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構成了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路徑。理想的閱讀應具備三種特點:書卷氣息、學術氛圍以及文化韻味。通過將知識融入情境,加強鏈接,結合課內外資源,并在課前進行預習,課中創造情境、課后進行延伸,激發學生的質疑與思考,使他們沉浸在文字中,理解句子之間的聯系,進行對比分析,依據情感進行評價,從而使閱讀更添情感色彩。本文旨在從課前預習、課中閱讀、課后延伸三個維度出發,探討如何通過雙線融合的閱讀策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部分。它不僅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影響他們的思維發展和情感體驗。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閱讀教學的目標已經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盡管如此,目前的閱讀教學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包括課內外閱讀的脫節、學生閱讀興趣的缺乏以及閱讀策略的單一性。因此,本文提出了“沉潛文本,雙線融合”的閱讀指導策略,旨在通過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
閱讀教學的核心在于“沉潛”,即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而“雙線融合”則注重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整合,通過課內閱讀的引導,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形成一個積極的循環,讓學生領略文學的魅力。教師應關注整本書的閱讀,將一課與一單元相聯系,一單元與整本書相聯系,進而延伸至課外閱讀。教師應挑選與文本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進行比較、聯系,為學生提供支持,在閱讀、思考、討論、表演等多種活動中,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一、課前預習:創設情境,激發閱讀期待
(一)細品慢嚼,喚醒期待
呂叔湘先生曾指出,從一本書到一系列作品,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語文素養的提升不僅依賴于課堂內的學習,還依賴于課外的積累?!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的課內外閱讀量不少于150萬字。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場所,但教材所提供的文本畢竟有限。因此,“快餐式閱讀”和“功利性閱讀”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所占比例逐漸增加。許多教師忙于追趕閱讀量,希望在閱讀課堂上快速分析課文,卻忽略了閱讀的深度和質量。本文認為,小學生的閱讀應從課堂中學習方法,從課外中獲得益處。
語文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和編者的意圖,分析學生的年齡特征,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設計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課堂上習得閱讀方法,并將這些方法應用于課外閱讀,為學生的終身閱讀奠定堅實基礎。只有通過細致品味和深入思考的課堂教學,才能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使課前預習、課中和課后學習自然銜接,讓學生學得深入,學得扎實。
(二)從字詞入手,略懂大意
在預習階段,清除閱讀障礙是首要任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聽錄音,幫助他們掌握疑難字詞的讀音,并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帶讀,引導其他學生邊聽邊默讀并思考。不同文本的朗讀節奏、語調、輕重音等,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體驗。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從預習任務出發,學生通過閱讀提示、查閱背景資料等方式,初步了解文本的大意。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預讀課文,對照插圖,觀察爬山虎的葉子、腳的變化,并找出關鍵詞,如“枯萎、彎曲、嫩紅、均勻”等,為課堂中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中閱讀:雙線融合,提升閱讀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閱讀課堂應充滿活力、緊張感和情感深度。一段充滿激情的閱讀,是一次完整的體驗,能激發學生內心的熱情,對語文學習產生深厚的情感和追求。創新的閱讀教學應從聽、說、讀、寫四個維度入手,摒棄單一的問答式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取得優異的語文學習成果。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時,教師可以通過吟誦詩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展示詩句:“是誰?為漫漫長夜閃爍光芒。是誰?讓蠻荒時代起開始沐浴曙光?是誰?讓自己忍受酷刑無怨無悔。是誰?甘愿觸犯天條救人于水火之中?!睂W生通過讀詩猜謎的形式參與課中閱讀,討論并揭示答案。這種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促進個體學習思考,并在教師的啟發下,與《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精衛填?!返壬裨捁适逻M行對比閱讀,明確中國神話與古希臘神話的差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鼓勵質疑,聚焦重點
學會質疑和提問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并聚焦重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以《魚游到紙上》為例,教師應根據學情準確把握重點目標。教師可以借助文本,通過問題的重點篩選和歸并,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初步認識聾啞青年,并安排分小組交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之后,教師可以提出“誰讓魚游到紙上”“為什么用‘魚游到紙上’作為本課的課題”“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青年人是聾啞人”等問題。這些問題提出后,引導學生集中討論,讓他們自主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并進行歸類,闡述理由,最終明確文章這樣編寫的原因和好處。
重點問題的引導,應建立在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也少不了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例如,對問題的提示,一問一答后進行歸類,關注文本的寫作手法,課題是對人物對話的評價,這有助于學生主動獲取閱讀信息、發展想象力和思維。
(三)插圖支架,讀思并舉
插圖作為文本的關鍵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內容。教師應充分利用插圖資源,設計富有啟發性的閱讀任務,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以《爬山虎的腳》為例,教師展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思考“爬山虎的根部生長位置如何,莖上有哪些特征”“六七根細絲的形態如何”等問題,再讓學生觀察圖中的葉子和爬山虎的“腳”。通過這種逐步深入、螺旋式上升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思維得以逐步鍛煉,閱讀理解能力也相應提高。在仔細觀察和培養有序觀察的閱讀策略指導下,教師可以展示爬山虎的腳的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須、根、莖、葉等各個部分的生長位置和形態特征以及它們的顏色等細節。
通過課文插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爬山虎的須、根、莖、葉等部分,并結合圖文信息,理解爬山虎是如何攀爬墻壁的。這種逐步深入、螺旋式上升的教學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還有效提升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三、課后延伸:多元融合,拓展閱讀視野
(一)跨越邊界,連接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課外閱讀的輔助。只有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課內閱讀帶動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反哺課內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策略。將課內所學方法應用于課外閱讀,拓展語文學習的邊界,使閱讀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提升閱讀能力。教師應依據課內閱讀內容,推薦相應的課外讀物,幫助學生突破閱讀界限,拓寬閱讀視野。因此,在《景陽岡》一文的教學結束時,教師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并引用明末清初著名文學評論家金圣嘆對《水滸傳》的評價:“《水滸傳》刻畫了一百零八位好漢的性格,各具特色?!惫膭顚W生運用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去理解一百零八位好漢的形象,并將自己喜愛的好漢故事分享給同學和家長,甚至可以舉辦《水滸傳》“閱讀分享會”。
跨越邊界,以教材為起點,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閱讀,體驗不同的世界。在教學《橋》之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英雄小八路》《可愛中國》等作品,讓學生感受到主人公們舍己為人的英雄主義精神;在教學《草船借箭》后,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讓學生在作品中體驗周瑜、魯肅、孔明等人物的性格和智慧。學生將對諸葛亮產生探索的興趣。諸葛亮的智慧還體現在其他許多事件中,如舌戰群儒、空城計、火燒新野、七擒孟獲等,從而對諸葛亮更加敬佩。通過這種課內外閱讀的結合,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內文本的理解,還能在課外閱讀中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和深刻的感悟。
(二)課后習題,助力閱讀
課后習題是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僅能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還能促進語文知識的拓展。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習題,設計富有成效的閱讀任務,以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并分析這些故事的共同特點;而在教學《西門豹治鄴》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完成填空練習,復述課文內容,從而厘清文章的結構。
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借助習題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素材,進而提高他們的閱讀鑒賞和寫作技巧。
(三)多元評價,鼓勵閱讀
新課標強調了評價的積極作用。對學生閱讀行為的多元性評價能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閱讀現狀。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能力,還能推動班級閱讀活動的開展和實施。
1.家校配合,實現多元評價
閱讀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大多數學生偏好圖文并茂的書籍,尤其是繪本,而對純文字書籍的興趣相對較低。教師應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教師可以設立獎勵機制,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閱讀繪本,并在班級中進行交流討論,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進而培養對閱讀的熱愛。
實際上,閱讀的大部分時間都發生在課余。因此,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就十分關鍵,鼓勵他們共同參與閱讀,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親子閱讀時光不僅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還能緩解輔導作業時的緊張氛圍。家長可以記錄孩子的讀書情況,制作閱讀存折,拍攝閱讀視頻,參與閱讀打卡等,實現家校的協同教育。同時,教師應經常與家長溝通反饋,向他們傳達閱讀的重要性及方法,共同促進學生的閱讀成長。
長期堅持下去,學生不僅能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還能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有了家長的積極參與,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評價也會逐漸變得更全面和完善。
2.多樣實踐,重視多元評價
傳統上,筆試一直是評估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主要手段,但其局限性顯而易見,難以深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因此,實施多樣化的評價實踐尤為重要,它是多元評價理念的核心。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師應積極探索并嘗試多樣化的評價方法。除了傳統的筆試形式外,還可以采用口頭表達、課本劇表演、作品展示以及活動競賽等多種方式。口頭表達能有效評估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課本劇表演以課文內容為基礎,通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和情感表達,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體驗中陶冶情操;作品展示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創作,充分展現其個性和創造力;活動競賽則能激發集體智慧,突出學生個體的獨特優勢,如朗讀比賽和講故事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教師可以評選出“最佳朗讀者”或“故事小達人”等榮譽稱號。
此外,教師還應注重過程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跟蹤與反饋,旨在及時發現問題并提供指導,從而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成長路徑,促進其發展和自我完善。
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撰寫讀后感、心得體會等方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這些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顯著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3.內容多元,完善評價體系
在教學中,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充分體現了多元評價的理念。過去,語文教學評價主要聚焦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多元評價體系則更強調對學生全方位能力的考查,尤其關注他們在閱讀、寫作、口語表達以及思維發展等方面的表現與進步。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和創意表達,以展現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此外,學生習慣的養成、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也不容忽視。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樣至關重要。
四、結語
閱讀教學構成了語文教學的核心,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路徑。通過實施“深入文本,雙線融合”的閱讀指導策略,教師能顯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望未來,教師應持續尋求更多高效的閱讀策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方位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注:本文系2023-2025年仙游縣小學(幼兒園)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XYXYKT-2023-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