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學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它打破了學科之間的邊界,鼓勵教師掙脫固有的思維框架,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引領學生從碎片化學習邁向整體化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使命不僅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還在于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和實踐技能,幫助學生深入挖掘語文的寶藏,靈活運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語文教師不僅教授學生學習知識,還教會他們將知識應用于實踐。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然而,在教學過程中,跨學科教學的理念雖然深入人心,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淪為庸俗化的代名詞。這種現象導致教學設計的初衷難以實現,幼兒的學習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堅守學習目標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一、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當前,教師對課程建設領域的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影響語文課程的目標定位過程,進而導致教學呈現“知識本位”的局面。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課程結構更趨優化,生活色彩、實踐色彩愈發濃厚,為語文跨學科教學拓展了空間。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兼顧學生的經驗積累狀況以及其他學科的課程標準,準確定位語文學科中跨學科教學的切入點,進而實現學科聯合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要始終秉承“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根據各階段學生的發展規律,明確學生的興趣點、學習動機、行為特征等。在形成科學合理的跨學科教學方案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范圍,促進學生的溝通交流與分工合作進程,真正形成以語文為核心的跨學科知識體系。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語文角度出發,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形成系統化的語文學習思路和方法,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搭建支架。
(二)助力語文學科資源的高效整合
語文跨學科教學的關鍵點在于拓展學習領域,進而實現高質量的學科融合。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逐步積累經驗,并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知識,形成語文學科的能力。語文跨學科教學也符合新課標導向下的綜合育人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將其他學科內容以素材、背景、項目的形式融合在語文載體中,讓語文教學過程更有內涵。長此以往,語文課程內容和素材將更多元化、豐富化,教師和學生的選擇空間更大,學生也能更快、更好地積累學科認知經驗,形成跨學科邏輯,體現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價值與意義。另外,教師也能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界限,潛移默化地增強語文跨學科教學意識,促進語文教學的創新。
(三)推動語文課程內容編排更合理
當前,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的編排呈現出“縱向”與“橫向”共存的特征。“縱向”編排模式立足于知識,遵從教材的篇章排序;“橫向”編排側重于知識結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要素作為主題,整合相同主題的內容并推動學科融合,體現在語文與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之間的聯系上。在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考慮教材現有的編排,綜合采用橫向與縱向結構,有效聯系學生的經驗、生活以及發展需求。在跨學科學習中,學生能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認識到語文與其他學科及生活之間的聯系,體會到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教師在跨學科教學階段推動課程內容編排的創新,意味著語文學科資源的解讀、篩選、分析與應用更到位,能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四)增強任務項目的作用
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大單元與任務項目在語文教學中逐漸被教師重視。教師應立足生活中與學生關系密切的因素,對跨學科教學主題進行深入分析,形成具體的任務清單并形成任務群,隨后將跨學科的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跨學科的氛圍中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進行項目任務化的教學模式,并結合語文學科的具體特征,形成語文跨學科課程體系。跨學科教學體系,以語文學科的知識和觀念為核心,包含具體的學習情境與活動內容。學生接受跨學科的任務后,將語文知識和觀念作為工具,解決語文學科問題并完成任務要求,最終呈現的成果融合了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的特征,凸顯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尋找跨學科教學支點
跨學科教學支點,即小學語文教材中適合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的主題或內容。小學語文教材按照“雙線組元”的方式進行編排,每一單元都圍繞特定的教學主題,選編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深度挖掘教材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確定跨學科教學的支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建立起連接書本之外廣闊世界的橋梁,不斷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教學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的教學主題是“可愛的生靈”。學生能學習到古今中外描寫大自然景色和動植物的經典作品,如宋代詞人蘇軾膾炙人口的古詩《惠崇春江晚景》,近現代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先生的《荷花》以及汪曾祺的《昆蟲備忘錄》等。教師可以以該單元的教學主題為跨學科教學活動的支點,聯系小學美術、科學以及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相關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基于《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這三首古詩,引導學生運用美術知識呈現詩中所描繪的美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詩中所描繪的景色之美,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這也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之一。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結合科學學科的知識,深度閱讀《燕子》這篇課文,引導學生思考“燕子的尾巴為什么是剪刀形狀的?這對它們的飛行有什么幫助”以及“蜻蜓的復眼有什么作用?這對科學研究有什么借鑒意義”等問題。教師也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培養其保護自然環境和愛護動植物的良好習慣。總之,在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深度挖掘教材內容的人文主題,積極探索語文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結合點,進而尋找跨學科教學的突破口,確定跨學科教學的支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設置全面、明確的教學目標與活動,以使教學活動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而展開,有效發揮跨學科教學活動的價值,落實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
(二)認真研讀新課標,明確跨學科教學目標
在新課標視域下開展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活動時,教師不僅要精準把握語文學科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關聯點,還要在確定跨學科教學內容和主題后,認真研讀新課標,設計科學、全面的跨學科教學目標。教師在設定語文跨學科教學目標時,一方面要契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發展水平,根據其所處年級,設計符合學段要求的跨學科學習任務。以教學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的教學主題是“安徒生童話”。教材上安排了《寶葫蘆的秘密(節選)》《巨人的花園》《海的女兒》三篇文章,旨在使學生通過充分閱讀課文,感受童話世界的精彩和奇妙,體會童話故事中人物的真善美,并基于自己的想象編寫具有創意的童話故事。教師可以根據該單元的教學主題,結合美術、音樂等學科的知識,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并制定以下教學目標。第一,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引導學生掌握本單元所涉及的字、詞的含義,學會運用文章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寫人常用的表現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并且能創編故事。第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思維。要求學生能通過童話故事體悟人生道理,能區分寫實與想象,發展創新性思維。第三,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精神。要求學生能根據本單元所學的童話故事,自創一幅美術作品,充分展現自己想象中童話世界的美好,或學唱歌曲《童話鎮》,并根據歌詞內容對熟悉的童話故事進行改編。第四,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探索更豐富的中外童話故事,分析中外童話故事中不同的經典形象,如“龍”“蛇”“老婆婆”“小木屋”等,使學生具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綜上,在實施跨學科教學前,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新課標,明確跨學科教學的目標和要求。這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跨學科教學的效果。同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將新課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出符合學生發展要求的跨學科教學目標。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設跨學科教學情境
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是新課標視域下教師組織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托。只有在豐富的教學資源的支持下和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能充分調動學習熱情,動腦思考,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尚未完善,思維較為活躍,感官系統敏感,對趣味性的學習內容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在實施跨學科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充分利用生活化資源、現代信息技術等教學資源,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生動立體、關聯性和生活性強、具有一定互動性和開放性的跨學科教學情境。
1.依托生活化資源,創設跨學科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資源,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這些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既包括學生的日常生活經歷、觀感,也包括傳統節日、民間故事等,還包括社會熱點信息、現象等。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中積極融入這些資源。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可以更積極、主動、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學知識,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跨文化知識素養。以教學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祖父的園子》一課為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回憶童年時候和祖父一起在園子中悠閑玩耍的經歷,抒發了對已故親人濃濃的懷念之情。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有關“家庭、家風、親人、感恩”的知識,積極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思考:“自己童年時候有哪位印象深刻的親人?他給自己留下了什么樣的深刻印象?自己與他之間的感情是什么樣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家庭和家人所賦予我們的力量?如何充分珍惜家庭和家人帶給我們的幸福感?”教師也可以在此基礎上講述自己或身邊人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家庭”和“家人”的重要作用,使學生能在現實生活中付出實際行動,學會通過合理的方式向自己的親人表達尊重、關心和感謝。
2.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創設跨學科教學情境
新課標強調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信息技術資源包括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可以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創新傳統課堂的教學形式,同時有助于打破學科界限,將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以更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元化、直觀化、開放性、互動性的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情境,以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發展。以教學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畫楊桃》一課為例。這篇課文通過講述“從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這一道理,旨在引導學生學會站在客觀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耐心傾聽的良好品質。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小學數學學科“觀察物體”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從跨學科的角度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互聯網上收集不同事物不同角度的圖片以及個別事物立體、動態的視頻。小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自主閱讀和初步分析課文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對文章的主旨理解得不夠深刻。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這些圖片或視頻,通過創設“猜猜我從哪邊看”的游戲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掌握“要從全面的角度看待事物”這一道理,還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空間知識的興趣,鞏固數學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關聯思考,發現學科間的關聯點,進而保證跨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在跨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讓融合教學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也要借助跨學科教學的契機,讓學生真正樹立跨學科學習意識,學會從跨學科的視角廣泛思考自己學習的課程知識,從而推動學生深入思考語文學科知識,全面提升語文綜合能力。