在一家跨境電商公司待的時間最短,公司混亂的新人培訓和管理體系,讓她不到一周就決定離開。
劉園在互聯網上分享了換工作的經歷,意外找到了許多有著相似經歷的小伙伴。有人正陷于難以忍受的工作不敢離職,詢問她頻繁離職是否會影響尋找下一個求職單位。有人問她如何寫簡歷,面試如何反問。她發現,很多大學生其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擅長什么,在網絡的輿論之下,他們會越來越焦慮,陷入兩難的境地。
第九份工作的停留時間最久。這期間劉園接手并獨立完成了多項事務,逐漸明確自己所擁有的技能和工作偏好,不再亂投簡歷,而是集中投遞“人事板塊”下的工作。
然而,在這4個月內,她經歷了職場霸凌,遭遇來自同事莫名的惡意,負面情緒累積之下身體產生了不良反應,醫院告知她有焦慮情緒的傾向,她還撥打過心理援助熱線。為了身體健康,她再次提出離職。
離職次數雖多,但劉園自認每次都算“和平分手”,沒有和前公司爆發過激烈的沖突,因此下一份工作需要找前公司了解她的情況時,直系領導也能配合背調。劉園表示,不是所有企業都在求職者畢業入職后就為其繳納社保,這一操作反過來讓畢業生無壓力跳槽——因為一旦繳納社保,就會失去應屆生身份。
求職路上,劉園表示心態一直在波動,但她越來越堅信,當意識到身處一個“有毒”的環境里,或是無法長期接受工作內容,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去尋找更多的機會。如果遇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就保持感恩,如果比現有的環境更糟糕,那就當做新的挑戰。
目前,劉園已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干了1個月,她表示,以前,壓力來自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現在的壓力來自如何把新的工作干好,“全新的領域還有很多未知”。寫下每一段離職經歷,劉園也提醒自己,以后如果還碰到類似的情況,“我不要再將就入職了。”同時她也表示,“不要責怪當時作的決定,以前的自己站在那里真的很迷茫。”
在校期間,趙瑞敏曾有4段實習經歷,涉及大型互聯網企業和大型事務所,分別從事過運營、財務、咨詢和商務等崗位。她建議在校生盡早在實習實踐中試錯,減少糾結于畢業后第一份工作的選擇。
她解釋,實習對于畢業找工作的意義,一方面是學生嘗試過一些崗位,能更了解自己和就業環境,“就像學習游泳,沒下水的時候感到很害怕,下了水之后發現腳能著地,就沒那么緊張了。在對自己和社會的觸碰摸索中減少求職的焦慮感”。
另一方面,通過實習,學生能更清楚要從哪些方向努力。趙瑞敏常以自己的實習經歷為例,為在校學生講述如何在實習崗位中獲得個人的成長。
例如,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商家運營期間,她的本職工作就是線上錄入線下商家的信息。不想局限于簡單的工作內容,她在錄入工作之外,根據后端平臺的功能使用情況,思考如何幫助產品經理優化平臺功能,“這個過程就相當于做產品運營的事情”。同時,通過這個崗位,她接觸到銷售、產品、研發、財務等其他崗位,“我就可以摸清業務鏈條,知道品牌方在做什么”。她認為,實習期間,只要把思維打開,是有機會去延展工作能力的,“閉塞住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2020年碩士畢業后,趙瑞敏沒有進入任何一家單位入職,而是選擇自己創業。她表示,過往的實習經歷為她積累了足夠多的求職和市場觀察經驗,在接受求職咨詢中,她也通過不斷學習,鏈接不同的行業和從業者,了解多個行業的新鮮情況,為咨詢者提供求職幫助。產生一定影響力之后,她曾受到地方電視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些公益組織的邀請,作為職業規劃比賽評委或求職咨詢的導師,提供相應的幫助。
在5年的求職咨詢中,趙瑞敏接待的來訪求職者越來越傾向于追求穩定性,求職偏好從互聯網、快消企業轉向央、國企和銀行。她接觸過一些考上公務員之后卻抑郁的人,“有人花了3年考上了,上班1年出現軀體化癥狀,手發抖、全身僵硬、嘔吐惡心。這條路就不適合他”。在她看來,職業路徑選擇要符合自己的特質,雖然市場是動態變化的,但不能忽視自己本身的興趣、一味求“穩”盲從擇業,要想真正穩定,需要保持持續學習的心態,通過行業研究和培養大局思維,提升職業競爭力。
“人生還長,第一份工作不算什么,你的簡歷不會輕易被毀掉,人生也不會完蛋。”26歲的鄧凱元專職于求職咨詢和自媒體內容創作,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畢業生,剛畢業的前幾年,大部分人會經歷試錯期,這是正常且健康的職場抉擇,“沒有人能在二十幾歲就預見一生的足跡”。
鄧凱元曾作為求職講師受邀到川渝地區幾所高校進行分享,線下的接觸中,學生們對求職的焦慮撲面而來,文科專業、“天坑”專業的學生受網絡輿論的影響很大,“他們就覺得好像怎么走都是死路”。
2023年從南京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后,鄧凱元從外企的市場部門到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再到寵物鮮食店運營,輾轉了不同的職業崗位。幾次跳槽的經歷,他認為是“焦慮和新鮮感”在驅動。“大廠與中小廠之間存在正常的人員流動,崗位需求也日益多樣化,跨界人才越來越受歡迎,能力和通用技能才是職場中最為關鍵的”。
退休前曾在北京一家制造業企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20余年的張進,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多所高校的職業指導師。她表示,從用人單位的角度,部分單位會詢問畢業生的空窗原因(“空窗期”指畢業后的待業期),且更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同時,用人單位會看重求職者的離職次數,考量離職原因。這也是部分畢業生對第一份工作感到焦慮的原因。
張進把職業規劃輔導比喻成網絡導航儀,“現在要出發了,你得告訴我你的出發地是哪里,這是了解你的基本信息和能力;目的地是哪里,即你到底喜歡的是什么類型的工作;還要告訴我你打算怎么去,才能更好地匹配路線,最后選擇哪條路,還是靠自己做主”。
她常常強調,職業規劃不只是面對就業,它還關乎一個人未來如何生活和學習。“規劃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有規劃的意識和能力,能以不變應萬變。規劃是幫你向內看,看你當下要什么、未來要什么;幫你向外看,看外頭有什么、你想要什么。現在好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向外面要什么”。
她建議應屆生應抓住應屆生身份求職的優勢,利用國家對應屆生的優待政策,提前做好求職準備,通過實習、參加比賽、參與項目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定位和喜好,了解市場環境的發展。“在校期間,不要只低頭拉車,一定要抬頭看路。”張進說。
張進提到“勝任力模型”,具體而言,是指求職者需要了解某個崗位的工作職責、素質要求、知識體系、技能要求和發展路徑等內容,從而對標自身對于該工作崗位的勝任能力。她強調,面試是雙向選擇的過程,求職者要借此機會進一步了解用人單位,“比如面試官中可能會有這個崗位的領導,你就通過對方的談吐判斷是否你敬仰的、佩服的,他是否在持續學習中”。
在剛畢業時,如果確實沒有找到正式工作,張進建議畢業生,可以先找一份實習,提升自身的職場能力。進入某個崗位,她也建議求職者,不要局限于本部門或者本組織,要打開視野,了解整個行業和市場,乃至競爭對手,如果將來要跳槽到更喜歡的工作,可以借此積累能力。
10年來,在為近百所高校的學生做就業、創業、職業生涯規劃的培訓過程中,張進感受到大部分學校愈發重視學生的就業輔導,但有些學校的職業輔導課程并不能真正為學生解決問題,會導致學生認為就業指導沒有用。
劉園記得,畢業前,學校雖然有相關的課程開設,“但很多上就業課的老師,其實沒有在市場上就過業;此前在外就業過的老師,因為就業市場每年都在變化,他們也沒能準確地提供學生所需要的就業指導”。鄧凱元也表示,有些高校在所能提供的求職指導上已經盡力了,但對學生來說還不夠,“給所有人上的課,不太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不同方向的具體情況”。
張進也接觸過很多教師、輔導員,他們在聽完求職課程之后眼里放光,向她請教如何深入幫助學生就業;也有學院在每次就業指導課程之后,具體詳細地分析就業情況,并邀請張進針對性地指導宿舍長等學生骨干,調動每一個可調動的群體。張進建議,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真真正正落到實處。
(從前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