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幼兒園教學領域也在不斷改革創新,“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園開展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在使幼兒產生運動興趣、掌握運動技能、養成運動習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圍繞著“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園開展體育教學的價值簡述、德育引領、智育支持、美育滲透、勞動實踐等進行闡述,以期對幼兒園教師順利開展體育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園開展體育教學的價值簡述
(一)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體育在促進幼兒個體全面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有利于通過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增強幼兒肌肉力量、耐力、靈活性,另一方面則間接促進幼兒智力、情感、社會性發展。
(二)強化幼兒身心協調性
幼兒期是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體育活動中促進幼兒大腦與身體的互動,有利于幼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從而提高幼兒的動作協調性與平衡感。另外,體育活動中的情緒釋放與身體鍛煉,還能有效緩解身心壓力,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品質。
(三)提高幼兒社會適應能力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幼兒園體育教學,涉及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互動合作。在此期間,幼兒能學習與他人交往、溝通、協作,在完成運動任務的基礎上產生較強的責任感與榮譽感。在面對體育比賽或挑戰時,幼兒能學會勝不驕、敗不餒,形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與抗挫折能力,為幼兒日后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二、“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園開展體育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德育引領,營造和諧運動氛圍
1.明晰競賽規則,培養幼兒規則意識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誠如此言,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這是“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園開展體育教學的方向性指引。幼兒年齡較小,正處于三觀的奠基期,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德育,在提高幼兒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是每位教師需要認真對待并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教師應堅持德育引領,營造氣氛活躍、和諧友好的運動氛圍,借助競賽開展體育活動,并在此基礎上明晰競賽規則,引導幼兒遵循規則參與競賽,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
以幼兒園乒乓球托球競賽為例,托球競賽旨在提高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平衡感、反應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明確的競賽規則有助于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在競賽過程中,教師可以詳細闡述乒乓球托球競賽的規則,即“持球方式:單手持乒乓球拍后端把手處,將乒乓球平穩放置在球拍上,競賽過程中持球拍手不得超出把手,且不得用手夾球;行進要求:需要單手持拍托球前進,另一只手不得做出任何扶助持球動作,中途若球掉落,則需要返回起點重新開始;交接要求:在接力點,需要將球拍和乒乓球平穩交給下一位隊友,交接時若球掉落,則需要由當前幼兒重新撿起并置于球拍上繼續比賽;終點要求:需要將球拍與乒乓球一起帶到終點線,以身體任意部位觸及終點線所在垂直平面計時停止,過終點時球需要在球拍上。”當了解競賽規則后,幼兒對規則進行強化記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為后續按規則參與競賽創造有利條件。
2.滲透賞識教育,培養幼兒健康心態
在體育競賽中存在著兩種結果——輸和贏。幼兒由于正處于認知發展的初期,對于輸贏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贏得競賽時容易忘乎所以,在輸掉競賽時容易自暴自棄,這種極端化情緒會影響幼兒的健康心態。而賞識教育的滲透則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在賞識教育作用下,對于輸掉競賽的幼兒,教師會對其在體育競賽中的表現予以肯定與贊賞,并指出競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進步;對于贏得競賽的幼兒,教師會向幼兒宣揚不驕不躁、平常心看待的理念,由此培養幼兒“勝不驕,敗不餒”的健康心態,使幼兒能正確看待競賽中、學習中、生活中的輸贏。
當幼兒陸續完成乒乓球托球競賽后,會有贏得競賽與輸掉競賽兩種結果。這時,教師則需要認真觀察幼兒的反應,對幼兒在賽后的狀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德育引領下,教師可以向幼兒傳達“勝敗乃兵家常事”“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觀念,讓幼兒認識到在競賽中獲勝或失敗都是正常的,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重點關注競賽的過程,通過參與和努力,獲得成長,積累寶貴的經驗。對于輸贏雙方,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賞識教育方式,如在幼兒面臨失敗時,鼓勵他們勇敢接受并從中學習,強調汲取經驗教訓下次做好;在幼兒獲得勝利時,則教導其保持謙遜,做好迎接下一次挑戰的準備,使幼兒正確看待競賽中的輸贏。
(二)智育支持,促進幼兒智力發展
1.創設學習情境,提高幼兒運動認知能力
學習情境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普適性的特點,能隨著體育教育項目的變化而變化,有利于營造活躍的體育教學氛圍,使幼兒始終保持高昂的運動熱情。在“五育融合”視域下推動學習情境與體育教學的融合,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強化幼兒的學習動機。幼兒通常對新鮮有趣的人、事、物有著較強的好奇心,而將知識探究內容融入體育活動,則能以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直觀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沉浸于學習情境,產生更強的代入感、獲得感。基于此,教師應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創設學習情境,如將簡單數學知識融入趣味體育游戲中以創設生活情境,使幼兒邊游戲邊運動、邊運動邊學習,在做完趣味體育游戲的同時完成學習任務。
以“數字跳格子”游戲為例,幼兒能跳躍到指定的數字格子上完成簡單的加減法運算,從而產生一定的數感。這種將抽象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運動任務的方式,有利于鍛煉幼兒的跳躍能力、思維能力、運算能力,使幼兒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具體而言,教師應準備好材料,如大型泡沫墊或彩色膠帶等,用于布置數字格子場地;還應準備數字卡片,便于在每個格子內標記不同數字。在場地布置方面,教師可以在寬敞的室內或室外空間,使用泡沫墊布置數字格子,格子與格子之間的距離應與幼兒的真實運動能力相適配。在完成準備后,教師為幼兒闡述游戲規則、游戲玩法、注意事項等內容,讓幼兒在寓教于樂、充滿數學的環境之中參與體育運動、知識探究。
2.關聯經典詩詞,培養幼兒文化意識
幼兒園時期培養幼兒的科學文化素養,不僅需要從數學知識入手,還需要兼顧語言知識,引入關于體育運動的古詩詞等內容,使幼兒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文化意識、提振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幼兒繪本由趣味插圖與文字信息組成,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容,同樣可以作為一種智育支撐,引導幼兒閱讀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優質繪本,在此基礎上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基于此,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關聯經典詩詞、選用優質繪本,統籌增強幼兒身體素質、培養幼兒科學文化素養兩方面的內容,促進幼兒智力發育,凸顯體育與智育相融合的可行性與優越性。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結合與運動相關的古詩詞創設學習情境。例如,拔河運動,教師可以引入詩詞“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知勝負多。”這描繪了拔河比賽的激烈與運動員們的勇猛,他們齊心協力追求勝利。又如,“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描繪了兒童在放學后急忙去放風箏的場景,雖然這并沒有直接描述體育運動,但是放風箏時幼兒同樣進行跑動,具有體育運動的性質。由此引起幼兒對拔河、放風箏的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選用關于體育的優質繪本資源,如《體育全知道》《運動,真美妙》《世界運動小詞典》等,使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知曉體育項目、運動技巧、運動價值,為提高運動能力、積累體育知識等奠定堅實基礎。
(三)美育滲透,塑造幼兒高雅情趣
1.播放運動歌曲,提高音樂感知能力
美育即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個體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幼兒園體育教學中滲透美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還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與運動相關的音樂作品通常具有明快的節奏與動感的旋律,幼兒通過反復聆聽與感受能逐漸提高對音樂節奏、旋律、和聲等要素的感知能力。另外,運動歌曲還蘊含著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健康心理。基于此,教師應在集體教育活動、日常開展的室內外體育活動中播放運動歌曲,讓學生隨著歌曲旋律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運動。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與興趣特點,選擇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的運動歌曲。例如,《蟲兒飛》這首運動歌曲的特點是旋律輕柔、優美,歌曲描繪了小蟲子在夜空中飛翔的場景,適合在運動前或運動后放松時播放。又如,《寶貝加油》歌曲特點為鼓勵幼兒加油努力,適合在運動會上播放。在開展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諸如此類的運動歌曲,引導幼兒隨著旋律參與體育運動,包括田徑運動中的跑、跳、投等,球類運動中的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在鍛煉幼兒運動能力的同時提高音樂感知能力。
2.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幼兒的創作能力
幼兒園體育與美育的有機融合,還離不開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這一舉措最顯著的作用就是引導幼兒觀察美術作品的色彩、線條、構圖等元素,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與主題。在此期間,幼兒既可以鑒賞與運動相關的美術作品,還能結合具體的運動項目進行美術創作,在鑒賞美術作品的同時提高美術創作能力。基于此,教師應創設美術環境,營造充滿藝術氣息的氛圍,如在幼兒園內布置藝術作品展覽區,并利用墻面、角落等空間,創設貼近美術、體育主題的環境。在此基礎上,教師則結合體育活動,引導幼兒通過繪畫、手工、雕塑等方式,將腦海中關于體育運動的美術作品直觀呈現出來。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關于體育運動的美術作品,張貼在室內、走廊,在室外還可以放置關于體育健將的宣傳欄,讓幼兒在日常學習、生活、運動中都能受到優質體育美術作品的熏陶。以《決戰之前》為例,該美術作品視角新穎,畫面著力描繪女排姑娘們在決戰前相互撫掌、相互鼓勵的場景,表達她們必勝的信念,這能給幼兒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培養幼兒敢于拼搏、追求勝利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我是體育健將,也是畫畫能手”的美術創作活動,讓幼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具體的體育項目進行創作,在培養幼兒美術鑒賞能力的同時提高幼兒美術創作能力。
(四)勞動實踐,培養幼兒良好習慣
1.分配勞動任務,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
幼兒園體育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過合理地分配勞動任務來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勞動任務往往涉及身體活動,如搬運、種植、清潔等,有利于鍛煉幼兒的肌肉力量與耐力,從而提高身體素質。這與體育教學的價值高度契合,因而印證了兩者融合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師應立足于具體的體育教學項目,采用小組合作勞動的方式,兼顧幼兒的客觀勞動能力、主觀心理意愿、興趣愛好趨向等要素,分配由易到難、逐級推進的勞動任務,使每個幼兒都感受到參與勞動的快樂和收獲。
在體育教學融合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讓幼兒了解勞動中的安全注意事項與自我保護方法,全程監督幼兒的勞動過程,確保幼兒的安全。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在體育活動、勞動實踐中的情況,將幼兒劃分為若干小組,在小組內部形成梯次配置的態勢,并為幼兒分配難易適度、滿足需求的勞動任務。以“種植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布置搬運土壤、澆水、施肥等勞動任務,讓幼兒在自主勞動、小組協作中高效完成勞動任務,由此產生勞動意識、掌握勞動技能。
2.家園合作共育,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有益補充,這說明了家園合作共育的必要性。在家園合作共育下,幼兒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參與體育運動與勞動實踐,并將運動與勞動中積累的經驗應用于實際生活,從而順利完成從認識到實踐再到深化認識的過程。基于此,教師應利用智能移動終端建立“家園合作共育互聯互通機制”,便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互動與信息共享,確保體育教學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的持續性、連貫性、一致性。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參與幼兒的成長進步,進一步融洽親子關系。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社交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紅利,借助QQ、微信等建立家園合作共育群組,將幼兒在體育運動、勞動實踐中的表現,通過拍攝視頻、圖片的方式留存下來,并上傳到群組中,讓家長了解幼兒的運動成果與勞動成果,便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延續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形成家園共育合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的親子活動,讓幼兒與家長共同鍛煉、共同勞動,從而構建“體育教學融合勞動教育共同體”,使幼兒受益終身。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五育融合”視域下開展幼兒園體育教學,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的運動興趣度、積極性、自信心,還有助于幼兒在體育運動中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鑒賞高雅藝術作品以及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實現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幼兒園教師作為體育教育的組織者、指導者,應摒棄傳統意義上單純體育教學的理念,發掘“五育”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本質特征,借助體育競賽、學習情境、藝術作品、勞動任務,將德育、智育、美育、勞育融入體育教學各個環節,將“五育融合”視域下開展幼兒園體育教學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